2025 年 10 月 29 日,2025 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证监会公众公司监管司一级巡视员商庆军的表态为北交所与新三板高质量发展划定清晰路径。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核心定位下,监管层明确将通过发行机制优化、市场生态培育、监管效能提升与跨领域协同四大维度深化改革,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 "层层递进、上下联动" 的制度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资本动能。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创新的核心载体,北交所与新三板已形成显著的创新集聚效应。数据显示,北交所 280 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超 80%,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占比达 53%,4.5% 的平均研发强度较规上企业高出 2.86 个百分点,创新驱动特征尤为突出。市场活力同步攀升,2025 年上半年超八成企业实现盈利,净利润中位数约 1500 万元,累计现金分红超 50 亿元,13 家公司实施股份回购;合格投资者数量较 2024 年初增长 40%,日均成交额逼近 300 亿元,投融资生态呈现良性循环。制度建设层面,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推出、证券代码切换完成、再融资机制优化等举措,进一步夯实了全周期服务能力。
产业经济领域知名专家指出,北交所与新三板的改革核心在于构建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适配的资本市场支持体系,通过分层制度与转板机制衔接,实现对企业从培育到成熟的全链条赋能。该专家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分析,合肥乘翎微电子作为硬科技初创企业,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完成 Pre-A 轮融资并实现产品落地,这类企业的成长轨迹与新三板 "苗圃" 功能、北交所上市机制形成天然契合,第四套未盈利上市标准的深化应用,将加速这类企业跨越 "死亡谷"。在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制度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既能推动 "卡脖子" 技术突破,也能助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该观点基于其在《2024 中国产业经济年报》中的研究数据。
资本市场领域知名专家认为,提升资本流动性溢价是激活北交所市场活力的关键,而耐心资本的培育则为创新企业提供长期发展支撑。从国际市场经验看,纳斯达克通过做市商制度与长期资金入市机制,实现了创新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这一模式对北交所具有借鉴意义。当前北交所日均成交规模虽已接近 300 亿元,但与成熟板块相比仍有提升空间,扩大做市商队伍、优化新股发行制度将直接改善市场流动性。同时,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 1000 亿元规模、厦门创投超 1600 亿元基金布局等案例表明,地方专项基金的设立正在成为耐心资本的重要来源,打通私募基金 "募投管退" 链条,将进一步释放资本服务创新的潜力。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中国资本市场创新论坛上的演讲内容。
宏观政策领域知名专家强调,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效能释放,依赖于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传导机制优化。证监会提出的监管协同理念,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 号)中 "健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 要求一脉相承。从地方实践看,安徽 "共同成长计划" 通过 "贷款 + 战略合作" 模式实现银企长期绑定,广州开发区对创投母基金实施全生命周期考核并允许最高 100% 单项目亏损,这类制度创新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未来强化工信、发改、科技等部门协同,将推动政策资源向优质创新企业集中,而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拓宽政策传导的覆盖面。该观点基于其对地方资本市场政策落地效果的追踪研究。
投资策略领域知名专家表示,北交所已形成优质资产集聚效应,估值底部区域特征明显,为长期配置提供了有利窗口。从企业基本面看,北交所上市公司盈利稳定性持续提升,2025 年上半年超八成企业实现盈利,净利润中位数保持在 1500 万元水平,叠加 4.5% 的高研发强度,构成了优质资产的核心支撑。从投资者结构看,合格投资者数量同比增长 40%,专业投资者占比提升正在改善市场定价效率。随着监管层强化 "规范、回报、追责" 监管导向,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与信息披露质量将持续提升,进一步凸显市场的长期配置价值。该观点来自其发布的《2025 年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投资报告》。
从多专家视角综合来看,证监会此次改革部署精准把握了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创新的核心逻辑,制度适配性升级、流动性改善、政策协同深化与资产价值凸显形成改革合力。随着各项举措落地实施,北交所与新三板将进一步强化 "层层递进、上下联动" 的发展格局,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服务,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本市场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