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屡次刷新历史新高背后:估值重塑与行业逻辑的深层变革

2025 年以来,A 股银行板块走出独立行情,多家上市银行股价屡次刷新历史新高。截至 8 月初,中证银行指数年内涨幅达 28%,显著跑赢大盘(沪深 300 指数涨幅 12%);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的股价较 2024 年低点上涨 40% 以上,市净率从 0.5 倍左右回升至 0.8 倍,打破了长期以来 “破净” 的估值困局。这一轮银行股的估值修复,并非简单的市场情绪推动,而是源于净息差企稳、资产质量改善、高股息吸引力增强等多重基本面因素的共振,更折射出中国银行业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角色重构与价值重估,为资本市场提供了观察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变化的重要窗口。

净息差企稳:盈利底线上的预期修复

净息差作为银行盈利的核心指标,其持续收窄曾是压制银行股估值的关键因素,而 2025 年以来的企稳态势,成为股价上涨的首要驱动力,市场对银行业盈利韧性的预期显著改善。

季度数据显示,银行业净息差已触底回升。2024 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 1.62% 的历史低点,引发市场对盈利可持续性的担忧;2025 年一季度,净息差微升至 1.64%,二季度进一步回升至 1.68%,连续两个季度保持环比改善。分机构来看,国有大行表现尤为稳健,工商银行二季度净息差 1.72%,较一季度提升 3 个基点;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则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净息差降幅收窄至 1 个基点以内。这种企稳态势打破了 “单边下行” 的市场预期,某券商银行业研报指出,净息差每回升 0.1 个百分点,银行业全年净利润有望增厚 3%。

负债成本管控成效显著。为应对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压力,银行通过优化负债结构降低成本:2025 年上半年,活期存款占比提升 2 个百分点至 58%,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累计达 30 个基点,推动付息率从 2024 年的 1.45% 降至 1.32%。某城商行的财务数据显示,其通过 “线上存款产品替代线下大额存单”,使负债成本下降 15 个基点,部分抵消了贷款收益率下行的影响。负债端的主动管理能力,成为银行净息差修复的重要支撑。

资产端定价策略更趋灵活。在信贷投放上,银行通过 “精准滴灌” 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对制造业、绿色信贷等政策支持领域,适当下调利率以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对消费贷、信用卡等零售业务,则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实行差异化定价,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收窄。2025 年二季度,银行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一季度下降 5 个基点,降幅较 2024 年同期收窄 12 个基点,资产端收益率的稳定性显著增强。

资产质量改善:不良包袱的系统性化解

银行股估值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 —— 资产质量,在 2025 年呈现持续改善态势,不良贷款 “双降” 与拨备覆盖率提升,大幅降低了市场对信用风险的担忧,为估值修复扫清障碍。

不良贷款规模与比率持续 “双降”。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 800 亿元,不良贷款率从 1.18% 降至 1.12%,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其中,房地产相关贷款的不良率改善尤为明显,在 “保交楼” 政策推进与房企债务重组的双重作用下,房地产开发贷不良率从 2024 年的 2.8% 降至 2.3%,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稳定在 0.3% 的低位。某国有大行的风险部门负责人表示,2025 年上半年房地产贷款新增不良仅为 2024 年同期的 50%,资产质量压力显著缓解。

拨备覆盖率提升增强风险缓冲。2025 年二季度,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 210%,较 2024 年提升 15 个百分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头部机构的拨备覆盖率超过 230%,为应对潜在风险提供了充足缓冲。部分银行通过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提前计提拨备,使风险抵御能力更具前瞻性,2025 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平均拨贷比(拨备余额 / 贷款总额)达 3.2%,较 2024 年提升 0.3 个百分点,市场对 “隐藏不良” 的担忧逐渐消散。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取得进展。在 “化债方案” 的推动下,银行通过债务置换、展期等方式降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债压力,2025 年上半年累计化解存量高风险债务 1.2 万亿元。某股份制银行披露,其平台贷款的不良率从 2024 年的 1.5% 降至 0.9%,同时通过 “银政合作基金” 参与地方基建项目,既控制风险又拓展业务空间。地方债务风险的缓释,消除了银行股估值的一大 “灰犀牛” 隐患。

