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低空经济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浪潮中,中国企业正以积极的姿态拓展海外市场。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低空经济相关产品出口额突破 300 亿元,同比增长 85%,其中无人机系统、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核心零部件等产品的海外订单占比达 60% 以上。亿航智能、极飞科技、大疆创新等企业通过技术输出、本地化合作等方式,已在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地区建立起稳定的市场份额,部分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 30%。这种 “向海外要订单” 的战略转向,不仅是中国低空经济企业应对国内竞争的必然选择,更反映出全球产业格局中 “中国智造” 的崛起,为理解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路径提供了典型样本。
全球市场红利:低空经济成为新增长极
全球低空经济产业正处于政策松绑与需求爆发的双重驱动期,为中国企业的出海提供了广阔空间。从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到城市交通,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催生了对低空装备的旺盛需求,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市场蓝海。
政策松绑打开市场空间。美国、欧盟、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密集出台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方案,推动低空飞行从 “管制” 向 “有序开放” 转变。欧盟于 2024 年实施的 “Single European Sky” 计划,将低空飞行器的适航认证周期缩短至 12 个月,较此前缩短 50%;新加坡则划定了全球首个 “城市空中交通(UAM)试验区”,允许 eVTOL 进行商业化试运营。这些政策调整使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 500 亿美元增至 2024 年的 12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5%,其中亚太地区的增速最快,达 30%,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目标市场。
应用场景多元化催生需求。在物流领域,东南亚地区的岛屿国家对无人机配送需求迫切,印尼、菲律宾等国的电商平台与中国企业合作,利用无人机解决 “最后一公里” 配送难题,2024 年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 200%;在农业领域,巴西、澳大利亚等农业大国引入中国的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 5 倍,农药使用量减少 30%,极飞科技在巴西的市场份额已达 28%;在应急救援领域,中东地区的石油企业采购中国的工业级无人机进行管道巡检,订单金额年均增长 60%。多元化的需求结构使中国企业能够避开单一市场波动风险,形成稳定的海外收入来源。
技术代差创造竞争窗口。与汽车、机械等传统产业不同,低空经济属于新兴领域,各国企业的技术差距相对较小,为中国企业实现 “弯道超车” 提供了可能。中国在锂电池能量密度(较国际平均水平高 15%)、飞控系统稳定性(故障发生率低于 0.1 次 / 千小时)等关键指标上已形成优势,大疆创新的消费级无人机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 70%,亿航智能的自动驾驶 eVTOL 完成了全球首个城市空中游览商业化运营,这种技术领先为其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
中国企业的出海路径:从产品出口到生态输出
中国低空经济企业的海外拓展并非简单的产品贸易,而是呈现 “产品 + 技术 + 服务” 的立体化输出特征。不同类型的企业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差异化路径,形成了多层次的出海格局。
硬件产品的规模化出口。大疆创新、极飞科技等企业凭借成熟的量产能力,将消费级无人机、农业无人机等标准化产品批量出口,通过高性价比抢占中低端市场。2024 年,大疆创新的海外营收占比达 85%,其 “Mavic” 系列无人机在欧美消费市场的占有率超过 60%;极飞科技的农业无人机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从 2022 年的 10% 升至 2024 年的 35%,主要得益于其 “无人机 + 智能播撒系统”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单台设备的作业效率达每日 300 亩,远超人工成本占优的本地市场。
高端装备的技术合作。亿航智能、沃兰特航空等聚焦 eVTOL 的企业,通过与海外合作伙伴共建研发中心、联合申报适航认证等方式突破高端市场。亿航智能与欧洲航空巨头空客合作,在德国建立 eVTOL 测试基地,共同推进适航认证,预计 2026 年实现欧洲市场的商业化运营;沃兰特航空则与中东主权基金合作,在阿联酋建设城市空中交通网络,首条航线计划 2025 年开通,这种 “技术换市场” 的模式使中国企业得以切入欧美等高标准市场。
运营服务的本地化落地。部分企业选择从下游运营切入,通过输出管理经验与系统平台获取长期收益。顺丰航空与新加坡邮政合作,在新加坡搭建无人机配送网络,负责从仓储到终端的全流程运营,2024 年完成配送订单 15 万单,服务覆盖 50 个社区;京东物流则在澳大利亚推出 “无人机 + 无人车” 的混合配送模式,为偏远地区提供电商包裹配送,单票成本较传统物流降低 40%。这种轻资产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能形成持续的服务收入,毛利率达 40%,高于单纯的硬件销售。
