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 2025 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传统餐饮承压下,外卖与第二品牌成破局关键


2025 年 8 月 25 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62.HK,下称 “海底捞”)正式发布 2025 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从财报数据来看,这家国内火锅行业龙头企业在报告期内面临显著的经营压力,营收与净利润两大核心指标双双出现同比下滑,与此同时,其核心的餐厅经营业务也呈现出增长乏力的态势。在此背景下,海底捞正通过发力外卖业务与孵化第二品牌的方式,试图开辟新的增长路径,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上半年业绩:营收净利双降,核心经营数据承压

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 207.03 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 215.0 亿元(经计算推导),同比下降 3.7%;净利润方面,同期实现 17.55 亿元,较去年上半年的 20.34 亿元(经计算推导)同比下降 13.7%,净利润降幅显著大于营收降幅,反映出企业在成本控制或盈利效率层面面临一定挑战。


从餐厅数量维度来看,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海底捞品牌共经营 1363 家餐厅,较去年同期的 1384 家减少 21 家。具体构成上,自营餐厅中,中国大陆地区有 1299 家,港澳台地区 23 家,加盟餐厅则为 41 家。对于餐厅数量的减少,海底捞在财报中解释称,公司仍在持续落实 “啄木鸟计划”,该计划的核心逻辑在于主动优化门店结构,关停部分经营表现未达预期、增长潜力不足的门店,同时另有少量餐厅因商业合作调整等其他原因停止营业。这一举措本质上是企业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对门店布局进行的战略性收缩与优化,旨在提升整体门店的运营效率与盈利水平。


在衡量餐饮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指标 —— 翻台率上,海底捞上半年的数据同样呈现下滑趋势。报告期内,海底捞自营餐厅整体翻台率为 3.8 次 / 天,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 4.2 次 / 天,同比下降 0.4 次 / 天。分区域来看,中国大陆地区自营餐厅翻台率同比有所下滑,港澳台地区则实现小幅上升,区域表现呈现分化。对此,海底捞分析认为,翻台率及客流量的下降,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餐饮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火锅赛道及泛餐饮领域新品牌、新业态不断涌现,消费者选择更加多元,分流了部分客源;二是顾客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后疫情时代消费者更趋理性,对餐饮消费的性价比、场景化体验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火锅的消费频次与客单价面临一定压力。


从收入结构来看,目前海底捞的收入仍高度依赖传统餐厅经营业务。2025 年上半年,餐厅经营业务贡献收入 185.8 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 89.8%,但这一收入规模较去年同期的 204.1 亿元减少 18.3 亿元,同比降幅约 9.0%,成为拖累总营收下滑的主要因素。


二、外卖业务:高增速成亮点,但营收贡献仍有限

尽管整体业绩承压,但海底捞上半年的外卖业务表现亮眼,成为财报中的一大 “增长点”。财报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海底捞外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 60%,增速远超整体营收。


从产品结构来看,海底捞外卖业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场景化产品的创新。其中,主打 “一人食” 场景的 “下饭火锅菜” 外卖表现尤为突出,上半年贡献了超过 55% 的外卖收入,成为外卖业务的核心增长引擎。“一人食” 场景的爆发,反映出当前餐饮消费中单身经济、便捷化需求的崛起,海底捞通过精准捕捉这一需求,成功打开了外卖业务的增量空间。此外,为进一步丰富外卖产品矩阵,海底捞还在测试拌饭、自制饮料等新品类,试图通过多品类布局提升用户复购率,巩固外卖业务的增长态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外卖业务增速迅猛,但从收入规模来看,其对总营收的贡献仍相对有限。2025 年上半年,外卖业务收入占海底捞总营收的比重仅为 4.5%,尚未达到能够扭转总营收下滑趋势的规模。这意味着,外卖业务目前更多是海底捞在传统餐厅业务之外的 “补充性增长极”,而非 “核心支柱”,未来其能否持续保持高增速、并进一步提升营收占比,仍需观察市场竞争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三、第二品牌:多赛道布局成效初显,成 “第二曲线” 核心探索方向

除了发力外卖业务,海底捞还在积极孵化第二品牌,试图通过多赛道布局打造 “第二增长曲线”,以降低对单一火锅品类的依赖,分散经营风险。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海底捞已在火锅之外,孵化出 “焰请烤肉铺子”“从前印巷”“小嗨爱炸” 等 14 个餐饮品牌,涵盖烤肉、中式快餐、炸鸡等多个细分赛道,共计运营 126 家餐厅。从具体品牌表现来看,“焰请烤肉铺子” 成为当前第二品牌矩阵中的 “明星品牌”,报告期内新开 46 家门店,门店总数达到 70 家,成为海底捞第二品牌中门店数量最多的品牌。


从收入贡献来看,第二品牌的增长潜力已初步显现。财报数据显示,包括 “焰请烤肉铺子” 在内的 “其他餐厅收入”(即第二品牌及非火锅业务收入)达到 5.97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227.0%,增速远超整体营收与餐厅经营业务收入,成为拉动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这一数据表明,海底捞在多品类布局上的尝试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二品牌不仅丰富了企业的业务结构,更开始为营收增长提供实质性支撑。


不过,第二品牌的发展仍面临挑战。一方面,14 个品牌共计 126 家门店的规模,相较于海底捞主品牌 1363 家门店仍显弱小,短期内难以承担起 “第二曲线” 的核心重任;另一方面,多个细分赛道均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烤肉赛道已有众多成熟品牌布局,“焰请烤肉铺子” 等新品牌需在产品、服务、性价比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才能在市场中立足。未来,海底捞如何平衡多品牌的资源投入、避免内部竞争,并持续提升第二品牌的盈利能力,将是其 “第二曲线” 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


四、行业启示:餐饮龙头的转型探索,战略落地能力成关键

海底捞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与战略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国内餐饮行业的整体趋势:头部企业在传统业务承压下,纷纷通过业务创新、多品类布局寻找新的增长空间。但无论是外卖业务的突破,还是第二品牌的孵化,本质上都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具体体现,而战略的有效落地,则需要企业管理层具备清晰的方向判断、高效的组织执行与持续的资源整合能力。


对于更多身处复杂市场环境中的餐饮企业及其他行业企业而言,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明确战略方向、推动战略落地,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命题。由相关机构推出的 **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 ,正是针对这一需求设计,课程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 AMP 课程资源,聚焦培养管理者的战略思考与实践能力,帮助企业 CEO、总经理、高级管理人员及各部门负责人等核心群体,在复杂市场环境中明确战略方向、掌握战略落地的关键技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