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技术不断演进的当下,人形机器人 “进厂打工” 已成为全球机器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尽管这一愿景备受期待,但现实中,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在工厂实现高效作业仍存在显著差距。宇树科技 CEO 王兴兴明确表示,虽终极目标是让机器人真正投入工作,但在此之前需进行更多商业化探索与尝试。
从 “表演” 到 “工作”,技术跨越存在巨大鸿沟。被称为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的优必选,在 2025 年上半年积极布局工业场景,与富士康、极氪、北汽新能源等企业达成合作 。其中,东风柳汽采购 20 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整车制造,实现了全球首次小批量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制造场景获得验证。然而,工业场景对机器人的技术要求远高于展示性应用。赛迪研究院专家钟新龙指出,合格的工业用人形机器人需融合高保真环境感知与认知智能、高精度全身协同与灵巧操作、高可靠性工业级稳定与安全三大核心技术集群。例如,识别流水线上零件瑕疵、工具型号,就依赖强大模型的实时计算与语义理解。
协作机器人品牌节卡布局的人形机器人 JAKA K - 1,已与部分汽车产业链企业开展场景测试与验证。节卡副总裁常莉强调,工业场景对机器人的定位精度、防护等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如汽车发动机精密装配中,微小偏差就可能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工业落地不能单纯以 “量产” 衡量,更注重工艺融合、场景适配和长期应用能力。
车企、家电企业的跨界入局,为机器人行业带来新变数。2025 年 4、5 月车展上,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特斯拉、小鹏汽车、广汽集团等 6 家车企已推出人形整机成品,并公布今明两年内的量产计划 。家电龙头美的集团也将自研人形机器人 “美罗” 投入洗衣机工厂,执行巡检、搬运等任务,并计划逐步推广至线下门店。
在专家看来,车企凭借在自动化、供应链管理、动力系统及精密制造方面的优势,与制造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需求高度契合;家电企业则有望在技术成熟后,将人形机器人打造为新的家庭流量入口和智能家居中枢 。这种跨界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企业核心战略的考量,为行业带来资本与场景资源,推动技术研发与应用。
关于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形态,业内存在不同观点。特斯拉前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克里斯・瓦尔蒂认为,Optimus 等人形机器人在工厂环境效率不高,工业作业更追求效率和速度 。但节卡常莉指出,人形机器人能适配产线柔性化需求,满足生产任务和产品变化的快速调整。钟新龙预测,未来工厂将呈现多种形态机器人并存的局面,双足人形机器人适用于复杂立体空间,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则更适合平面产线 。企业核心需求是 “智能” 与 “好用” 的机器人,“人形” 是重要发展路径,但非唯一选择。
优必选对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场景的应用规划长达 10 年,计划在 2033 年实现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的商业化应用 。钟新龙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处于学习适应阶段,若要达到工业机械臂的普及程度,乐观估计还需 3 - 5 年甚至更久,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泛化能力、硬件耐用性与工艺成熟度等瓶颈的突破速度。
在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把握机器人行业发展机遇,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战略升级?【智能制造产业资本运作与并购高级研修班】由权威机构联合开设,为期 2 年,面向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士,助力学员掌握资本运作与并购重组技能,在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