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断崖式下跌:数据背后的警示信号

2025年上半年,银河证券净利润预增45%-55%的亮眼数据背后,投行业务却呈现系统性萎缩。IPO承销连续两年零记录,股权储备项目仅存3家,收入贡献不足总营收0.3%,与头部券商中信证券的投行收入差距扩大至6.7倍。更严峻的是,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评级将其从A类连降两级至C类,创下中央汇金系券商的最差评级记录。这种"经纪自营强劲、投行持续塌方"的畸形格局,折射出战略失衡的深层危机。

三重塌陷:业务衰退的传导链条

1. 承揽能力结构性退化股权承销市场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银河证券在2024年券商承销金额TOP20中虽位列第7,却是前十名中唯一股权项目空白的机构。其IPO储备项目数量较行业均值低82%,且两家拟IPO企业均属传统制造业,在新经济领域布局空白。这种项目荒直接导致投行人才持续流失,形成"无项目-无团队-无竞争力"的恶性循环。

2. 合规风控体系失效2024年监管处罚记录显示,银河证券存在非市场化发行识别缺失、内核核查流于形式等24项违规,其中投行业务违规占比达58%。典型案例包括债券发行隐瞒自购、第三方机构信息披露瑕疵等,反映出"重规模轻质量"的激进展业模式。质控漏洞不仅导致5个项目被监管叫停,更使潜在客户对其专业能力产生信任危机。

3. 业务结构严重畸形债券承销虽支撑着98%的投行收入,但2024年公司债承销费率已跌破0.3%的行业底线。这种"债强股弱"的单一模式在市场利率波动时极为脆弱,上半年已有3单公司债项目因发行人信用恶化被迫终止,直接损失承销费4200万元。相比之下,中信建投等竞争对手已形成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多元收入结构,抗风险能力显著占优。

历史镜鉴:从头部梯队到边缘化的转折点

2018-2020年期间,银河证券投行收入曾稳居行业前八,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更位列前三。转折始于2021年组织架构调整,将原独立投行子公司并入母公司体系,导致激励机制僵化和骨干流失。2023年科创板项目"零过会"的尴尬纪录,暴露出其对注册制改革的适应滞后。当前3600亿市值的体量优势未能转化为投行竞争力,反映出资管业务协同的失败。

破局路径:在资本市场改革中寻找支点

注册制全面推行背景下,投行业务正从通道型向价值发现型转型。银河证券需重建行业组专业化分工,重点布局专精特新领域;同时借鉴中信证券"投行+投资"模式,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培育早期项目。短期内可通过并购补足区域布局短板,如吸收合并信达证券的华东项目资源。但根本出路在于重塑合规文化,2024年因内核缺陷被否的项目直接损失超过1.8亿元,这一代价足以说明风控投入的必要性。

资本市场参与者可关注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研修班课程链接),系统提升资本运作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