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的举办,为全球近 300 家参展商提供了技术成果展示与产业链协同的平台。这场盛会不仅呈现了低空经济从核心部件到整机制造、从场景应用到安全监管的全链条发展图景,更标志着这一新兴产业正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向生态协同的繁荣期。从 “智慧大脑” 的空域管控系统到 “空中出租车” 的商业化试点,低空经济正以 “技术筑基、应用拓界、生态共荣” 的递进逻辑,重塑城市运行与产业形态,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技术突破:硬核创新构建产业护城河
低空经济的崛起,以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为前提。一批企业将跨领域技术经验延伸至低空领域,在空域管控、安全监管、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打破壁垒,为产业发展奠定 “硬核” 基础。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该公司将近 40 年的轨道交通智控经验迁移至低空领域,研发的低空智能管控系统,通过数字化空域建模、动态计划流控、智能运行控制等技术,构建起 “计划 - 调度 - 监视 - 运维” 全流程管理体系。其创新的 “移动闭塞” 理念,为飞行器打造了 “四维安全包络 - 立体飞行间隔 - 空中移动授权” 的追踪飞行安全控制技术体系,通过速差分层管理实现不同速度飞行器的有序运行。该系统已在南京浦口的融合示范飞行中验证可靠性,并在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福建南安落地投运,成为低空交通的 “智慧大脑”,为 “万点起飞、万点降落” 的愿景提供技术支撑。
在低空安全领域,上海特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 TDOA(到达时差定位)技术应用于城市级无人机管控,推出多模态技术融合的低空安全监管体系。该体系整合 5G-A、RID(报文识别技术)等多种技术,实现对低空目标的精准感知。在中超联赛长春亚泰主场的 “黑飞” 事件中,其 H1D 设备成功驱离无人机,验证了技术的实战价值。目前,该系统已在安徽合肥、上海闵行等地落地,未来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低空安全网络,印证了 “管得住才能放得开” 的产业发展逻辑。
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突破同样关键。上海傲世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光纤陀螺技术,为无人机提供了 “不依赖卫星的眼睛”。作为惯性导航与制导领域的关键仪表,光纤陀螺仪经过近三十年发展,应用空间持续拓展。傲世控制计划进一步研发超高精度光纤陀螺仪,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突破,目标达到年产 10 万至 30 万轴的生产能力,为低空飞行器的自主导航提供核心支撑。
场景落地:多元应用打开市场想象空间
技术的成熟加速了低空经济在千行百业的渗透,从物流运输到应急救援,从城市治理到空中出行,丰富的应用场景正让低空经济从 “概念” 变为 “实景”,激活市场活力。
联合飞机集团的 TD550 共轴无人直升机成为博览会上的焦点。该机型最大载荷 200 公斤,续航 6.5 小时,能在 6500 米高空作业,抗风能力达 8 级,在多元场景中展现出实用价值。在浙江舟山至东极岛的航线中,TD550 将海鲜运输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较传统航运时效提升 75%;在 “应急使命 2025” 演习中,其挂载 4 枚 50 公斤灭火弹实现 “查灭一体”,成为森林火灾灭火的高效工具。该集团同时展出的全球首款 6 吨级倾转旋翼飞行器镧影 R6000,融合了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能力与固定翼飞机的高速巡航优势,无需跑道即可垂直起降,实现 4000 公里航程和 2 吨商载。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动力系统地面开车测试,计划于近期进行直升机模式首飞,若进展顺利,中国将成为全球少数掌握大吨位倾转旋翼技术的国家之一,为低空物流与远程运输提供新选择。
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 “盛世龙” 5 座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勾勒出未来城市出行的图景。该机型航程 200 公里、巡航时速 200 公里,去年 2 月完成深圳至珠海跨海试飞,仅用 20 分钟跨越 52 公里,较地面交通节省 85% 的时间。其货运版 “凯瑞鸥” 已获得全球首个吨级以上 eVTOL “适航三证”,不仅完成 “低空 + 物流” 长距离超视距复杂货运飞行场景探索,消防应急机型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峰飞航空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盛世龙” 的研发及适航进展顺利,计划 2026 年取证后投入试点,推动空中出行从 “科幻” 走向现实。
这些场景的落地验证了低空经济的实用价值:在物流领域,它突破地面交通的时空限制,提升偏远地区或特殊场景的运输效率;在应急领域,它能快速抵达灾害现场,降低救援成本;在出行领域,它重构城市交通网络,缓解地面拥堵。场景的多元化与规模化,正推动低空经济从 “技术展示” 向 “商业闭环” 跨越。
生态协同:全链联动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
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从区域联盟到标准共建,从产学研融合到跨领域合作,多方力量正携手构建 “空地一体” 的产业生态,共绘发展蓝图。
博览会上,“华东(含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联盟” 的正式揭牌,成为区域协同的重要标志。该联盟由上海机场集团等单位发起,联合华东地区七个民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组建,旨在推动政策研究、标准制定与产学研合作。作为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面向华东乃至全国的区域性行业组织,联盟将整合优质资源,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为上海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企业与地方国资平台的战略合作则体现了产业链协同的深度。御风未来与沪粤两地低空经济国资平台的合作,旨在发挥整机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及产业链牵引等方面的优势,深化与各地低空经济国资平台的合作,助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品在低空出行等应用场景的落地,推动 “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 愿景实现。这种合作模式既整合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又借助地方平台的资源优势,加速了产业落地进程。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计算所以 “灵筹” 品牌构建机载电子生态,展现了生态共建的另一种路径。该品牌凝聚二十年通用航空技术积淀,历经三代系统升级,形成高度综合化、智能化、网联化的产品体系,可集成显控、飞控、通信等 40 余项关键功能,为 eVTOL、无人机等全品类低空飞行器提供高安全、低成本解决方案。博览会上,计算所与 4 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筑低空产业共同体,体现了核心技术供应商对产业链的赋能作用。
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从单点创新到生态共建,低空经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城市运行与产业形态。随着 2025 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的举办,更多产业链协同的种子正在播撒。未来,当 “空中出租车” 穿梭于城市天际线,当无人机为偏远地区送去物资,低空经济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想要深入了解低空经济产业的创新模式与资本运作,可参考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助力把握产业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