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4 日,国产 GPU 领域标杆企业沐曦股份顺利过会的消息,在创投行业引发强烈反响。这家成立仅 5 年的企业累计融资超百亿元,估值突破 210 亿元,其投资方阵容中,中金资本、中信金石、广发信德等头部券商系创投的集体现身,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随着退出路径持续畅通与政策红利释放,蛰伏多年的券商系创投正加速 “苏醒”,在硬科技赛道掀起布局热潮。
2025 年末,一级市场的暖意已清晰可感。投中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 VC/PE 市场新成立基金 1475 支,较 2024 年同期增加 205 支,同比增幅 18%;环比增加 221 支,增幅 16%,基金设立规模呈现稳步回升态势。作为市场重要参与力量,券商系创投的募资与投资活动尤为活跃。
券商股权投资业务经多年政策规范后,已形成私募子公司与另类子公司分工协作的成熟模式。私募子公司作为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承担对外募资与 “募投管退” 全流程运作职能,既可担任 GP 主导基金管理,也可作为 LP 参与子基金投资;另类子公司则以自有资金开展直投与跟投,聚焦产业链布局及投行项目配套服务,不得对外募资。
执中 ZERONE 的统计数据印证了券商系创投的 “躁动”:2025 年前三季度,券商私募子公司担任 GP 的私募股权基金新增规模达 981.28 亿元,全年突破千亿元几无悬念;新设立基金数量 103 支,较 2024 年同期增加 24 支。其中中金资本以 12 只新基金领跑,财通资本、东证资本各设立 9 只,银河创新资本、长江成长资本等 6 家机构新设基金均超 5 只。另类子公司中,长江证券创新投资以 19.75 亿元认缴出资额居行业首位。
退出端的改善成为信心回升的核心驱动力。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 161 家,同比增长 25.8%;首发融资额 1937.28 亿元,同比激增 102.4%。其中 A 股上市 78 家,同比上升 13.0%;境外市场表现更为强劲,83 家中企实现上市,同比增幅达 40.7%。“退出的顺畅程度直接决定一级市场的活力,当前 A 股 IPO 常态化与港股上市制度优化形成的双重利好,正显著修复市场信心。” 华南某券商私募子公司投研总经理梁宸表示,其所在机构已有消费类项目于年内完成港股上市。
市场暖意推动券商持续加码股权投资业务。2025 年以来,中银证券向私募子公司增资 14 亿元至 20 亿元,南京证券拟以定增资金向私募及另类子公司投入不超过 10 亿元,申港证券、世纪证券则分别完成私募子公司设立与另类子公司筹建,券商系创投的资本补充动作从未间断。
招聘市场的变化直观反映着投资方向的转型。“985 本科及以上学历,理工类专业优先” 成为券商系创投招聘的标配要求,产业背景与专业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一变化背后,是一级市场向硬科技赛道的集体倾斜。
广发信德高科技智能制造投资部总经理黄贤村指出,2025 年股权投资已形成 “新质生产力” 与硬科技的聚焦格局,具身智能、AI 基础设施、商业航天及国产替代领域成为核心标的池,其中人形机器人本体与零部件、大模型垂直应用等细分赛道最受关注。与此前不同,当前投资更偏好高壁垒、大市场的 “硬卡替” 领域,消费与互联网赛道热度显著下降。
上交所 7 月实施的科创板深化改革配套规则,为券商系创投提供了差异化竞争契机。其中《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 8 号 ——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明确,热门项目更倾向引入符合资质的专业机构背书,而产业基金因聚焦领域过细,难以满足 “5 家以上科创板上市或 10 家以上境内外上市企业投资经历” 的要求,这恰恰成为券商系创投的优势所在。
“‘投资 + 投行 + 投研’的集团协同能力,是券商系创投的核心竞争力。” 梁宸解释道,券商可通过投行资源深度参与第五套标准企业融资,借助研究所强化产业研判,形成全链条资本市场赋能。这种优势在基金架构创新中进一步放大:9 月底中金资本与河钢集团联合设立的 320 亿元基金,将 80% 资金投向产业子基金,20% 用于直投以强化产业协同;8 月国信弘盛发起的 50 亿元赣深产业母基金,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七大产业,通过 “母基金 + 直投” 模式实现产业覆盖与项目获取的双重目标。
尽管动作频频,券商系创投在一级市场的整体影响力仍显有限。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末,80 家券商私募子公司的备案基金管理规模仅 6357.64 亿元,在 11.01 万亿元私募股权市场中占比不足 6%。更突出的是行业集中度问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 2024》显示,2023 年末前 5 大券商私募子管理规模占比达 50.71%,前 20 名占比 85.76%,前 30 名更是高达 91.55%,马太效应极为显著。
