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BD(商务拓展)交易的持续催化下,创新药行业的繁荣周期已然开启。当下,头部创新药企业的估值泡沫逐渐显现,估值修复阶段基本完成。未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占据先机,取决于其获取大额 BD 交易的能力,以及研发高质量靶向药以消化泡沫估值的实力。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 License out(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 660 亿美元,已超过 2024 年全年 BD 交易总额,且呈现加速增长态势。7 月 28 日,国内 “医药一哥” 恒瑞医药发布重磅 BD 消息,引发市场强烈震动。
里程碑式 BD 交易:恒瑞医药的全球化突破
恒瑞医药公告显示,公司与英国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协议,将 HRS-9821 项目的全球独家权利(不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台湾地区)和至多 11 个项目的全球独家许可的独家选择权(不包括上述地区)有偿许可给 GSK。
根据协议,GSK 向恒瑞医药支付 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5.8 亿元)首付款。若所有项目均获得行使选择权且所有里程碑均达成,恒瑞医药有望获得基于成功开发、注册和销售的里程碑付款,潜在总金额约 12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860 亿元)。
受此消息影响,7 月 28 日,恒瑞医药 A 股涨停,H 股暴涨超 24.5%,总市值突破 5600 亿港元,港股单日市值暴涨超 1100 亿港元。值得关注的是,恒瑞医药港股溢价率较 A 股高约 11.95%,这种 AH 市场定价倒挂现象较为罕见,凸显出国际资本市场对恒瑞医药的高度认可 —— 在由中国创新药企业主导的产业浪潮中,跨国药企不愿错失合作机遇。
从股东财富视角看,2025 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单中,孙飘扬以 650 亿元身价位列全球 321 位,较去年下滑 30 位。但受创新药行业景气度提升影响,以孙飘扬实际持有恒瑞医药 22.37%(A 股)股份计算,其持有市值约为 921 亿元,若叠加港股部分,身价已突破千亿元大关。
穿越周期:孙飘扬引领下的战略转型
作为恒瑞医药的灵魂人物,孙飘扬的战略决策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轨迹。20 世纪 90 年代初,他以 120 万元收购中国医科院药研所开发的抗癌新药异环磷酰胺的专利权,该药 1995 年上市并获美国 FDA 认证,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孙飘扬的带领下,连云港制药厂 1996 年营收突破 1 亿元。他力排众议进军肿瘤药领域,通过与上海医科院、北京医工所等机构合作,从仿制药切入,成功上市多款主流肿瘤治疗产品,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1997 年,连云港制药厂改制为恒瑞医药,同年孙飘扬在连云港建立研发中心。2000 年,恒瑞医药登陆上交所,并斥资 2 亿元在上海张江设立新研发中心,逐步拿下 20% 的抗癌药市场份额,坐稳该领域头把交椅。
2003 年恒瑞医药启动股改,2006 年完成后,孙飘扬成为实际控制人。上市后,他坚持将营收的 10% 以上投入研发,2015 年后企业进入收获期。2019 年,孙飘扬与钟慧娟合计身价达 1750 亿元,跻身中国第五大富豪;2020 年,恒瑞医药市值突破 6000 亿元,坐稳 “医药一哥” 宝座,同年孙飘扬卸任董事长。
然而,其退休后不到半年,恒瑞医药因集采导致业绩大幅下滑,一年内股价跌幅超 65%。重压之下,孙飘扬重返岗位,调整战略:坚决淘汰竞争力较弱的 “me-too” 产品,加大创新药布局,直至 2022 年中旬稳住股价。
2025 年,为加速全球化,恒瑞医药启动港股上市计划,5 月 23 日完成交易,发行 2.245 亿股,募集约 99 亿港元,成为近五年港股医药板块最大 IPO。上市后股价持续攀升,截至最新收盘,港股市值达 5266 亿港元,形成罕见的 AH 倒挂,反映出国际市场对其创新能力的认可。
全球化战略:从 “本土龙头” 到 “国际玩家”
全球化是药企检验成色的关键指标。从恒瑞医药的营收结构看,2024 年末肿瘤产品营收占比 52.12%,神经科学占比 15.33%,标志着其已成功转型为创新药企业。但地区分布显示,国内营收占比 86.81%,国外仅占 2.56%,出海仍有较大空间,此次与 GSK 的 BD 交易正是其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HRS-9821 是一款潜在的同类最佳 PDE3/4 抑制剂,为吸入粉雾剂型,目前处于临床一期,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可实现 “扩张 + 抗炎” 双重作用,作为辅助维持治疗无需考虑既往方案。全球同类产品中,仅 Ensifentrine(恩塞芬汀)于 2024 年 7 月在美国获批,尚未进入中国市场。
恒瑞医药表示,里程碑付款的时间点和销售分成比例涉及商业机密,未予透露。选择 GSK 合作,是基于其多样化合作模式及实现创新药物价值最大化的考量,预计将直接增加公司收入和利润。
分析指出,HRS-9821 项目累计研发投入约 3843 万元,5 亿美元首付款可快速回笼资金支持其他管线开发,并显著增厚 2025 年业绩。中国有近 1 亿 COPD 患者,该产品国内上市后有望成为大单品。
BD 交易不仅重塑了中国创新药企业的估值逻辑,还为其带来充沛现金流,并深化了与跨国药企的绑定。作为创新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CXO 行业也有望摆脱外部因素影响,重回增长轨道。
经过行业底部周期,创新药行业的发展方向已明确。尽管当前存在一定泡沫,但长期来看,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数十年的投入使恒瑞医药迈出了对外征程的关键一步,作为国内创新药龙头,其有望率先突破万亿市值,为行业树立新标杆。
想要深入了解大健康产业的创新路径与资本运作模式,可关注 **大健康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