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起科技:业绩预增与二次上市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2025 年 7 月,澜起科技的资本市场动作引发广泛关注。7 月 11 日,公司正式递交港股招股书,距离 6 月 21 日宣布赴港计划仅 20 余天,展现出推进 “A 股 + H 股” 双资本平台布局的迫切性。与此同时,其发布的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尤为亮眼:预计营收约 26.33 亿元,同比增长 58.17%;归母净利 11 亿元至 12 亿元,同比增长 85.50% 至 102.36%;扣非净利 10.3 亿元至 11.2 亿元,同比增长 89.17% 至 105.71%。在业绩高增的背景下,此次二次上市的战略意图与潜在挑战,成为市场聚焦的核心议题。

业绩增长动力:AI 驱动与产品结构升级

澜起科技的业绩爆发,源于其核心业务与 AI 产业浪潮的深度契合。公司核心产品线包括互连类芯片(内存接口芯片、内存模组配套芯片、高性能运力芯片等)与津逮 ® 服务器平台,其中互连类芯片是业绩基石。2025 年上半年,互连类芯片收入达 24.61 亿元,同比大增 61.00%,主要得益于 AI 驱动下 DDR5 内存接口及模组配套芯片出货量的显著增长,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第二、三代 RCD 芯片占比提升,直接拉动了销售收入。

分季度看,第二季度表现尤为突出:营收约 14.11 亿元,同比增 52.12%,环比增 15.47%;归母净利 5.75 亿至 6.75 亿元,同比增 55.51%~82.56%,环比增 9.46%-28.49%。这种增长态势并非偶然,2024 年公司已展现复苏迹象,全年营收 36.39 亿元,同比增长 59.20%,净利大增 213.10% 至 14.12 亿元,较 2023 年的双降实现强势反弹。

背后的逻辑在于,AI 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旺盛的算力需求,带动全球服务器及计算机市场回暖,DDR5 渗透率持续提升。群益证券研报指出,国内互联网大厂的算力竞争将推动未来三年国内算力需求跨越式增长,更高频高速的 DDR5 内存接口芯片需求随之攀升。QYResearch 预测,全球内存接口芯片市场将从 2024 年的 10.09 亿美元增至 2031 年的 57.02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8.5%,为澜起科技的基本盘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同时,公司正积极培育 “第二增长曲线”—— 高性能运力芯片。2024 年,PCIe Retimer、MRCD/MDB 及 CKD 三款新品开始规模出货,合计销售收入达 4.22 亿元,是上年度的 8 倍;2025 年一季度延续高增,合计收入 1.35 亿元,同比增长 155%。国联证券数据显示,2024-2032 年 PCIe/USB Retimer 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6.8%,CXL 内存扩展市场规模将达 150 亿美元,为这类增量业务提供了成长沃土。

技术壁垒与市场地位:头部效应下的竞争优势

澜起科技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的技术壁垒,构筑了其核心竞争力。服务器 DDR5 RDIMM 和 LRDIMM 模组的性能高度依赖关键芯片,该领域技术门槛极高,形成了显著的头部效应 ——Renesas、澜起科技、Rambus 三家企业占据全球 95% 以上的市场份额。招股书显示,2024 年澜起科技的市场份额达 36.8%,是全球最大的内存互连芯片供应商之一,其内存接口芯片业务作为业绩压舱石,稳定性与盈利性均表现突出。

在技术研发上,公司长期保持高投入:2019 至 2024 年,研发费用从 2.67 亿元增至 7.64 亿元,累计投入 29.47 亿元,研发费率长期稳定在 15% 左右,2024 年达 20.98%。截至 2024 年末,公司拥有 536 名研发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 74.65%,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 187 项。这种研发投入转化为了技术突破,例如 2025 年 1 月,公司自研的 CXL MXC 芯片成功通过 CXL2.0 合规性测试,入选联盟首批合规供应商清单,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的受测产品均采用该芯片,彰显了其在 CXL 生态中的关键地位。

资本回报方面,公司表现同样稳健。2024 年拟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3.90 元,合计派息 4.43 亿元,占同期归母净利的 31.39%;2025 年 6 月抛出 2 亿至 4 亿元回购计划,用于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上市近六年来,通过现金分红及股份回购回报股东的总额预计超 33 亿元,体现了对股东利益的重视。

潜在挑战:业绩波动与增长压力

尽管业绩亮眼,澜起科技仍面临多重挑战,考验其长期发展韧性。

其一,业绩受下游市场周期影响显著。作为上游芯片设计企业,公司经营业绩与 DRAM 市场景气度高度相关。2022 年下半年至 2023 年,DRAM 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PC 内存模组市场营收同比重挫 36%,服务器领域 DDR5 渗透率仅 15%,公司 2023 年计提存货减值损失 1.93 亿元,全年营收同比下降 37.76%,归母净利同比减少 65.3%,显示出对行业周期的强敏感性。

其二,客户集中度与供应链依赖风险。全球 DRAM 市场由三星、SK 海力士和美光三大巨头主导,合计占据 90% 以上份额,这可能导致其对上游芯片企业的议价力较强,挤压利润空间。同时,公司在制造环节较依赖台积电的代工服务,若遇产能紧张或代工成本上升,可能影响产品供应与成本控制。此外,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向英特尔集团的采购金额波动较大,2025 年一季度采购额较上年同期骤降超 6 成,供应链稳定性需持续关注。

其三,第二增长曲线的不确定性。津逮 ® 服务器平台曾被寄予厚望,2021-2022 年收入维持在 8-9 亿元规模,占总收入近三分之一,但随着 GPU 在算力市场崛起,该业务收入占比从 2022 年的 25.5% 降至 2025 年一季度的 6.6%,毛利率从 10.5% 缩至 4.0%,增长动能明显不足。尽管高性能运力芯片表现亮眼,但市场竞争可能加剧,能否持续贡献增量仍需观察。

其四,股权结构与股东减持影响。公司股权分散,无实际控制人,创始人杨崇和、Stephen Tai 各自控制的股权均不足 5%。历史上,大股东减持频繁:2025 年 2 月至 5 月,中电投控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融英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减持套现超 14 亿元;Intel Capital 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减持套现超 19 亿元。频繁减持可能引发市场对公司前景的担忧,影响股价稳定性。

二次上市的战略意图与市场考验

从财务数据看,澜起科技此次赴港上市并非出于资金紧缺 —— 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达 70.36 亿元,金融资产 16 亿元,合计约 86 亿元,且无短期借款,现金流充裕。其上市目的更多在于深化国际化战略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吸引全球人才,为前沿技术研发与战略并购储备资金。

在行业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这种布局具有合理性。DDR 子代产品迭代周期缩短,DDR6 研发已提上日程,PCIe7.0 等前沿技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需要充足的资本支撑。同时,全球市场拓展与潜在并购机会,也要求公司具备更灵活的跨境资本运作能力。

然而,港股市场的国际化与机构化特征,对企业的盈利可持续性与基本面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澜起科技需向国际投资者清晰传递其技术优势、增长逻辑及应对周期波动的能力,才能获得认可。

在芯片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资本运作与并购整合能力成为企业抢占先机的关键。相关的策略与实践经验,可参考资本运作与并购企业家高级研修班https://ss7.portal.vixue.tech/preview/441/16514/705)的专业课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