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 131 亿港元港股 IPO 引关注:豪华基石阵容背书新能源出海战略

发布日期:2025-10-30

2025 年港股市场最大规模车企 IPO 于 10 月 27 日正式启动招股。赛力斯(601127.SH)当日在香港联交所披露的公告显示,公司拟全球发售 1.002 亿股 H 股,发售价上限设定为 131.5 港元 / 股,按此计算募资规模可达 131.76 亿港元,将超越奇瑞汽车(09973.HK)此前创下的纪录。此次上市后,赛力斯将成为国内首家实现 "A+H" 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其募资用途与全球化布局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据公告披露,本次发售分为香港公开发售与国际发售两部分,分别占比 10% 和 90%,招股期为 10 月 27 日至 10 月 31 日,预期定价日为 11 月 3 日。截至 10 月 27 日 A 股收盘,赛力斯报 159.03 元 / 股,跌幅 0.61%,总市值维持在 2598 亿元水平,两地估值差异成为市场讨论焦点。

募资七成投向研发,全球化布局提速

扣除发行费用后,赛力斯此次预计实际募得 129.24 亿港元,资金分配呈现鲜明的技术驱动与全球化导向特征:70% 专项用于研发投入,20% 支撑新营销渠道及海外市场拓展,剩余 10% 补充营运资金。

研发投入的结构安排清晰展现了公司的技术战略优先级:40% 用于核心技术攻坚,其中魔方技术平台占比 20%,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系统占 10%,关键动力技术与未来产业探索各占 5%;另有 30% 投向产品端,20% 用于新车型研发,10% 专项支持海外车型本地化适配。这一投入力度与业绩数据形成呼应,2025 年上半年,赛力斯研发投入已达 51.98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154.9%。

全球化布局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9 月慕尼黑车展期间,赛力斯旗下 AITO 品牌三款全球化车型完成首秀,包括针对中东市场开发的 AITO 9、AITO 7 和 AITO 5,其智慧座舱可支持中、英、阿三语交互并接入当地数字生态。公告进一步披露,未来三年公司将重点开拓中东、欧洲、澳大拉西亚及美洲市场,通过自建、反向合资、并购等多元化模式实现本地化制造与运营,英国、欧盟、墨西哥等 "灯塔市场" 成为布局核心。目前,赛力斯已在东盟建立 50 家经销商网络,印尼设有智能工厂,并于阿联酋成立子公司,欧洲市场已覆盖挪威、德国等国。

22 家基石认购 64 亿港元,产业资本与外资共振

赛力斯此次 IPO 的基石投资者阵容创下年内车企上市纪录,22 家机构合计认购 8.26 亿美元(约 64.21 亿港元),占募资总额的 48.7%,且均承诺 6 个月禁售期。这一阵容涵盖地方政府基金、产业链伙伴及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形成多元化背书格局。

地方政府基金的战略支持尤为显著,重庆产业母基金以 21.76 亿港元认购额居首,凸显区域产业政策对龙头企业的精准扶持。产业资本的集体入局更具行业风向标意义:三花智控(002050.SZ,2050.HK)、中升控股(00881.HK)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以旗下主体参与投资,其中三花智控、中升控股各认购 3000 万美元,拓普集团(601689.SH)、星宇股份(601799.SH)等核心供应商亦有千万美元级认购。

香港及国际资本的参与则彰显了跨境市场对其投资价值的认可。云锋基金旗下实体认购 2000 万美元,施罗德基金、韩国未来资产集团各认购 2400 万美元、2000 万美元,美国金融交易巨头 Jump Trading 旗下主体亦出资 2000 万美元。此外,林园基金与华泰资本投资合计认购 5000 万美元,广发基金、新华人寿旗下 New China Asset Management 等内地机构也在列。

多维度专家解读 IPO 背后的产业与资本逻辑

产业经济专家:研发投入匹配周期迭代需求,全球化成破局关键

从产业周期迭代视角看,赛力斯将 70% 募资投向研发的决策,精准契合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快速迭代的竞争特征。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达 1451.76 亿元,同比增长 305.04%,但 2025 年前 9 月累计销量 30.46 万辆,同比微降 3.82%,显示行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溢价竞争。其聚焦魔方平台与智能驾驶的投入结构,符合《"十四五" 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的政策导向。而全球化布局选择中东、欧洲等差异化市场,避开传统出口主力市场的价格战,这种企业战略适配性将决定其海外拓展成效。该观点基于其在《2025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中的研究数据。

资本市场专家:基石阵容构建流动性安全垫,跨市场估值存套利空间

从国际资本市场对比来看,新能源车企 IPO 的基石投资者认购比例通常在 30%-40%,赛力斯 48.7% 的认购占比已形成较强的资本流动性溢价支撑。22 家基石涵盖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既实现了产业链协同效应,又通过施罗德、未来资产等国际机构引入跨境流动性。对比 2024 年理想汽车港股上市时 35% 的基石认购比例及后续股价表现,赛力斯的豪华阵容有望降低上市初期波动风险。同时,当前 A 股与 H 股的估值差异,为长期资金提供了跨市场风险对冲机会,但需警惕 76.08% 的资产负债率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折价。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港股 IPO 市场论坛上的演讲内容。

宏观经济专家:政策传导支撑融资环境,实体融资效率待观察

此次 IPO 折射出政策传导机制优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2025 年央行持续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维持在 25% 以上,为新能源车企融资提供了宽松环境。赛力斯此次募资中 129 亿港元的实体资金注入,符合《关于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 "拓宽融资渠道" 的政策要求。但需注意,公司自上市以来累计直接融资达 241 亿元,而累计净利润为 - 17 亿元,自身造血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未来需关注研发投入向营收转化的效率,以及海外市场拓展对经营现金流的改善作用,这将直接影响其融资循环的可持续性。该观点基于其对制造业融资效率的专项研究报告。

市场估值专家:A 股估值锚定下,港股定价存安全边际

A+H 股估值联动逻辑看,赛力斯 A 股当前 2598 亿元市值对应的动态市盈率,为其港股定价提供了明确锚点。按发行上限 131.5 港元计算,此次发行对应的市值与 A 股估值基本持平,考虑到港股市场流动性特征,这一定价策略预留了合理安全边际。2025 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 29.41 亿元,同比增长 81.03%,盈利增速支撑下的优质资产长期配置价值显著。对比同行业比亚迪、蔚来等 "A+H" 车企的估值差异,赛力斯港股上市后有望形成估值收敛,尤其是在 9 月销量同比增长 19.44% 的业绩韧性背书下,估值底部区域特征明显。该观点来自其在《2025 年新能源车企估值研究》中的分析结论。

结合多位专家的分析逻辑不难发现,赛力斯此次 IPO 既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与全球化浪潮的缩影,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优质制造企业的定价逻辑变迁。研发投入的强度、全球化落地的进度及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将成为决定其上市后价值表现的核心变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