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 150 台人形机器人亮相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技术加速突破 产业落地进入关键期
7 月 29 日,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展览进入最后一天。相较于去年接近 40 度的高温,今年天气更为舒适凉爽,但场馆内依旧热度不减,尤其是 H3 终端展馆,各家人形机器人前围满了络绎不绝的观众。此次国内人形机器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体亮相,背后折射出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正迎来 “技术突破加速期” 与 “产业落地关键期”。
与去年展出的人形机器人 “十八金刚” 相比,今年 WAIC 上的人形机器人集结呈现 “量质齐升” 的特点,超 150 台人形机器人齐聚亮相。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 “国地中心”)、上海智元机器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宇树、傅利叶等多家企业和机构,纷纷展出了各自的亮点产品,并进行了各类技能的互动和展示。
产学研成果集中爆发,技术路线多元拓展
作为机器人从专用场景向通用场景升级的重要标志,人形机器人产业在 AGI 浪潮下已进入爆发期。从市场空间来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千亿美元级别的蓝海市场。高盛预测,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 1540 亿美元。不过,要实现 “具身” 与 “智能” 的融合,不仅需要传统的机器人产业链支撑,还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
在今年 WAIC 的 “2025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创新发展分论坛” 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的典型代表,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工信部将按照 “智能驱动、场景带动、生态协同” 的思路,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以人形机器人这一小切口带动具身智能乃至人工智能大产业的发展,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7 月 26 日,由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发起,国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共同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合作倡议书》。该倡议书旨在通过数据标准互认、数据与工具链共享、数据训练场开放等方式,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技术加速发展。
与此同时,国地中心发布了青龙人形机器人产品矩阵,包括青龙 Pro、青龙 Lite、青龙 Wheel 等全新系列产品,涵盖双足人形机器人与轮臂人形机器人两大技术路线,可全面覆盖工业、安防、服务、教育及智慧城市等场景需求。
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向第一财经介绍,今年展会上的人形机器人虽然仍在进行简单的物料分拣操作,但其背后的技术原理与一两年前已截然不同。“过去是以小模型驱动的技术,现在则换成了以规模化数据集和计算智能驱动。今年我们的机器人已经能够达到厘米级的作业精度,虽然还无法进入工厂,但已能在无人超市承担售货工作。接下来,一旦数据收集过程打通,就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精度传感器的应用。”
在博览馆一楼核心 “WAIC 里” 主题街区,机器人化身为老上海里弄中的技能主角,在文艺站、修理铺、小吃街等场景中,完成打鼓、书法、煮串、剥蛋等高精度操作,充分展现了复杂任务背后的认知智能、运动智能和交互智能。其中,银河通用搭建的小卖部场景成为众多观众驻足的焦点。该展台负责人介绍,在商业零售领域,银河通用在自主展区搭建了 1:1 还原的真实商超场景,由银河通用机器人 Galbot 进行全天候值守,为与会嘉宾和观众进行展示。
智元机器人是展馆中最为火爆的参展企业之一。今年,其联合创始人兼 CTO 彭志辉与旗下人形机器人灵犀 X2 在 WAIC2025 主论坛上进行了对话。现场,彭志辉通过灵犀 X2 正式发布 “智元灵渠 OS” 开源计划 —— 这是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旨在推动当前机器人系统生态融合以及具身智能新技术突破。
应用落地挑战犹存,行业观点碰撞出火花
在启明创投主办的 2025WAIC“启明创投・创业与投资论坛 —— 创业投资开启 AI 技术与应用共振周期” 上,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发布的十大展望中,有一项便涉及具身智能。该展望指出,具身机器人将率先在拣选、搬运、组装等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积累大量机器人第一视角数据与带触觉的操作数据,构建 “模型 — 本体 — 场景数据” 的闭环飞轮。这一飞轮将驱动模型能力迭代,最终推动通用机器人迈向大规模落地。
尽管人形机器人从资本端到日常展览都备受关注,但应用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 “具身智能:从科学走向产业的探索与创新” 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刘劼表示,具身智能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机遇和重要抓手。未来,随着具身智能的成熟,能够使智能更加泛化,让机器人对物理世界的理解更深刻,能够更主动地规划动作和功能,使机器人的大脑成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可以开发各种各样的应用。因此,具身智能对未来机器人产业以及人工智能落地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虽然看到具身智能目前还处于产业初创阶段,但其未来非常值得期待。未来,对于各行各业而言,智能与物理世界能够更好、更方便地交融,这将对各行各业产生非常巨大的冲击。” 刘劼说。
业界围绕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王鹤在 WAIC 大会期间的 “光源人工智能产业融合论坛” 上表示,他们坚持以合成数据为主导、真实数据为辅的方案,以控制具身数据成本,推动大规模的泛化。对于行业内的 “泡沫说”,他认为,任何一个行业兴起时出现泡沫都不可避免,但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目前更关心的是如何把技术快速与产业结合,在资本推动下,实现具身智能第一个大规模批量复制的商业模式。”
对于人形机器人仿真数据和真实数据技术路线存在的争议,江磊认为,两者需要互为补充。
“我的观点是,真机数据与仿真数据同样重要,而且理论上真机数据是仿真数据的 1/10 甚至 1/100,大量的数据扩充需要通过仿真来完成,而目前整个产业链在这方面其实还是空白。只说仿真好而实体不行,或者强调真机采集重要而忽视仿真,我觉得都是片面的,应该形成相互融合的、软硬一体化的产业。” 江磊说。
关于人形机器人接下来的发展时间表,江磊表示,未来 3-5 年,随着数据生产的推进,机器人作业精度应该能达到毫米级,甚至进入亚毫米级。“机器人会具备一定的工业应用属性,但我觉得这不是重点,更希望机器人能跑能跳,还能进行生产交互,从而进入家庭,这一目标可能还需要 5-10 年。”
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本运作与并购整合对于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相关企业可关注 **智能制造产业资本运作与并购高级研修班**,以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升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