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背后的治理压力
近日,怡亚通发布公告,创始人周国辉因“公司新时期发展需要”辞去总经理职务,由内部资深高管陈伟民接任。这一人事调整不仅是管理层更迭,也折射出公司在治理规范性、财务健康度及战略执行方面的深层挑战。
此前,深圳证监局对怡亚通2021年至2023年期间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出具警示函,周国辉本人亦被点名。这表明,企业在高速扩张后亟需回归精细化治理轨道。
陈伟民虽为公司老将,历任风控总监、副总经理等职,但其上任即面临三大核心问题:如何扭转营收与利润背离趋势?如何改善持续高企的资产负债率?以及,如何推动战略真正落地,形成可持续盈利能力?
营收增长难掩盈利困局
自2018年引入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来,怡亚通营收规模迅速扩张,2023年一度突破944亿元,但随后在2024年回落至776.16亿元。与此同时,归母净利润却逐年下降,从2022年的2.56亿元降至2024年的1.06亿元,呈现出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现象。
更为严峻的是,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达81.87%,短期借款高达226.24亿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为132.6亿元。这意味着,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正在上升,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难以支撑长期高杠杆运营。
在这种背景下,新任总经理不仅要稳住基本盘,还需加快资产结构优化和盈利能力修复,这对管理者的战略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多元化布局成效待考
近年来,怡亚通试图通过多元化业务探索打开新增长点。从白酒品牌运营到AI算力与半导体存储,公司频频涉足热门赛道,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白酒业务曾被视为转型亮点,但自2020年起营收连续下滑,从63.71亿元降至33亿元。2024年年报中甚至不再单独披露酒饮类收入,显示出该板块已不再是重点。
2023年起,公司又将重心转向AI与算力领域,宣称要围绕半导体存储提供解决方案,并参股多家产业链企业。尽管相关业务同比增速较快,如AI算力产业供应链营收同比增长27.3%、半导体存储分销增长48.93%,但整体占比仍偏低,尚无法对冲传统业务下滑的压力。
此外,公司在技术投入方面明显不足。2024年研发费用仅为3017万元,技术人员仅89人,与其所宣称的“科技驱动型供应链服务商”定位存在差距。在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AI与半导体领域,这种资源配置是否足以支撑战略转型,仍有待观察。
战略路径需清晰化
面对复杂局面,怡亚通提出继续坚持“做大供应链+做强产业链+做盛孵化器”的发展战略,并强调“1+N”模式、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孵化三条主线。
然而,战略口号的背后,仍需进一步明确执行路径。例如,“1+N”模式如何差异化服务大客户?“全球供应链”如何构建真正的国际服务能力?“孵化器”战略如何避免资源分散、提高成功率?
更重要的是,在国资背景加持下,怡亚通应发挥体制优势,提升资源整合效率与治理水平,而非陷入“广撒网式”投资与概念炒作。
此次换帅,是怡亚通迈向战略重塑的重要一步。接下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通过组织变革、流程优化与目标聚焦,将战略真正落地。
战略落地,考验管理者智慧
怡亚通的转型之路,既是中国传统供应链企业向现代化升级的缩影,也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一个样本。在外部环境多变、内部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有战略眼光,更要具备系统性落地能力。
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战略制定与执行逻辑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提供了专业学习平台。课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AMP项目支持,旨在帮助管理者提升战略思维与实践能力,应对复杂商业环境下的挑战。详情请访问这里。
怡亚通的未来,取决于它是否能在“供应链+产业链+资本孵化”的三重逻辑中找到平衡点,也取决于管理层是否具备将战略转化为成果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