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IPO 颗粒无收到评级降至 C 类:银河证券投行的低谷困局解析

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与投行业务竞争白热化的双重背景下,银河证券投行板块的表现引发行业关注。数据显示,2023-2024 年,该公司 IPO 承销业务颗粒无收,在全行业 124 家券商中排名跌至 80 名以外;2025 年证监会券商分类评级中,其投行板块被降至 C 类,成为头部券商中评级下滑最显著的案例之一。作为曾经的 “国家队” 券商代表,银河证券投行的下滑轨迹不仅折射出行业格局的深刻调整,更暴露出传统投行在业务转型、风险控制与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具有警示意义的样本。

业务断层:IPO 储备不足与项目质量失衡

银河证券投行陷入低谷的直接表现,是 IPO 业务的持续缺位与项目结构的严重失衡,这种断层并非短期波动,而是长期战略偏差的必然结果。

IPO 主承业务连续两年 “空窗”。2023 年,A 股市场共有 314 家企业完成 IPO,募资总额达 3560 亿元,而银河证券未能参与任何一单主承销;2024 年这一局面仍未改观,同期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分别完成 45 单、38 单 IPO 主承业务,募资额均超千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银河证券的 IPO 储备项目数量从 2021 年的 28 家降至 2024 年的 9 家,其中进入问询阶段的仅 2 家,在审项目数量不足中信建投的 5%,业务断层风险已显现。

项目结构集中于传统领域,新兴赛道布局滞后。从存量项目来看,银河证券投行的优势集中在煤炭、钢铁等传统周期性行业,这类项目在注册制下的审核通过率从 2021 年的 85% 降至 2024 年的 62%,且募资规模普遍偏低(平均不足 10 亿元)。与之相对,在科创板与创业板重点支持的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其储备项目仅占总量的 12%,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40%。2024 年,某生物医药企业 IPO 项目招标中,银河证券因缺乏相关行业经验被客户放弃,最终由具备产业研究优势的中金公司承接。

再融资与并购业务未能形成有效补充。在 IPO 业务下滑的同时,银河证券的再融资承销规模从 2021 年的 420 亿元降至 2024 年的 180 亿元,市场份额从 3.5% 缩水至 1.2%;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同样表现疲软,2024 年完成的重大资产重组案例仅 3 起,交易金额不足 50 亿元,较 2021 年下降 70%。这种全业务线的收缩,使其投行收入从 2021 年的 38 亿元降至 2024 年的 15 亿元,降幅远超行业平均的 18%。

团队动荡:核心人才流失与激励机制失灵

投行业务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银河证券投行板块的团队稳定性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核心人才的持续流失直接削弱了项目获取与执行能力。

资深保代与行业组负责人流失严重。2023-2024 年,银河证券投行部累计流失保代 32 人,占保代总人数的 28%,其中具备 10 年以上经验的资深保代占比达 60%。某原负责 TMT 行业的团队负责人带领 5 名核心成员跳槽至信达证券,带走了 3 个在审 IPO 项目;能源化工组原负责人则加入某精品投行,导致该领域的 2 个储备项目停滞。人才流失的连锁反应使项目执行效率大幅下降,2024 年其在审项目的平均审核周期达 650 天,较行业平均的 420 天延长 55%。

激励机制与市场脱节。银河证券投行的薪酬体系仍沿用 “固定工资 + 低比例奖金” 模式,2024 年保代平均年薪约 85 万元,仅为中信证券的 60%、中金公司的 55%,且奖金发放存在 3-4 年的递延周期,远长于行业普遍的 2 年。这种 “大锅饭” 式的分配机制难以激发团队积极性,某参与过大型 IPO 项目的保代表示,其主导项目的奖金提成比例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 1/3,“多劳多得” 的原则未能体现。

团队架构调整频繁引发内耗。2023 年以来,银河证券投行部经历 3 次重大架构调整,从 “按地域划分” 改为 “按行业划分”,再调整为 “行业 + 区域” 混合模式,每次调整都伴随部门合并与人员变动。这种频繁变动导致客户资源流失,某华东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因对接保代更换 3 次,最终选择将 IPO 项目转至华泰联合证券。架构不稳定也影响了新人培养,2024 年入职的应届毕业生留存率不足 50%,人才梯队建设出现断层。

风险失控:合规问题频发与质控体系失效

银河证券投行评级降至 C 类的核心原因,是合规风险事件的集中爆发,反映出其内部控制与质量把关机制的全面失效,这种失控不仅导致监管处罚,更摧毁了市场信任。

IPO 项目审核问询回复质量堪忧。2023 年,其申报的某物流企业 IPO 项目因 “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 被证监会出具反馈意见 28 条,其中 12 条涉及重大遗漏;2024 年某制造业企业 IPO 项目因 “财务数据勾稽关系异常” 被终止审核,成为当年典型的合规失败案例。数据显示,银河证券在审项目的平均问询轮次达 4.2 轮,较行业平均的 2.8 轮多出 50%,回复通过率仅为 60%,远低于头部券商的 90%。