高股息策略:防御性配置的市场选择

在市场利率下行与资产荒背景下,银行股的高股息特征凸显,成为保险、社保等长线资金的配置首选,这种资金结构的变化为股价上涨提供了持续动力。

股息率与分红稳定性形成吸引力。2024 年,上市银行平均股息率达 6.2%,较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5%)高出 3.7 个百分点,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股息率更是超过 7%。且分红比例保持稳定,国有大行的现金分红比例维持在 30% 以上,近五年分红金额年均增长 5%,这种 “高股息 + 低波动” 的特征,与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线资金的配置需求高度匹配。2025 年二季度,险资增持银行股的规模达 500 亿元,成为推动股价上涨的重要力量。

回购与增持传递信心。2025 年以来,多家银行推出股份回购计划,招商银行拟斥资 50 亿元回购 A 股股份,兴业银行则实施 20 亿元的增持计划,这种 “真金白银” 的操作向市场传递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可。某公募基金经理表示,银行股的回购行为有助于提升每股收益,同时缩小股价与净资产的差距,对修复估值起到积极作用。

相对收益优势在震荡市中凸显。2025 年以来,市场风格偏向防御,高波动性的成长股表现不佳,而银行股凭借低市盈率(平均 6.5 倍)、低换手率(日均 1.2%)的特征,成为避险资金的 “避风港”。数据显示,银行股与沪深 300 指数的相关性系数降至 0.6,较 2024 年下降 0.2,表明其在组合配置中具有良好的分散风险作用,这种特性进一步强化了资金的配置意愿。

行业分化:头部效应与特色路径的价值分化

银行股的上涨并非普涨行情,而是呈现显著的分化特征,国有大行与优质股份制银行领涨,部分中小银行表现滞后,这种分化反映出市场对银行差异化竞争力的重新评估。

国有大行凭借综合优势领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在净息差稳定性、资产质量控制、客户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达 5%,高于行业平均的 3.5%。同时,作为 “国家队”,其在服务国家战略、参与重大项目融资中的角色不可替代,2025 年上半年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 20%,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 15%,业务结构的优化获得市场认可,市净率修复幅度领先行业。

特色股份制银行展现差异化价值。招商银行依托财富管理优势,零售 AUM(管理客户资产)突破 13 万亿元,非息收入占比达 3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 20%,估值溢价持续扩大;宁波银行则凭借中小企业服务能力,不良贷款率控制在 0.7% 的低位,净利润增速达 8%,成为城商行中的佼佼者。这些具备独特商业模式的银行,在估值修复中获得超额收益,年内股价涨幅超过 35%。

部分中小银行仍面临转型压力。资产规模较小、区域集中度较高的城商行与农商行,受地方经济波动影响较大,2025 年上半年有 15 家中小银行的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不良贷款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某西部城商行因区域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升至 3.5%,股价年内仅上涨 5%,与头部银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种分化预示着银行业的 “马太效应” 将持续加剧。

宏观关联:经济复苏与政策环境的支撑作用

银行股的估值修复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宏观经济复苏态势、货币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宏观层面的积极变化为银行业经营创造了有利环境。

经济回升改善信贷需求。2025 年二季度,GDP 同比增长 5.8%,较一季度提升 0.5 个百分点,制造业 PMI 连续六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带动企业贷款需求回暖。2025 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 12 万亿元,同比多增 1.5 万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 18%,基础设施贷款增长 10%,信贷规模的扩张为银行营收增长提供了基础。某国有大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占比从 2024 年的 55% 升至 62%,表明实体企业的投资信心正在恢复。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央行在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避免 “大水漫灌”,2025 年以来未实施降准降息,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银行的政策环境预期稳定。这种 “不搞强刺激” 的基调,既减轻了银行的息差压力,又避免了资金空转,有助于提升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与银行股的估值修复形成正向循环。

金融监管强调 “稳字当头”。监管部门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注重防范系统性风险,2025 年上半年出台的多项政策聚焦于 “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规范表外业务” 等领域,引导银行业稳健经营。某券商分析指出,监管环境的确定性增强,降低了市场对银行股的风险溢价要求,推动估值向合理水平回归。

银行股的持续走强,是基本面改善、资金配置与宏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志着市场对银行业的认知从 “风险规避” 转向 “价值重估”。尽管未来仍面临经济转型的挑战,但净息差企稳、资产质量改善与高股息优势,将支撑银行股估值在合理区间稳步提升,为投资者提供兼具安全性与收益性的配置选择。

若想深入了解金融行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掌握企业在资本运作中如何利用市场环境实现价值提升,可关注企业资本运作与 IPO 上市实务研修班(点击查看详情:https://www.bjs.org.cn/cc/16514/703.html),该课程将系统解析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资本策略、估值逻辑与上市路径,助力企业在复杂的资本市场中把握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