挑战与壁垒: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考验
尽管中国低空经济企业的出海势头迅猛,但在适航认证、知识产权、本地化运营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壁垒的突破程度将决定其全球市场的最终地位。
适航认证成为最大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适航标准差异显著,中国企业的产品要进入欧美市场,需通过 FAA(美国联邦航空局)、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等机构的严格认证,周期长达 2-3 年,成本高达数千万元。亿航智能的 EH216-S eVTOL 为获得 FAA 的适航认证,已投入超过 5000 万美元用于测试与验证,耗时 3 年仍未完成最终审批;相比之下,美国企业 Joby Aviation 凭借本土优势,已率先获得 FAA 的特殊适航认证,抢占了市场先机。这种认证壁垒使中国企业在高端市场的拓展节奏滞后于国际巨头。
知识产权风险不容忽视。低空经济领域的核心专利主要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面临潜在的专利诉讼风险。数据显示,全球低空经济领域的专利申请中,美国企业占比 45%,欧洲占比 25%,中国占比 20%,且主要集中在应用层,核心算法、动力系统等基础专利占比不足 10%。2024 年,某中国无人机企业在德国遭遇专利诉讼,被迫支付 2000 万欧元赔偿金,并暂停相关产品销售,反映出知识产权布局的紧迫性。
本地化运营能力待提升。文化差异、用工成本、供应链管理等问题考验着企业的本地化能力。极飞科技在巴西市场曾因忽视当地农业种植习惯,初期推出的无人机播撒系统适配性不足,导致退货率达 20%;某企业在东南亚的无人机配送业务因宗教节日导致的用工短缺,曾出现连续一周的配送延误,用户投诉率激增。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的本地沉淀,部分企业选择雇佣当地高管团队,如大疆创新在印度市场的本地员工占比达 90%,通过 “全球化战略、本地化执行” 缓解运营风险。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不确定性。部分国家将低空经济视为战略性产业,对中国企业的投资与合作设置限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以 “国家安全” 为由,禁止政府采购中国的无人机产品;印度则要求在本地设厂并转让技术,否则限制市场准入。这种地缘政治因素使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面临政策波动风险,2024 年某企业在印度的项目因政策变动被迫中止,前期投入的 1.2 亿元面临损失。
未来趋势: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随着低空经济产业的成熟,全球产业链将呈现 “研发全球化、制造区域化、运营本地化” 的特征,中国企业的角色将从 “产品出口者” 向 “全球生态构建者” 转变,这种融合将重塑产业的竞争格局。
技术标准的中国话语权提升。中国已启动低空经济领域的国家标准制定,在无人机通信协议、eVTOL 适航规范等方面形成技术积累,部分标准已被东南亚、中东等地区采纳。例如,中国主导的 “无人机远程识别系统” 标准被东盟国家接受,成为区域统一标准,这为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减少了适配成本。预计到 2027 年,中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将从当前的 15% 提升至 30%,显著提升话语权。
产业集群的海外复制。借鉴国内 “深圳无人机产业集群” 的经验,中国企业开始在海外建设产业园区,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共同出海。亿航智能在阿联酋的 “空中交通产业园” 已吸引 10 家中国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完整链条,本地化率达 60%,生产成本降低 25%。这种产业集群模式既能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又能获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加速市场渗透。
跨界合作的深度拓展。中国企业正与海外车企、科技公司展开跨界合作,拓展应用场景。例如,比亚迪与亿航智能合作开发 “地面交通 + 空中交通”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欧洲市场推广;华为与大疆创新联合开发 “5G + 无人机” 的通信系统,提升远程控制能力。这种跨界合作能整合各方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推动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深度融合。
中国低空经济企业的海外竞逐,是新兴产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平衡技术创新、本地化运营与风险控制的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中国从 “低空经济大国” 向 “低空经济强国” 转变。
若想深入了解低空经济企业如何突破海外市场壁垒、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实现全球化布局,可关注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点击查看详情:https://www.bjs.org.cn/cc/16516/1228.html),该课程将系统解析低空经济的产业趋势、出海策略与资本路径,助力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构建核心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