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证券投行业务的滑坡始于2023年。数据显示,2023-2024年,公司IPO保荐项目数量分别为3单和2单,但均未通过发审委审核,连续两年“零过会”创下头部券商最差纪录。相比之下,同期中信建投、中信证券分别保荐28单和25单IPO项目,过会率均超85%;即便以投行业务薄弱著称的信达证券,2024年也成功保荐1单IPO项目。
这一断崖式下跌的直接诱因,是监管对“带病闯关”项目的零容忍态度。2023年,银河证券保荐的某消费电子企业因财务造假被立案调查,项目组未充分核查关联交易;2024年,其承销的某生物医药企业因核心技术专利归属存疑被否。两起事件暴露出银河证券在项目筛选、尽职调查和风控合规环节的系统性缺陷。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战略定位的滞后。注册制改革下,IPO市场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而银河证券仍延续“广撒网”策略,2022-2024年累计申报IPO项目18单,但其中12单属于传统制造业或低毛利率行业,与科创板、创业板聚焦的“硬科技”赛道严重脱节。这种战略错配导致其项目储备质量持续下滑,过会率自然难有起色。
2024年证监会分类评级中,银河证券投行业务从A类骤降至C类,这一结果远超市场预期。根据监管规则,C类券商将面临三大限制:
业务资格受限:无法担任企业债券主承销商,且需暂停新增融资融券业务3个月;
监管检查加码:需接受现场检查频率提升至每年2次,是A类券商的4倍;
客户信任危机:部分国企、金融机构明确要求合作券商评级不低于B类,导致银河证券丢失多个债券承销项目。
评级滑坡的导火索是合规风控失效。2023-2024年,银河证券投行业务因未勤勉尽责、信息披露违规等事项被证监会处罚6次,累计罚没金额超2000万元。例如,在某城投债承销项目中,公司未充分披露发行人债务逾期风险,导致投资者损失;在某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中,项目组篡改审计报告数据以掩盖业绩下滑。这些违规行为直接扣减了评级分数,并引发监管对其中后台管控能力的质疑。
更严峻的是,评级下滑形成恶性循环:业务受限导致收入下降,进而压缩合规投入;人才流失又削弱项目执行质量,进一步加剧监管处罚风险。2024年,银河证券投行部门员工离职率达28%,高于行业平均的15%,其中不乏保荐代表人等核心人才。
与IPO业务“失语”同步,银河证券债券承销业务也遭遇滑铁卢。2024年,公司债券承销金额为3200亿元,同比下降35%,排名从行业第5跌至第12,被平安证券、国泰君安等后起之秀超越。这一颓势在城投债领域尤为明显:2024年,公司城投债承销金额仅850亿元,较2022年峰值下滑52%,市场份额从8.3%降至4.1%。
债券业务掉队的根源在于风险偏好收缩。2023年,监管对城投债实施“红黄绿”分级管理,要求券商审慎承接低评级区域项目。银河证券为规避风险,主动放弃多个中西部地区城投债项目,导致业务规模收缩。然而,其竞争对手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则通过“风险定价+结构化产品”模式,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扩大市场份额。例如,中信建投为某县级城投平台设计“永续债+担保”结构,将融资成本从8%压降至6.5%,成功拿下项目。
此外,银河证券在创新业务领域的滞后也加剧了掉队。2024年,绿色债券、科创债发行规模同比分别增长40%和65%,但银河证券在这两类债券的承销金额占比不足10%,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5%。这种“保守策略”使其错失结构性机遇,进一步拉大与头部券商的差距。
银河证券投行业务的困局,本质是行业从“通道业务”向“资本中介+投资银行”转型的缩影。注册制改革下,券商需从“保荐承销”向“价值发现、风险定价、持续督导”全链条服务升级,而银河证券仍停留在“赚通道费”的旧模式,导致竞争力持续弱化。
其破局之路需聚焦三大方向:
重塑项目筛选标准:建立“硬科技+高成长”项目库,重点布局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赛道,2025年IPO储备项目数量需提升至15单以上,其中科创板、创业板项目占比不低于60%;
强化合规风控体系:设立独立的质量控制部门,实行“项目组-质控部-内核委员会”三级审核机制,将合规投入占比从当前的3%提升至5%;
拓展创新业务领域:加大绿色债券、科创债、REITs等产品的研发力度,2025年创新债券承销金额占比需突破30%,并探索“投行+投资”联动模式,通过直投基金跟投优质项目。
银河证券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深刻警示:在注册制与强监管双重约束下,投行业务已从“规模竞争”进入“质量竞争”阶段。券商需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风控为底线、以创新为驱动”的全新模式,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对于拟上市企业而言,选择券商时需重点关注其项目过会率、合规记录及行业资源,而非单纯依赖品牌知名度。而券商若想在竞争中突围,则需深入理解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研修班所强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从项目筛选、估值定价到持续督导,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