再融资项目违规受罚。2024 年,银河证券因在某上市公司定增项目中 “未充分核查募集资金用途” 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相关业务负责人被暂停执业 6 个月;同年,其承销的某可转债项目因 “偿债能力分析存在误导性陈述” 被责令整改,成为全行业通报案例。这些违规事件直接影响了其分类评级,根据证监会《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单次重大违规可导致评级下调 2-3 个等级。

质控流程流于形式。银河证券投行的 “三道内控防线”(业务部门自查、质控部审核、内核委员会审议)存在明显漏洞,某保代透露,部分项目的质控审核仅用 2 个工作日完成,远低于规定的 5 个工作日;内核会议通过率长期维持在 95% 以上,未能发挥实质性把关作用。这种 “重数量、轻质量” 的导向,使其在注册制 “从严审核” 背景下屡屡碰壁,2024 年被否项目的问题集中在 “信息披露瑕疵” 与 “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均属于可控风险范畴。

行业变局:头部集中与差异化竞争的双重挤压

银河证券投行的困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行业深刻变革的缩影。注册制推行以来,投行业务呈现 “头部集中” 与 “差异化竞争” 并存的格局,传统中型券商若不能找准定位,很容易陷入 “高不成低不就” 的尴尬境地。

头部券商垄断效应加剧。2024 年,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联合证券四家券商的 IPO 主承市场份额达 58%,较 2021 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前十大券商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 82%,留给中小券商的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些头部机构凭借资金实力、研究能力与品牌优势,垄断了大型央企 IPO 与科创板、创业板优质项目,银河证券作为 “第二梯队” 代表,在项目争夺中逐渐落于下风。

精品投行差异化突围。与银河证券形成对比的是,部分专注细分领域的精品投行实现逆势增长。例如,专注于北交所中小企业的开源证券,2024 年完成 15 单 IPO 主承业务,市场份额升至第 12 位;聚焦医疗健康领域的易方达证券,凭借深度产业研究拿下 3 个生物医药独角兽项目。这些机构通过 “小而美” 的策略避开正面竞争,而银河证券仍沿用 “大而全” 的传统模式,在各领域均未能形成优势。

监管趋严抬高行业门槛。注册制下,“申报即担责” 的监管理念使投行的合规成本大幅上升,对项目尽调、内核的要求显著提高。2024 年,证监会对投行违规行为的处罚金额达 12.6 亿元,较 2021 年增长 150%,某中型券商因一单 IPO 欺诈发行被吊销保荐资格,行业 “零容忍” 态势明显。银河证券在风险控制未能同步升级的情况下,仍沿用传统尽调模式,导致合规风险集中爆发。

转型困局:战略摇摆与资源投入不足

银河证券投行的下滑,本质上是转型滞后于行业变革的结果。在从 “通道业务” 向 “价值创造” 转型的关键期,其战略定位模糊、资源投入不足,错失了改革窗口期。

战略重心偏离投行业务。2023 年,银河证券将资源向财富管理业务倾斜,投行部门的预算削减 20%,人员编制压缩 15%,导致多个储备项目因资金不足被迫放弃。与之相对,中信证券同期增加投行研发投入 30%,重点布局 ESG 咨询、跨境并购等新型业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这种资源分配的失衡,反映出公司对投行业务战略价值的误判。

数字化转型滞后。在行业加速数字化的背景下,银河证券投行的尽调系统仍依赖人工录入,缺乏大数据分析与风险预警功能,某项目因未及时发现客户的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被否,而同类问题在头部券商可通过 AI 风控系统提前识别。其数字化投入占比不足营收的 1%,远低于中信证券的 3.5%,技术赋能的缺失使其在项目执行效率与风险识别上差距拉大。

品牌影响力持续弱化。作为曾经的 “老五家” 券商之一,银河证券的投行品牌优势逐渐消失,2024 年在《机构投资者》的投行排名中跌出前 20 位,在大型国企混改、跨境并购等标志性项目中难觅身影。某央企资本部负责人表示,选择主承销商时更看重 “过往案例与持续服务能力”,而银河证券近年缺乏标杆项目,难以进入核心候选名单。

银河证券投行的低谷困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行业周期的外部影响,更有自身战略与管理的内在缺陷。对于其他券商而言,这一案例警示:在注册制深化与行业分化的背景下,投行业务必须回归 “专业主义”,通过强化项目质量、稳定团队结构、严控合规风险构建核心竞争力,否则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被边缘化。

若想深入了解资本市场改革背景下投行业务的转型路径,掌握企业 IPO 过程中的合规要求与券商选择策略,可关注企业资本运作与 IPO 上市实务研修班(点击查看详情:https://www.bjs.org.cn/cc/16514/703.html),该课程将系统解析 IPO 全流程的关键节点、投行选择标准与风险控制要点,助力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实现资本化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