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密集布局专精特新培育方案,资本“精准滴灌”助力企业茁壮成长
发布日期:2025-04-17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政府密集发布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案或行动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资本精准赋能这些聚焦细分领域、具有高强度研发投入和关键技术突破能力的中小企业。从上海、福建到江苏、湖南、湖北、陕西等地,一场旨在提升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链韧性的“专精特新”培育热潮正在席卷全国。

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群体中的佼佼者,不仅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更是补链强链的关键力量。它们凭借在细分领域的技术深耕,不仅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有利于创新生态的构建,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万余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是达到了1.46万家。这些企业以其独特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成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多地政府在培育方案中,既设定了明确的数量目标,如上海计划到“十五五”期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万家左右,福建表示将新培育10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又通过梯度培育、产业链协作、数字化转型等系统性措施,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种“量质并重”的逻辑,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的全面考虑和深远布局。

在资本赋能方面,多地政府纷纷提出壮大耐心资本、深化拟上市企业服务等具体举措。上海提出发挥各类基金的引领作用,形成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基金群,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直接投资力度。江苏则从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整合优质服务资源等方面入手,计划每年主动摸排不少于200家有上市意愿的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举措无疑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和更为便捷的上市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市场的集聚效应日益显著。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A股市场共有1964家专精特新企业,覆盖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核心行业。这些企业的上市不仅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其带来了更多的优质投资标的。而资本市场通过北交所快速审核机制、专板转板通道等制度设计,也有效吸引了半导体、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企业上市,形成了“增量突破”效应。

展望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多层次市场衔接、引导长期资本倾斜、创新金融工具与服务,将成为资本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大专板覆盖范围,以覆盖更多具有潜力的企业;另一方面,则需要细化配套措施,降低短期回报压力,确保资本能够真正流向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同时,推广并购重组、产业链整合等工具,支持企业技术协同与规模扩张,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多地密集布局的专精特新培育方案,无疑为这些关键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和资本的持续“滴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而资本市场也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壮大和完善,为更多的优质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