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拐点:量产开启与商业化竞争新格局
2025 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标志性转折。智元 21 亿入主上纬新材、宇树科技启动 IPO 上市辅导等资本动作,推动板块自 7 月低点累计上涨逾 11%,逼近年内新高。随着国内外头部企业相继进入量产阶段,亿元级订单密集落地,人形机器人从技术研发走向商业实践的拐点已然确立,这个被视为 “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正逐步释放万亿级市场潜力。
量产与商业化双重突破:行业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2025 年被行业定义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国内外头部企业的产能规划清晰展现了这一趋势。国内市场,智元上海临港工厂月产能达千台,宇树科技计划全年量产超 5000 台;海外市场,特斯拉 Optimus 计划生产 1 万台,1X Technologies 预计量产数千台,Figure AI 则规划未来 4 年量产 10 万台。这种规模化生产的推进,不仅依赖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更得益于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
政策层面,工信部 2023 年 10 月印发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2025 年实现 “大脑、小脑、肢体” 等关键技术突破,保障核心零部件有效供给,并将其定位为 “未来重要经济增长新引擎”。这一定调与计算机、智能手机等颠覆性产品的产业地位相提并论,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
资本层面,一级市场融资热潮涌动,新兴玩家持续涌入,推动软硬件技术加速迭代。更具标志性的是商业化订单的突破:7 月前,人形机器人订单多集中于高校、科研机构及零售市场,单笔金额至多百万级;7 月后,智元与宇树联合中标中国移动 1.24 亿元代工服务项目,优必选拿下觅亿汽车 9051 万元设备采购订单,两笔订单总额超 2 亿元,远超此前行业全年订单规模,彻底打破了市场对其商业化能力的质疑,成为板块行情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量产与商业化的双重突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行业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入实质发展期。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订单金额的跃升,更反映在应用场景的拓展 —— 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现场、商业服务等真实环境,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宝贵的场景数据,形成 “量产 - 应用 - 迭代” 的正向循环。
四股势力角逐:产业格局的分化与机遇
人形机器人万亿级市场潜力吸引了多类玩家入场,形成四大竞争势力,各自依托不同优势展开布局。
第一类是机器人新势力,以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为代表。优必选成立于 2012 年,是行业早期探索者,甚至成为人才输送基地;宇树科技则凭借机器狗领域的积累实现跨界突破,2023 年全球机器狗市场占有率达 70%,市场规模占比 40%,其机器狗与机器人技术的同源性,使其快速推出 H1、G1、R1 等人形机器人产品,并借 2025 年央视春晚亮相一举提升品牌声量;智元则通过临港工厂的规模化产能布局,在量产能力上占据先机。
第二类是工业、服务机器人跨界势力,如拓斯达、埃夫特。这类企业长期深耕工业机器人领域,但受行业需求萎靡、竞争内卷影响,业绩增长承压,入局人形机器人更多是寻求第二增长曲线,试图将原有工业控制、机械结构等技术迁移至新赛道。
第三类是以华为为核心的科技大厂势力。华为早在 7 年前便布局 “机器人 + AI” 领域,在人机对话、机械臂控制、避障系统等方面积累大量专利,并依托 AI 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技术优势,于 2024 年 11 月联合乐聚机器人、拓斯达等 16 家企业成立中国南方机器人联盟,聚焦 AI 决策与通用大模型研发。百度、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也纷纷加码机器人 AI 端,试图以软件优势重构行业规则。
第四类是新能源车企势力,包括小米、小鹏及特斯拉。其核心逻辑是与汽车业务形成协同 —— 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场景的大规模应用可降低生产成本,而汽车产业链的供应链管理、精密制造能力也能反哺机器人生产。特斯拉 Optimus 的量产计划便与其工厂自动化需求深度绑定,成为 “车 - 机器人” 协同模式的典型。
从竞争态势看,宇树为代表的新势力与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大厂更具突围潜力。宇树在硬件技术与品牌认知上的积累,与华为在软件生态与技术整合上的优势,形成了 “硬件 + 软件” 的互补格局,有望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 “双引擎”。A 股市场围绕这两大势力的概念股展开多轮炒作,也反映出资本对其前景的认可。
产业链机遇:核心零部件与头部供应商的崛起
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尚未在 A 股集中上市,但资本市场已提前聚焦产业链中上游核心环节。从成本结构看,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占人形机器人总成本的 70%,其中丝杠、力矩传感器、无框 / 空心杯电机、谐波 / 行星减速器及操作系统等是关键细分领域。
丝杠作为技术壁垒最高的核心零部件之一,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其设计、制造、材料及检测环节对精度与工艺要求极高,全球市场长期由瑞士 GAS、瑞典 ROLLVIS、美国 GMS、日本 NSK 等巨头主导,国内企业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2023 年起,双林股份、五洲新春、贝斯特等上市公司切入丝杠研发并取得进展,凭借国产化替代逻辑成为板块炒作核心,部分企业股价一年暴涨逾十倍。高壁垒带来的高回报是其受追捧的关键 —— 丝杠毛利率超 60%,显著高于电机、减速器等其他零部件。
具备执行器总成能力的供应商是另一重要主线。执行器总成整合了电机、丝杠、力矩传感器、轴承等零部件,类似于新能源汽车的 Tier 1 供应商,相比单一零部件企业,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与业绩弹性。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企业凭借原有汽车供应链优势转型切入,震裕科技、斯菱股份也在该领域积极布局。
对零部件企业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两大支撑:一是深度绑定下游头部本体厂商。人形机器人市场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与潜在头部企业形成稳定合作,才能确保长期业绩增量;二是依托原有业务提供持续支撑。多数供应商来自新能源汽车领域,原有业务的稳定增长不仅能维持估值水平,更能为机器人业务的研发与产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形成 “主业反哺新业务” 的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