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王闯:具身智能的渐进式商业化路径 —— 从工业场景到家庭市场的能力跃迁


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正从概念走向实践,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在近期接受采访时提出的 “渐进式突破” 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发展框架。在他看来,具身智能的产业化需沿着 “工业场景落地 — 商业场景情感陪伴 — 未来家庭‘管家’” 的阶梯逐步推进,而当前阶段的核心是在具体场景中积累数据与能力,为更复杂的应用奠定基础。


场景落地:从 “先易后难” 到能力积累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元机器人 300 平方米展台的 “机器人家族” 集中展示了具身智能的落地进展。灵犀 X2、远征 A2、精灵 G1、远征 A2-W、四足机器人 D1Ultra 通过 “运动、交互、作业” 三智能全场景演示,直观呈现了技术与场景的融合成果。


其中,精灵 G1 在包裹分拣场景中展现出任务理解能力:面对大小不一的快递袋,依托启元大模型可自主翻面条码朝下的包裹,配合扫码设备完成信息录入;远征 A2-W 则专注工业拆垛场景,机械臂能实时调整抓取角度,将周转箱稳稳堆叠整齐。这些演示并非实验室成果,而是已具备商业化潜力的应用雏形。


王闯介绍,智元机器人当前已落地两类代表性合作案例:一是与中国移动联合开发基于远程 A2 与中国移动大模型的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用于展厅讲解导览;二是与奇瑞在汽车场景的深度合作。更具标志性的是,7 月 9 日工厂机器人作业直播后,公司接到数十台智能具身机器人订单,主要用于料箱转移场景,机器人可自动避让干扰,单笔订单规模达千万元级。


这些场景的选择遵循 “先易后难” 的原则 —— 优先解决传统智能化难以覆盖但具身智能易于实现的场景。王闯指出,料箱转移等任务的落地,不仅带来商业回报,更重要的是为机器人积累环境交互数据;而养老院的陪伴服务经验,则帮助机器人深化对人类情感的理解。截至目前,远征 A2 已完成 2000 多小时工厂测试,自主作业能力持续提升,“手机下单召唤机器人” 的功能也即将向用户开放,标志着从实验室到实用化的跨越。


技术内核:全栈能力构建与数据驱动迭代

在具身智能领域,“全栈能力” 被王闯视为核心竞争力,即从硬件本体到算法软件,再到场景融合能力的一体化构建。“智元机器人不做单纯的硬件商,每个产品都要集成运动智能、交互智能、作业智能,这是机器人能力提升的关键。”


这种全栈能力的形成,依赖于 “数据 — 算法 — 场景” 的闭环迭代。2000 多小时的工厂作业数据,让机器人更精准地理解工业环境中的障碍物避让、设备协同等需求;商业场景中的接待、表演经验,则优化了其语音交互、肢体语言的自然度。王闯强调,数据的价值不仅在于量的积累,更在于场景的多样性 —— 工业场景的结构化数据与商业场景的非结构化数据结合,才能支撑机器人泛化能力的提升。


算法层面,启元大模型的深度应用是能力突破的关键。以精灵 G1 的包裹分拣为例,机器人并非简单执行预设指令,而是通过大模型理解任务本质(如 “扫码需条码朝上”),并自主规划动作路径,这种 “任务理解 — 动作生成” 的端到端能力,正是具身智能区别于传统自动化设备的核心差异。


市场演进:从工业到家庭的万亿级跨越

王闯对具身智能的市场前景有着清晰判断:家庭场景是万亿级赛道,但当前仍需耐心培育。“家庭场景对安全性、成本、技能的要求极高,10 万元的机器人若只能干一件事,用户不会买单。” 因此,智元机器人选择 “工业场景积累数据 — 反哺算法迭代 — 逐步渗透家庭” 的路径。


目前,公司已开始探索家庭轻作业场景,收衣服、铺床等 “轻任务” 将成为第一步,未来逐步叠加做饭、洗衣等复杂技能。这种渐进式策略既考虑了技术成熟度,也契合用户接受度的培养过程 —— 当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证明可靠性、在商业场景中展现亲和力后,家庭用户的信任壁垒将自然降低。


从行业视角看,智元机器人的路径选择折射出具身智能商业化的共性规律:技术突破需与场景需求匹配,商业价值需通过数据闭环持续放大。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技术研发与市场落地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可执行的步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相关的战略落地方法论,可参考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的系统课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