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折叠自行车龙头 IPO:技术沉淀与市场挑战下的资本抉择


作为中国折叠自行车领域的 “隐形冠军”,深圳市大行科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大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动作,不仅标志着这家深耕行业四十余年的企业正式启动资本化进程,更折射出中国城市出行装备制造业在技术迭代与市场变革中的发展轨迹。其背后,83 岁的创始人韩德玮从激光物理学专家到 “折叠车大王” 的转型历程,以及企业从香港旧工厂到全球销量突破 2000 万辆的成长路径,构成了观察中国制造升级的典型样本。


一、技术基因与市场机遇:大行的崛起逻辑

大行的诞生与发展,始终贯穿着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耦合。1975 年全球石油危机催生的出行方式变革需求,为韩德玮的折叠自行车构想提供了时代背景。彼时,作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韩德玮观察到汽车与自行车组合出行的不便,萌生了 “让自行车自主折叠” 的创新思路,这一思路在后续四十余年中成为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


1982 年,韩德玮在香港的旧工厂中推出首款大行折叠自行车,其采用航空铝合金车架设计,折叠后体积仅为普通自行车的三分之一,重量控制在 12 公斤,15 秒内即可完成折叠操作。这一产品在台湾市场首年销量突破 6000 辆,成功打开东南亚市场,而背后的支撑因素在于双重机遇的叠加:一方面,东南亚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最后一公里” 通勤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台湾地区完善的制造业基础提供了稳定的供应链保障。


在应对市场竞争时,大行采取了差异化的技术路线。面对 90 年代国际自行车巨头的垄断格局,企业避开传统自行车市场的正面竞争,专注于折叠技术的迭代升级。1984 年推出的 “一秒折叠” 专利,通过双铰链设计与磁吸锁定系统,将折叠时间从 30 秒压缩至 1 秒,同时实现车架强度提升 40%、重量减轻 25%,而定价较欧美竞品低 30%,形成了 “性能领先 + 价格优势” 的双重市场壁垒。


与此同时,大行对应用场景的精准定位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不同于国际品牌聚焦高端商场的策略,大行将产品切入通勤刚需场景,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 60% 的维修成本,采用密封轴承系统延长 3 倍使用寿命,这些创新使其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有率三年内攀升至 17%。而韩德玮 “慢生意” 的经营哲学 —— 如每辆车的折叠关节需经过 10 万次开合测试,车架焊接误差不超过 0.1 毫米 —— 则为企业奠定了扎实的质量基础,使其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得以平稳过渡,并在后续将生产基地迁至东莞,实现成本降低 30% 的同时保持德国 TÜV 认证的质量标准。


二、增长动能与隐忧并存:IPO 前的业绩透视

从业绩表现来看,大行近年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为其 IPO 进程提供了核心支撑。财务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营收从 2.54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4.51 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 33.1%;2025 年 1 月至 4 月,营收进一步增至 1.8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 46.8%,净利润同比暴涨 69.3%,在制造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这种增长动能主要来源于产品矩阵的多元化与渠道模式的创新。目前,大行的产品体系涵盖 70 多款车型,价格区间从几百元的入门款到上万元的高端款,覆盖通勤、亲子、户外等多个场景,包括 14 寸迷你折叠车、可变形儿童车、24 寸电助力车等。其研发中心保持每年推出 12 款新品的节奏,其中 6 款能成为市场爆款,产品迭代速度领先行业。


渠道方面,大行较早布局线上市场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京东、天猫巩固基本盘,拼多多拓展下沉市场,抖音打造爆款产品,其线上直销收入在 2021-2023 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 166.1%,2025 年前四个月线上渠道贡献了 38% 的营收。典型案例包括 2024 年双十一期间,与头部主播合作的限量款折叠车一分钟内售罄,直接推动当年线上营收突破亿元;而针对用户在直播间提出的 “折叠速度不够快” 的反馈,企业迅速推出 0.9 秒磁吸折叠的电助力车,上市首月即占据线上 14% 的市场份额。


在生产端,模块化生产单元的改造提升了运营效率。广东工厂的系统升级实现了订单与供应商配件调度的实时联动,使热销款补货周期从 45 天缩短至 18 天,保障了 2024 年双十一预售期间的供货稳定性,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并稳定了毛利率。


