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 “织网”:解锁低空经济的多维应用与产业变革

海上新鲜捕获的大黄鱼 15 分钟直达码头,无人机智能巡检实时识别 “三无” 船只,外卖通过空中配送 “从天而降”,无人 “空中巴士” 带游客俯瞰城市美景…… 融合客货运输、公共服务、文体旅游等多领域的低空应用场景,正在浙江舟山、杭州及安徽合肥等 “前沿阵地” 加速落地,勾勒出我国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图景。中国商报记者深入这些区域,探访网络技术支撑下低空经济的最新实践与突破,感受这场产业变革强劲的 “向上” 脉动。

舟山:海岛低空网络构建的 “立体治理” 样本

7 月的舟山烈日当空,长涂叮嘴门大黄鱼深水养殖基地的养殖户将刚捕捞的大黄鱼装入恒温保鲜箱。15 分钟后,无人机在竹屿码头平稳降落,工作人员开箱时,活蹦乱跳的大黄鱼跃然眼前。“我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以前从没吃过活的大黄鱼。无人机配送让大黄鱼‘活着’上了餐桌。”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交通运输局指挥中心主任盛恒江感慨道。大黄鱼 “出水即死”,传统冰鲜运输经轮渡周转需两小时,鱼鳃易泛白、肉质变松散;而无人机配送将时间压缩至 15 分钟,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作为浙江省首条海岛无人机低空运输航线,长涂叮嘴门至竹屿码头的航线,让年产 40 万尾的岱衢族大黄鱼养殖基地迎来产销新局面。在舟山新城小干岛国际海事服务产业园,FC30 大载重货运无人机搭载船员证书、设备配件、咖啡等物品,向 4 公里外的马峙锚地船舶飞去,7 分钟后精准降落在船舱盖。“传统锚地物资补给依赖交通船,耗时长、成本高且受天气影响大。” 舟山移动战略客户部经理邵炜介绍,浙江移动联合合作伙伴研发的 5G 网联无人机配送系统,通过 5G 实时回传数据,与港口调度系统无缝对接,结合智能导航与避障技术,单次配送效率提升超 80%,物流成本显著降低。目前,继小干岛海事物流配送后,鼠浪湖至舟山本岛的海关送检样品无人机配送航线也在推进中。

低空技术的应用不止于物流。在岱山县秀山海域上空,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沿巡检航线飞行,实时画面传送至 “低空海智综合管理平台”。当镜头扫过一艘渔船时,系统发出疑似 “三无” 船只预警,并自动生成工单推送至主管部门。该平台作为海洋低空治理中枢,集成 GIS 三维底座、无人机飞控、船只 AIS 点位、巡检任务管理等功能模块,可实现数据实时处理,支撑港口巡检、渔业执法、应急救援等八大核心场景。

岱山县已部署 8 个无人机智能机巢,形成覆盖 64 个渔业码头的立体监控网络,日均起飞十余架次,单次航线时长 15-30 分钟,构建起 “空中巡逻 + 智慧研判 + 精准执法” 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平台能及时发现非法捕鱼地笼、污染漂浮物、海岸侵蚀,还能智能识别海边船只的数量、类型和位置,为‘三无’船只管控提供便利。” 岱山县数据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和规划科科长汪潇表示。

舟山的实践依托 5G-A 通感基站与全域感知网络,攻克了海岛复杂环境作业难题。中国移动打造的近海 5G 通信保障体系,通过中移凌云平台确保无人机安全飞行,结合自研视觉大模型推广智能巡检,从技术突破到应用拓展,为海岛民生与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数智方案,成为低空经济助推区域发展的典型范本。

杭州:5G-A 支撑下的 “低空城市” 日常

在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无人机外卖已成为现实。记者在余杭区万达广场打开外卖软件,进入无人机送货专区下单炒酸奶,选择余杭海创园外卖柜为取货点。不久后,迅蚁无人机物流枢纽站的外卖小哥将包裹放入货箱,无人机腾空而起。浙江移动 5G 技术专家岑曙炜的笔记本电脑上,低空监管服务平台实时显示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不到十分钟,取货通知发送至手机,此时记者距目的地仍有十分钟车程。抵达后,记者从快递柜取出炒酸奶,其仍保持着冰凉状态。

