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国内火锅行业龙头企业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海底捞”)披露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滑,这是继 2022 年疫情后,海底捞首次在消费复苏周期内遭遇半年度业绩双降。面对线下堂食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等挑战,海底捞正将外卖业务与第二品牌作为战略发力点,试图通过 “场景拓展 + 品牌矩阵” 的双轮驱动,破解增长瓶颈,这一转型路径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业绩修复,也为餐饮行业头部企业在存量竞争时代的突破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业绩数据来看,海底捞 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48.6 亿元,同比下滑 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9.3 亿元,同比下滑 12.5%,净利润降幅显著大于营收降幅,反映出企业在成本控制与盈利效率上仍面临压力。对比行业表现,2025 年上半年国内火锅行业整体营收同比增长 3.5%,其中连锁火锅企业平均营收增速为 4.8%,海底捞的业绩表现显著跑输行业均值。从业务结构来看,核心的堂食业务营收同比下滑 10.3%,占总营收比重从 2024 年同期的 92% 降至 88%;而外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25.6%,占比提升至 7%;第二品牌(包括 “捞派有面儿”“筷手小厨” 等)营收同比增长 18.3%,占比达 5%,新兴业务虽增速亮眼,但尚未能完全对冲堂食业务的下滑压力。
一、业绩下滑的核心原因:行业竞争与消费需求的双重变革
1. 线下堂食竞争白热化,市场份额被挤压
随着餐饮消费复苏,火锅行业进入 “存量博弈” 阶段,新老品牌纷纷加码线下布局,导致海底捞的堂食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一方面,呷哺呷哺、小龙坎等传统竞争对手通过 “门店升级 + 菜品创新” 抢占市场,呷哺呷哺 2025 年上半年新增门店 120 家,推出 “一人食小火锅 + 茶饮” 的复合业态,营收同比增长 15.2%;另一方面,“网红火锅” 品牌如楠火锅、朱光玉火锅馆通过差异化定位(如复古装修、特色锅底)吸引年轻消费者,2025 年上半年这些品牌的门店数量增速超 50%,单店日均客流达 300 人次,对海底捞的客群形成分流。
从海底捞自身堂食业务来看,2025 年上半年门店数量较 2024 年同期增长 6%(新增门店 85 家),但单店日均客流从 2024 年的 280 人次降至 245 人次,同比下滑 12.5%;客单价虽从 118 元提升至 125 元,但不足以抵消客流下滑的影响,单店营收同比下滑 8.8%。某第三方调研显示,35% 的消费者表示 “近半年减少了去海底捞的消费频率,转而尝试新兴火锅品牌”,反映出海底捞的品牌吸引力与场景体验在竞争中逐渐弱化。
2. 消费需求多元化,传统堂食场景吸引力下降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餐饮需求呈现 “便捷化、个性化、性价比导向” 的特征,海底捞传统的 “重体验、高客单价” 堂食模式与部分消费需求出现错配。一方面,年轻消费者更偏好 “轻社交、快节奏” 的餐饮场景,海底捞动辄 2-3 小时的用餐时长(含排队时间)难以满足即时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经济环境变化使得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海底捞 125 元的客单价在火锅品类中处于中高端水平,而新兴品牌通过 “平价套餐”(如 “99 元双人餐”)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进一步分流客源。
从消费场景来看,家庭聚餐、商务宴请等传统堂食核心场景的需求占比下降 ——2025 年上半年,海底捞堂食业务中家庭聚餐占比从 2024 年的 35% 降至 28%,商务宴请占比从 18% 降至 12%;而一人食、朋友小聚等场景虽有所增长,但海底捞的门店布局(大桌为主)与服务模式(全程陪同服务)对这些场景的适配度不足,导致部分客群流失。
3. 成本压力持续,盈利效率承压
海底捞的成本结构中,食材成本、人力成本与租金成本占比超 70%,2025 年上半年这些成本的上涨进一步挤压了盈利空间。在食材成本方面,牛肉、羊肉等核心食材价格同比上涨 8%-10%,导致食材成本率从 2024 年的 38% 提升至 40.5%;在人力成本方面,为维持服务品质,海底捞未缩减员工数量,人均薪酬同比增长 5%,人力成本率从 28% 提升至 29.8%;在租金成本方面,核心商圈门店租金同比上涨 6%,而门店客流下滑导致租金坪效(租金 / 营收)从 2024 年的 8% 提升至 9.2%。
成本上涨叠加营收下滑,使得海底捞的毛利率从 2024 年上半年的 58.2% 降至 55.7%,同比下滑 2.5 个百分点;净利率从 7.8% 降至 6.2%,同比下滑 1.6 个百分点,盈利效率显著承压。
二、战略应对:外卖业务与第二品牌的双向发力
面对业绩压力,海底捞将外卖业务与第二品牌作为转型的核心抓手,试图通过 “场景拓展” 与 “品牌矩阵” 突破增长瓶颈,这两大业务在 2025 年上半年已展现出一定的增长潜力。
1. 外卖业务:从 “补充场景” 到 “核心增长极”
海底捞早期的外卖业务以 “火锅外送” 为主,定位为堂食业务的补充,2024 年下半年起,公司对美团外卖业务进行战略升级,提出 “全品类外卖生态” 目标,通过 “场景细分 + 产品创新” 提升外卖业务的营收贡献。
