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餐饮行业弱复苏背景下,海底捞(06862.HK)公布的上半年财报揭示出行业龙头的转型阵痛。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6亿元,同比下降4.7%;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减少15.4%。这一表现与2024年同期(营收+24.6%、净利润+94.5%)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对企业经营的深层影响。
从业务构成看,核心门店运营收入168.3亿元,同比下降6.2%,占总收入比重从91.5%降至90.7%;外卖业务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28.3%,但占比仍不足7%;新业务板块(包括第二品牌、预制菜等)收入4.5亿元,虽实现三位数增长,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种"主业承压、新业务培育"的业绩结构,折射出餐饮巨头在行业变革期的战略抉择。
海底捞的业绩波动本质上是行业周期与企业转型叠加的产物,具体体现为三大矛盾:
随着"宅经济"持续渗透,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堂食客流量同比下降8.3%,而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21.7%。但海底捞现有门店模型仍以3000平米以上大店为主,固定成本占比高达62%,远高于行业平均的55%。这种"重资产"模式在客流量下滑时,导致单店盈利模型迅速恶化——翻台率从上年同期的3.8次/天降至3.2次/天,直接拉低同店销售额12.7%。
为应对消费降级趋势,海底捞自2024年四季度启动"价值回归"计划,将30%菜品价格下调10%-15%。但价格调整未能有效对冲客流量下滑,反而引发品牌定位模糊。第三方调研显示,消费者对海底捞的"高端火锅"认知度从78%降至65%,而"性价比选择"认知度仅从12%提升至18%,品牌溢价能力出现结构性弱化。
尽管门店总数较年初减少12家至1362家,但新开门店中社区店占比提升至40%,这类门店平均回本周期延长至18个月(传统商圈店为12个月)。同时,公司推行的"区域教练制"改革尚未完全落地,导致运营效率指标波动——员工人均创收同比下降9.3%,食材损耗率上升1.2个百分点至3.8%。
面对主业增长瓶颈,海底捞正通过两大路径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其战略逻辑值得深入剖析:
公司已将外卖业务升级为独立事业部,并实施三大改造:
产品重构:推出"一人食"套餐(客单价58-88元)、家庭欢聚套餐(客单价198-298元),与传统堂食产品形成差异化;
履约优化:在20个城市建立"前置仓+中央厨房"网络,将平均配送时长从45分钟压缩至28分钟;
场景延伸:与美团、抖音合作开展"火锅到家"直播,上半年外卖渠道新增会员72万,复购率达31%,高于行业平均的22%。
这些举措已显现成效:外卖业务毛利率从38.2%提升至42.5%,单店日均外卖订单量从8单增至12单。若保持当前增速,预计2025年外卖收入占比将突破10%,成为重要利润来源。
公司采用"内部孵化+外部并购"双轨制布局第二品牌:
内部孵化:推出"嗨小锅"快餐火锅品牌,主打30-50元客单价,已在北京、上海开出15家门店,单店月均营收45万元,回本周期14个月;
外部并购:收购"汉舍中国菜"中高端中餐品牌,补充正餐场景,目前3家门店平均翻台率达2.8次/天,高于行业同价位品牌15%;
生态联动:试点"海底捞+嗨小锅"双品牌门店,共享供应链和会员体系,预计可降低运营成本18%-22%。
这种多品牌矩阵策略,既分散了单一业务风险,又通过协同效应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初步测算,第二品牌集群有望在2026年贡献15%-20%的营收增量。
海底捞的转型实践为行业提供了三大启示:
场景重构能力:在消费场景碎片化趋势下,企业需具备"堂食+外卖+零售"的全场景运营能力。参考九毛九通过"太二酸菜鱼"外卖专供款实现单店月增300单的经验,场景创新可带来显著增量。
成本弹性管理:建立"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动态调节机制。如呷哺呷哺推行的"弹性用工系统",使人力成本占比从28%降至24%,有效对冲客流量波动风险。
品牌生态构建:通过主品牌与第二品牌的协同,形成"高端引流+大众走量"的组合。百胜中国旗下肯德基与必胜客的会员互通策略,使跨品牌消费占比提升至19%,值得借鉴。
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点击了解课程详情)深度解析餐饮企业转型方法论,设置"消费场景重构""成本弹性管理""多品牌协同战略"等核心模块。课程由海底捞前COO、西贝餐饮战略顾问领衔授课,通过九毛九"场景创新"、呷哺呷哺"成本优化"、百胜中国"品牌生态"等20+标杆案例,系统讲授转型战略制定、组织变革推进、新业务孵化方法,助力企业突破增长瓶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