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会员店战略撤退:新零售转型中的阵痛与抉择


2023年8月,盒马鲜生宣布关闭所有会员店业务的决策,在零售行业引发强烈震动。这一战略收缩背后,折射出新零售企业在商业模式探索上面临的多重困境与战略重构的必要性。从表面看,这是单个企业的业务调整,实则反映了中国零售业在消费分级时代的深层变革。

一、成本结构与盈利困局

会员店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收取会员费筛选高净值客户,以规模化采购降低商品价格。但盒马在实际运营中遭遇三重挑战:选址成本居高不下,单店平均年租金超过800万元;会员续费率不足60%,远低于Costco全球90%的水平;生鲜损耗率长期维持在15%以上,显著高于传统商超。这三重压力导致其会员店业务连续两年亏损率超过20%,成为拖累母公司阿里巴巴财报的"出血点"。

二、供应链能力与会员制本质错位

成熟的会员店业态需要两个核心支撑:全球直采的供应链优势和自有品牌开发能力。盒马在这两方面均显乏力:进口商品占比不足30%,远低于山姆会员店的65%;自有品牌SKU仅200余个,且多集中于基础品类。更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尚未形成"为服务付费"的消费观念,多数会员将其视作折扣卡而非服务凭证,导致会员价值难以货币化。

三、战略聚焦与资源再配置

此次撤退本质上是阿里集团"效率优先"战略的延续。2023年Q2财报显示,盒马所在的中国商业分部经调整EBITA利润率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集团亟需将资源向云计算、国际电商等高毛利业务倾斜。关闭会员店预计可释放30亿元年度运营资金,这些资源将重新配置到更具增长潜力的社区团购和即时零售业务。

四、行业启示与转型方向

盒马的案例为零售企业提供三个战略启示:首先,商业模式移植需考虑本土消费文化差异,单纯复制海外会员制可能水土不服;其次,供应链深度决定零售创新高度,没有采购优势的业态创新难以持续;最后,战略评估应建立动态退出机制,及时止损也是核心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盒马并未完全放弃付费会员体系,而是将其融入APP会员生态,这种"轻资产"运营或许代表更可持续的方向。

在新零售进入深水区的当下,企业战略落地能力成为生死存亡的关键。‌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系统讲授战略解码、资源配置等核心方法论,助力管理者在复杂环境中做出科学决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