华北某券商私募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理认为,市场化募资难与管理规模不足制约了头部项目获取能力。当前市场呈现 “国资控增量、资金向头部集中” 的特征,地方国资既当 LP 又做 GP 的趋势明显,社会化 GP 难以获得市场化项目资金倾斜,即便是券商系创投与国资合作,也多为资源交换性质的互投。
政策层面的探索已开始起步。2025 年 5 月广东省发布的《进一步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按基金生命周期与投资领域实施差异化考核,建立容错免责机制。但业内对政策落地仍有期待,某券商私募子公司表示,股权创投高风险属性与 “投早投小” 要求,亟需可量化的 “尽职尽责” 判断标准,以解决审计与管理人间的认知差异。
考核机制的适配性问题同样突出。陈理透露,多数券商对私募子公司仍沿用营业部考核标准,而股权投资的长周期属性,决定了至少需设置三年考核周期才能规避短视行为。这一观点得到多位业内人士认同,长期考核机制的缺失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经济领域知名专家:政策引导与产业周期迭代形成共振,硬科技投资成转型核心动力硬科技赛道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指挥棒与产业周期迭代共同作用的结果。从 2021 年开始的投资方向聚焦,到 2025 年形成明确的 “硬卡替” 偏好,反映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沐曦股份 5 年估值突破 210 亿元的案例证明,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企业能获得资本快速加持,而券商系创投通过 “母基金 + 直投” 模式参与产业链布局,正是对产业周期的精准适配。该观点基于其在《2025 中国硬科技产业投资报告》中的研究数据。
资本市场领域知名专家:长期资本入市与退出渠道多元化,将重塑资本流动性溢价逻辑当前一级市场的回暖,本质是 “募投管退” 循环的初步畅通。证监会年中会议提出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配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地,社保、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市空间逐步打开,据测算险资仍有 2.9 万亿元潜在入市规模。同时港股上市制度优化与 S 基金等工具探索,正丰富退出渠道,这将显著提升硬科技项目的资本流动性溢价。对比欧美市场,IPO 仍是收益最可观的退出方式,但并购与二级市场基金的发展空间值得期待。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中国创投峰会的主题演讲。
宏观政策领域知名专家:政策传导机制优化需聚焦考核改革与资金入市,破解募资痛点广东省的容错免责机制是政策突破的重要尝试,但要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需进一步细化落地标准。当前地方国资作为主要出资方的背景下,招商引资诉求与财务收益目标的平衡,考验政策传导效率。从全国层面看,推动社保、险资加大出资力度,放宽券商系创投募资限制,建立与股权投资匹配的长周期考核体系,是优化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硬科技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该观点基于其对《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解读分析。
市场策略领域知名专家:估值底部区域确认推动资金向优质资产集中,头部券商系创投优势强化二级市场回暖与估值底部区域确认,为一级市场退出提供了良好环境。2025 年前三季度 A 股上市企业同比增长 13.0%,募资额翻倍增长,印证了优质资产的配置价值。在这一背景下,资金向头部机构集中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具备 “投行 + 投资” 协同能力的券商系创投,有望在硬科技项目竞争中占据优势。但需注意,当前仍处于市场复苏初期,退出项目的实际收益仍需二级市场稳定支撑。该观点来自其发布的《2025 年一级市场投资策略报告》。
从多专家视角综合来看,券商系创投已站在行业复苏与结构转型的双重节点,硬科技聚焦与赋能体系升级构成其发展主线,但资金来源、考核机制与政策细化仍是亟待突破的瓶颈。黄贤村提出的政策期待颇具代表性:募资端需推动社保、险资加大投入,建立长周期考核;退出端需丰富 S 基金、并购等渠道,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包容度。
结合行业实践来看,券商系创投的破局路径已逐渐清晰:通过集团协同强化专业赋能,以母基金模式绑定优质资源,借助政策红利拓宽资金与退出通道。随着这些举措的落地,券商系创投有望在硬科技投资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成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本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