然而,亮眼数据背后潜藏的风险因素同样值得关注:


  • 代工依赖度上升:大行的代工占比从 2022 年的 29.5% 大幅提升至当前的 55.5%,生产环节的外部依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控制与成本把控能力。

  • 海外市场收缩:北美及欧洲市场收入占比从 2022 年的约 22.4% 下降至 2024 年的约 6.6%,核心海外市场的萎缩对整体营收增长构成压力。

  • 线上线下渠道冲突:由于线上特供款价格较线下低 23%,导致线下门店出现客流增长但成交未达预期的情况,渠道平衡面临挑战。


面对上述问题,大行已采取针对性策略,包括推出 “轻量级电动折叠车” e-DAHON 以巩固技术优势,与顺丰、京东物流合作开发 “商用折叠车” 拓展 B 端市场。但电动化转型所需的巨额研发投入,使其对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产生较强依赖,此次 IPO 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其技术壁垒的构建进程。


三、行业格局与资本路径:IPO 背后的战略考量

大行以 36.5% 的市占率稳居中国折叠自行车零售市场榜首,2024 年中国折叠自行车零售市场规模达 82 亿元,其市场地位的巩固得益于 “技术下沉” 策略 —— 将 “一秒折叠”“磁吸锁定” 等高端技术应用于 1500 元左右的亲民款产品,形成同价位竞品难以比拟的性能优势;同时,自产核心部件的供应链能力使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8%,具备较强的价格竞争力。


但行业竞争格局对大行构成双重挤压。高端市场中,英国品牌 Brompton 凭借 “手工折叠 + 复古设计” 占据显著份额,用户群体集中于高收入骑行爱好者;低端市场则被电商平台的白牌产品以 “超低价 + 直播带货” 模式快速渗透。2024 年中国折叠自行车零售市场整体增速达 28%,而大行同期营收同比增长 6.8%,这种增速差距反映出企业在 “中间高、两端低” 的市场结构中面临的增长压力。


此次 IPO 计划募资约 15 亿港元,资金投向聚焦三个核心方向,体现了企业应对行业挑战的战略布局:


  • 电动化转型:计划投入 6 亿港元研发 “E-DAHON” 系列电动折叠车,目标在两年内将电动产品营收占比从当前的 8% 提升至 30%。尽管首款电动折叠车已推出,但 3999 元的定价高于白牌产品,如何在性能与成本间找到平衡成为关键。

  • 海外产能布局:拟投入 4 亿港元在越南、印度建设新厂,以降低对广东工厂的依赖,资金将用于设备升级与工人培训,有助于分散供应链风险并贴近新兴市场。

  • 数字化升级:剩余 5 亿港元用于优化 “Dahon Direct” 线上平台,包括引入 AI 分析用户骑行数据以推荐车型、开发 AR 试骑功能等。这一举措旨在提升线上用户粘性,应对招股书中提示的 “线上客户忠诚度及重复购买率挑战”。


当前市场环境为大行的 IPO 之路增添了多重挑战。电动化赛道参与者众多,不仅有传统自行车品牌,还包括小米生态链企业等跨界竞争者,后者在电池技术与渠道资源方面具备优势;国际品牌加速下沉,如 Brompton 推出 2999 元入门款,以 “英国设计 + 中国制造” 模式压价;而港股市场当前更青睐 “高成长 + 高壁垒” 的制造企业,大行传统业务增速的放缓与电动化转型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其估值表现。


对于 83 岁的韩德玮而言,此次 IPO 是对其四十余年创业历程的检验。从激光物理学家到折叠车领域的领军者,其秉持的 “慢工出细活” 匠人精神塑造了企业的技术根基,但在电动化、智能化的行业新浪潮下,大行需借助资本力量加速技术迭代与用户关系重构。市场竞争的本质在于持续进化,此次 IPO 的成败或将决定企业能否突破发展瓶颈,开启新的增长周期。


了解更多企业资本运作与 IPO 上市的实务知识,可参考相关课程:https://www.bjs.org.cn/cc/16514/703.html企业资本运作与 IPO 上市实务研修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