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的发展轨迹正经历显著的战略调整。董事长兼 CEO 李想近期在公开场合的姿态转变 —— 从昔日的犀利言论到如今的温和互动,折射出企业在纯电转型关键期的深层考量。MEGA 车型的市场遇挫不仅促使理想将后续纯电产品回炉重造,耗费 20 亿元进行技术迭代,更推动整个组织从激进扩张转向风险可控的稳健路线。理想 i8 作为第二款纯电车型的推出,成为检验这一转型成效的关键样本。
一、产品策略的范式迁移:从爆款逻辑到均衡哲学
理想 i8 的产品定位暗含明显的策略修正。这款被内部视为 "纯电大六座 SUV" 开拓者的车型,在设计阶段就面临核心取舍:是否延续 MEGA 的激进风格。最终,李想主导的改革派选择保留 MEGA 的设计架构内核,同时对前脸与尾部进行 MPV 化调整,形成更趋大众化的视觉呈现。这种妥协背后,是对市场反馈的直接回应 ——MEGA 的外形争议虽非失败主因,但产品力的不均衡性被证实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理想 i8 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呈现 "去短板化" 特征。其主打的车内空间、补能效率与智能交互三大维度,均聚焦于消除用户痛点而非创造颠覆性体验:空间尺寸对标爆款 L9,确保家庭用户核心需求;补能体系延续增程车型的成熟方案,降低技术落地风险;智能层面的 "理想同学" 手机端延伸与 VLA 司机大模型,虽属行业前沿探索,但功能边界仍限定在辅助驾驶范畴。这种均衡策略使得 i8 难以形成强烈记忆点,却也规避了 MEGA 式的争议性评价。
定价策略进一步凸显稳健逻辑。i8 32.18 万元的起售价与 L8 持平,Ultra 版本甚至低 1 万元,而其 BOM 成本较 L8 高出至少 2 万元。这种让利姿态传递出明确信号:在纯电市场 0-1 突破阶段,理想更看重市场份额的获取而非短期利润。内部设定的 3000-5000 辆月销预期,较此前 "50 万以上销量第一" 的口号相去甚远,反映出对市场竞争烈度的理性认知 —— 乐道 L90、问界 M8 等竞品已在六座市场形成稳固格局,i8 需要在红海竞争中寻找差异化生存空间。
二、战略节奏的精细化管控:从全面出击到梯次推进
理想在纯电产品线的布局节奏明显放缓。2024 年 9 月调整的产品规划显示,原计划同时推出的四款纯电车型被缩减为 i8 与 i6 先行,形成 "开拓蓝海 + 红海走量" 的组合拳。这种安排暗含风险隔离设计:若 i8 在新市场的验证不及预期,i6 仍可凭借主流定位维持基本盘;若两者均遇阻,则后续 i9 与 i7 的推出将被重新评估。第二产品线总裁张骁的表述印证了这一逻辑:"每款车型对全局节奏的影响必须降到最低。"
这种谨慎源于对宏观环境的判断。理想内部研判认为,当前消费市场已从 2022 年 L9 发布时的升级态势转向 "平替" 偏好,主流用户更倾向于性价比选择。因此,i8 与 i6 均采用 "量大面广" 的尺寸策略,确保家庭主力用车的刚需属性。这种判断与市场数据形成呼应 ——2025 年上半年,30-40 万元区间的新能源 SUV 销量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 12%,而具备实用配置的车型市场份额提升 5 个百分点。
资源投入的结构化分配体现战略优先级。尽管账上仍有千亿现金储备,理想在纯电领域的投入呈现 "聚焦突破" 特征:将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作为核心抓手,通过 "理想同学" 跨端协同强化用户粘性,同时将 VLA 大模型作为区别于竞品的关键变量。但这些布局的落地节奏相对保守 ——i8 的智能功能仍处于渐进式迭代阶段,尚未达到 "硅基家人" 的理想状态。这种克制与增程时代的激进形成对比,反映出企业对技术落地不确定性的风险规避。
三、组织能力的适应性调整:从创始人驱动到体系化作战
李想个人角色的转变映射组织能力的进化。其近期在抖音等平台的主动沟通,不仅是个人风格的软化,更暗含企业公关策略的调整 —— 通过高管 IP 的亲民化运营,拉近与用户的心理距离。这种转变与 MEGA 时期的沉默形成对比,显示理想正构建更敏捷的市场反馈机制。内部人士透露,i8 的产品定义阶段纳入了超过 1000 名用户的深度访谈,较此前车型增加 60%,这种用户参与度的提升成为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支撑。
纯电转型的组织架构调整同步推进。理想将纯电业务与增程业务进行适度区隔,成立独立的产品事业部,同时保留核心技术平台的共享机制。这种 "分 - 合" 平衡设计,既确保纯电团队的决策灵活性,又能复用增程车型的供应链优势。数据显示,i8 的零部件通用率较 MEGA 提升 25%,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与交付周期风险。
理想的转型挑战仍集中于两个维度:其一,智能技术的商业化能力 ——VLA 大模型的实际体验能否支撑 "AI 公司" 的定位,将决定 i8 能否突破同质化竞争;其二,生态协同的构建速度 —— 补能网络的完善进度、第三方应用的接入规模,均会影响用户对纯电车型的接受度。这些挑战的应对,考验的不仅是产品定义能力,更是战略落地过程中的资源整合与执行韧性。
对于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新能源企业而言,理想的案例提供了战略调整的参考样本 —— 如何在保持核心优势的同时实现范式迁移,如何在市场不确定性中找到风险与机遇的平衡点。相关的战略制定与执行方法论,可通过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进行系统学习与深度研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