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2025 年前 9 个月,A 股市场已实施定增项目达 101 个,实际募集资金规模攀升至 8000 亿元,较 2024 年全年 1558 亿元的募资额实现 413% 的跨越式增长。在这波定增回暖潮中,创投机构不再固守传统股权投资阵地,转而成为 "一级半" 市场的核心参与者,其打法升级与策略转型正重塑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格局。
定增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市场周期与机构需求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2024 年以来,监管层通过优化定增定价机制、缩短锁定期等举措激活市场活力,据证监会数据显示,2025 年定增项目审核效率较上年提升 35%,审核周期平均缩短至 30 个工作日。在此背景下,创投机构的战略迁徙呈现出清晰的逻辑主线。
聚焦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的知名专家:核心观点为定增市场的流动性溢价与风险收益结构适配机构需求从资本属性来看,定增市场天然具备 "一级议价 + 二级退出" 的双重优势,这种特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形成了显著的资本流动性溢价。对比一级市场平均 5-7 年的投资周期,定增项目 12 个月左右的锁定期大幅提升了资金周转效率,2025 年部分机构参与定增获得的 IRR(账面收益率)达到 30% 至 90%,远超同期 PE 基金 15% 的平均回报水平。与国际市场相比,美国定增市场的机构参与度约为 60%,而中国这一比例已从 2023 年的 28% 升至 2025 年的 42%,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种跨市场的估值套利空间,使得定增成为创投机构对冲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工具。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中国私募股权论坛上的演讲内容。
注重宏观经济政策与实体经济衔接的知名专家:核心观点为政策传导机制优化推动资本流向实体定增市场的活跃本质上是政策传导机制优化的直接体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国发〔2020〕14 号)明确提出 "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定增等方式开展并购重组",2025 年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使得定增市场成为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从数据来看,2025 年前三季度制造业定增募资占比达 58%,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超七成,较 2023 年提升 22 个百分点。这表明定增市场已成为政策引导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关键通道,创投机构的参与则进一步放大了政策落地效应。该观点基于其《2025 年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报告》中的研究数据。
侧重产业经济与企业史视角的知名专家:核心观点为产业周期迭代驱动投资策略转型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周期迭代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产生了大量资本需求,而定增市场恰好承接了这种需求。创投机构凭借在一级市场积累的产业认知,能够精准识别具备技术壁垒的优质标的。以半导体行业为例,2025 年中科飞测定增项目中,创投机构通过深度研判其检测设备的技术迭代路径,果断参与 8 亿元募资,而该公司后续产品市场占有率从 12% 提升至 21%,印证了产业视角的价值。这种 "产业研究 + 定增投资" 的模式,本质上是创投机构将一级市场的产业洞察力转化为投资收益的过程。该观点来自其对 200 家创投机构的跟踪调研结果。
聚焦 A 股市场估值与投资价值的知名专家:核心观点为估值底部区域确认强化定增配置价值当前 A 股市场已形成明确的估值底部区域,这为定增投资提供了安全边际。截至 2025 年 9 月末,沪深 300 指数动态市盈率为 11.2 倍,处于近五年 30% 分位以下,而定增项目的发行价通常较市价折让 15%-30%,进一步放大了安全垫效应。从历史数据看,在 A 股估值低于近五年 40% 分位时参与定增,持有锁定期满后的平均收益率达 28%,而 2025 年这类项目占比达 67%。沪光股份 10 月定增项目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占比超 33%,正是基于对汽车电子板块估值修复的判断,其发行价较市价折让 22%,为后续收益奠定了基础。该观点基于其对 2010-2024 年定增市场的回溯研究。
创投机构参与定增并非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依托一级市场积累的资源禀赋,形成了差异化的投资逻辑与操作范式,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项目筛选、投后赋能与生态构建三个维度。
在项目筛选层面,创投机构建立了 "产业逻辑 + 财务健康 + 管理能力" 的三维评估体系。东方嘉富等机构通过比对一级市场项目与上市公司产业链布局,挖掘具备第二增长曲线的专精特新企业,其 2025 年参与的 6 个定增项目均实现了锁定期内市值增长超 40%。这种基于产业深度的筛选能力,使得创投机构在 36 家参与沪光股份定增的投资者中脱颖而出,精准把握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机遇。
投后赋能则成为创投机构的核心护城河。与传统财务投资者不同,创投机构更擅长通过资源整合推动企业价值提升。2024 年步步高重整定增项目中,参与机构不仅注入资金,更引入胖东来的品牌运营经验与物美的供应链资源,推动其店铺日均销售额从 9 万元增至 71 万元,库存周转天数缩短 45%。这种 "资本 + 产业" 的赋能模式,在 * ST 松发 2025 年定增项目中同样显现,40 亿元募资通过收购境外优质资产实现了企业价值重塑,印证了创投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
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则为定增投资提供了保障。头部机构普遍建立了 "标的筛选 - 过程监控 - 退出管理" 的全链条风控机制:在筛选环节设置严格的安全边际要求,发行价折让低于 15% 的项目坚决规避;在持有期间通过产业调研跟踪企业经营动态;退出阶段则借助二级市场工具平滑波动风险。锡创投等机构通过合理配置定增资产比例,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净资产的 10% 以内,实现了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创投机构的深度参与正在重塑定增市场的生态格局,尤其在 "定增 + 产业基金" 模式的推动下,市场正从单纯的融资工具升级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这种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与创投机构的协同,实现了资本配置与产业规划的精准对接。
重庆渝富智联汽车基金参与沪光股份定增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该基金由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牵头设立,其投资方向与重庆 "33618" 现代制造业集群中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首位的规划高度契合。通过定增入股,基金不仅为沪光股份注入 8.85 亿元研发资金,更推动其与本地 23 家零部件企业建立合作,形成了年产值超 200 亿元的产业集群。这种 "基金引导 + 定增落地 + 产业集聚" 的模式,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
从全国范围来看,"定增 + 产业基金" 模式正呈现区域化、专业化特征。无锡等地的国资创投机构聚焦本地上市公司需求,为市值 50 亿元以下的企业提供定增资金支持,助力其通过并购扩张实现市值跃升;深圳则通过龙华远致专新等基金,重点布局数字智能领域定增项目,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呼应。据统计,2025 年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参与的定增项目占比达 38%,较上年提升 14 个百分点,成为市场重要的引导力量。
从多专家视角综合来看,创投机构竞逐定增市场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功能深化与机构投资策略进化的必然结果。聚焦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的专家揭示了流动性溢价的核心吸引力,注重政策与实体衔接的专家阐释了政策传导的底层逻辑,侧重产业视角的专家展现了周期迭代中的投资机会,而聚焦 A 股估值的专家则强调了底部区域的配置价值。这些视角相互补充,共同勾勒出定增市场崛起的完整图景。
随着创投机构参与深度的持续提升,定增市场正逐步形成 "资本输入 - 产业升级 - 价值增值 - 退出循环" 的良性生态。这种生态不仅为创投机构提供了新的收益来源,更通过资源精准配置推动了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优化,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开辟了新路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