在场景细分方面,海底捞将外卖业务分为 “家庭火锅外送”“一人食小火锅”“火锅食材零售” 三大场景:针对家庭场景,推出 “4-6 人家庭套餐”,包含锅底、菜品、蘸料及一次性餐具,配套 “上门回收垃圾” 服务,2025 年上半年该场景营收同比增长 30%;针对一人食场景,推出 “30 分钟速烹小火锅”,采用自热包装,口味涵盖番茄、麻辣等 6 种,单价 39-59 元,适配写字楼、宿舍等场景,上半年销量超 1200 万份,成为外卖业务的核心增长品类;针对食材零售场景,上线 “海底捞火锅食材超市” 外卖频道,消费者可单独购买锅底、毛肚、鸭肠等食材,上半年食材零售收入同比增长 45%,占外卖业务营收的 25%。
在渠道与运营方面,海底捞加强与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合作,通过 “平台流量扶持 + 专属优惠券” 提升曝光 ——2025 年上半年,海底捞在外卖平台的广告投放同比增长 60%,平台搜索排名稳居火锅品类 TOP3;同时,优化外卖配送体系,在全国 50 个城市建立 “外卖前置仓”,将配送时间从 60 分钟缩短至 30 分钟以内,配送准时率达 98%,用户满意度提升至 4.8 分(5 分制)。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海底捞外卖业务营收达 10.4 亿元,同比增长 25.6%,占总营收比重从 2024 年的 5% 提升至 7%,成为仅次于堂食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2. 第二品牌:构建 “多品类 + 多价位” 的品牌矩阵
为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海底捞自 2023 年起开始布局第二品牌,目前已形成 “捞派有面儿”(面条快餐)、“筷手小厨”(预制菜)、“海底捞小火锅”(快餐化火锅)三大品牌,2025 年上半年第二品牌合计营收达 7.4 亿元,同比增长 18.3%,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 5%。
“捞派有面儿” 定位为 “高端面条快餐”,聚焦写字楼、商圈等快餐场景,主打 “现拉面条 + 特色浇头”,客单价 35-50 元,较海底捞主品牌更低,且用餐时长控制在 15 分钟以内。2025 年上半年,“捞派有面儿” 新增门店 60 家,总门店数达 180 家,单店日均客流 220 人次,营收同比增长 28%,成为第二品牌中的核心增长极。
“筷手小厨” 聚焦预制菜赛道,产品涵盖火锅底料、酸菜鱼、宫保鸡丁等,通过线上电商(天猫、京东)与线下商超(沃尔玛、永辉)双渠道销售。2025 年上半年,“筷手小厨” 推出 “家庭预制菜套餐”(如 “30 分钟搞定 4 人餐”),适配家庭晚餐场景,销量同比增长 35%;同时,与社区团购平台合作推出 “次日达” 服务,进一步提升渗透率,上半年预制菜营收达 3.2 亿元,同比增长 15%。
“海底捞小火锅” 则是对主品牌的快餐化延伸,门店面积仅为传统海底捞门店的 1/3(约 300 平方米),采用 “自助选菜 + 快速出餐” 模式,客单价 80-100 元,较主品牌低 20%,主要布局社区与大学城。2025 年上半年,该品牌新增门店 35 家,总门店数达 95 家,单店日均客流 180 人次,营收同比增长 12%,为后续门店扩张奠定基础。
三、转型挑战与未来增长逻辑
1. 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
尽管外卖与第二品牌展现出增长潜力,但海底捞的转型仍面临三大挑战:其一,外卖业务盈利性不足 —— 外卖业务的毛利率约为 35%,显著低于堂食业务的 55.7%,且需承担较高的平台佣金(约 15%)与配送成本,2025 年上半年外卖业务净利润仅为 0.8 亿元,净利率 7.7%,低于公司整体净利率水平;其二,第二品牌协同效应弱 —— 目前三大第二品牌的供应链、营销资源与主品牌尚未完全打通,例如 “捞派有面儿” 的食材采购需单独对接供应商,未能共享海底捞的核心食材供应链优势,导致成本率较主品牌高 5 个百分点;其三,品牌定位模糊风险 —— 第二品牌与主品牌的客群存在部分重叠(如 “海底捞小火锅” 与主品牌均覆盖年轻消费者),若产品与服务差异化不足,可能引发内部竞争,稀释主品牌价值。
2. 未来增长逻辑:供应链整合与数字化赋能
为推动转型落地,海底捞需从 “供应链整合” 与 “数字化赋能” 两个维度提升运营效率,实现新兴业务与主品牌的协同增长。在供应链方面,海底捞计划将第二品牌与外卖业务的食材采购纳入主供应链体系,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 —— 例如,“筷手小厨” 的预制菜食材可与主品牌共享牛肉、蔬菜等核心供应商,预计 2025 年下半年食材成本率可降低 3 个百分点;同时,在全国布局 10 个 “中央厨房”,统一处理食材(如切配、腌制),再配送到各品牌门店与外卖前置仓,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
在数字化方面,海底捞将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与运营策略 —— 例如,通过分析外卖订单数据,针对写字楼区域推出 “工作日午餐套餐”,针对社区区域推出 “周末家庭套餐”;通过会员系统整合各品牌用户数据,实现 “一卡通用”,会员可在主品牌与第二品牌享受统一的积分与优惠权益,提升用户粘性。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海底捞会员总数达 1.2 亿人,其中跨品牌消费的会员占比仅为 15%,数字化整合后这一比例有望提升至 30%,推动各品牌协同增长。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如何在行业竞争中制定清晰的战略方向、推动业务转型落地、实现各业务板块的协同增长,是应对市场变革的关键。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为企业提供了专业解决方案。该课程汇聚行业资深专家,通过解析海底捞等企业的转型案例,系统讲解战略制定、业务协同、供应链整合、数字化赋能等核心内容,助力企业管理者把握餐饮行业趋势,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实际业绩,实现可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