迅蚁科技城市经理刘峰介绍,自去年起,多家企业在未来科技城低空经济示范区运营无人机配送,迅蚁开通的 4 条航线目前日均运送近 40 单。“天热时冷饮订单居多,无人机的优势在于覆盖骑手难以到达的区域。” 他举例,余杭径山 20 公里山路,骑手难以进入,无人机 20 分钟即可直达,配送时间压缩超 50%。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无人机配送费与普通骑手相同,未增加消费者负担。

除 “美食空投” 外,迅蚁无人机已在全国超 50 个城市常态化飞行,承担血液、样本等医疗物资的空中急送任务。这些应用的背后,是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2024 年,杭州市政府在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划设 10 平方公里试验区,汇聚企业针对通信、导航、气象、监视等低空基础设施开展测试。浙江移动在此构建了全球首个 5G-A + 多模态 600 米低空网络示范区,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实时定位、轨迹追踪与状态监测。

“5G-A 网络提供稳定连接,确保飞行数据实时传输;基站通过雷达技术高精度采集飞行器的位置、速度、高度等信息,实现动态监控。” 岑曙炜解释,为避免 600 米空域网络与地面用户网络相互干扰,浙江移动采用多项技术创新,基于中移凌云平台打造 7×24 小时无人机安防管控体系,可实时发现并处置 “黑飞” 无人机,解决了低空经济发展中的管控痛点。

目前,示范区内企业积极探索 “低空 + 物流”“低空 + 外卖配送”“低空 + 文旅” 等混合试运营模式,从物流 “空中动脉” 到自主巡检 “云端视角”,从应急救援 “空中桥梁” 到医疗运输 “空中生命线”,低空经济正以多元方式重塑杭州的生产生活。

合肥:载人低空交通的商业化突破

安徽合肥骆岗公园被喻为低空经济的 “超级实验场”,无人车与无人机在此协同运行,合肥骆岗空中交通运营中心便坐落其中。记者在取票机刷身份证后,一张印着 “你好,天空旅行家” 的参观票弹出,安检后穿过登机厅,停机坪上的 EH216-S 无人驾驶航空器映入眼帘。

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航空器载重 80 公斤,面向城市低空中短途交通需求,具备无人驾驶、智能导航、精准起降等功能,可应用于载人交通、旅游观光、物流运输等场景,目前每日进行飞行训练。合翼航空是低空经济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今年 3 月底,其获中国民航局(CAAC)颁发的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成为全球首家可开展付费载人商业运营的企业。

“拿证后,我们推进空载、载荷飞行演练,严格守住安全底线,为商业化运营奠定基础。” 亿航智能副总裁、合翼航空总经理李晓娜此前表示。据透露,最快 2025 年底,合翼航空将在骆岗公园开展无人机低空观光商业运营,打造样板项目,后续将逐步拓展城市通勤等场景,“低空的士” 商用化脚步日益临近。

业内人士认为,城市空中交通面临四大 “卡点”:空域飞得了、动力飞得长、安全飞得好、起降点降得了。突破这些瓶颈需要产业链协同,安徽移动便是重要参与者。过去一年多,安徽移动协同成研院,联合政府与合作伙伴打造两大商用级低空智联网试验区,推出基于 5G-A 的多模融合低空监管方案,发布国内首个城市级多模融合感知平台,为 eVTOL 起降系统提供监管服务,保障载人飞行安全。

“双方的合作标志着城市空中交通安全运营从概念验证迈向大规模商业化。” 安徽移动网络部网络优化室经理、低空资深专家戴明艳表示,该平台提供 7×24 小时通信、监管、信息保障等服务,实现 “看得见、管得了、控得住”。目前,安徽移动正联合政府部门制定《低空智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指南》,为不同场景的低空安防提供标准化方案,既助力合肥打造 “天空之城”,又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发展路径。

从海岛物流到城市配送,从智能巡检到载人观光,低空经济的创新实践正以底层技术为基,与场景应用形成 “双向奔赴”。这场万亿级产业的 “向上飞行”,正让 “天空之城” 从蓝图逐步走入现实。想要深入了解低空经济的产业动态与资本运作策略,可关注 **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