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致使建筑建材需求持续走低,而在澳大利亚、中东等海外市场,中国建材却凭借高性价比与技术优势,成为当地基建热潮中的 “抢手货”,建材企业出海模式也由此迎来从单纯产品贸易向资本化运作的深刻变革。
澳大利亚住房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该国住房缺口超 30 万套,政府大力推进老旧建筑改造与新建计划。然而本土建材成本同比上涨 23%,施工效率低下导致项目延期率高达 37%。中国建材企业凭借模块化建材产品、快速交付能力和成本优势,成功切入当地市场。例如,某国内建材企业为澳大利亚某住宅项目提供的预制墙体材料,将施工周期缩短 40%,成本降低 25% ,有效缓解当地住房危机。
中东地区同样潜力巨大。中东经济智库 MEED 数据表明,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国的发展规划,催生出对高端建材与绿色技术的旺盛需求,预计十年基建投入将突破 1.5 万亿美元。中国的光伏建材、绿色混凝土、智能幕墙等产品,因技术成熟、产能稳定,成为众多 EPC 项目的首选。在沙特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中,中国企业提供的智能幕墙系统,不仅满足建筑节能需求,还通过数字化控制提升建筑智能化水平,获得当地业主高度认可。
中国建材联合会调研显示,72% 的规模型建材企业将澳大利亚、中东列为未来三年重点出海市场。出海模式已从单一产品出口,升级为涵盖技术输出、产能合作和服务落地的全产业链布局。部分头部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结合当地需求优化产品设计;还有企业与海外承包商建立长期合作,参与项目前期规划,提供从材料供应到施工指导的一站式服务。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建材企业出海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建材联合会调研指出,68% 的受访企业将 “本地化适配能力不足” 列为首要障碍,55% 的企业受困于 “供应链成本失控”,49% 的企业面临 “金融风控缺失” 难题。
在金融风险层面,跨境贸易企业承受双重压力。中美关税虽有所缓和,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关税和物流成本持续攀升。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跨境贸易企业审批流程长、抵押要求高,海外当地金融机构对外国企业融资限制严格,形成双重融资壁垒。某中型建材企业计划在中东拓展业务,因无法满足当地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项目推进受阻。
本地化挑战更为复杂。澳大利亚新州建筑协会创始人 Carson GAO 指出,中国产品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必须通过严格的 “澳标” 认证,认证周期漫长。此外,建立销售渠道、实现本土化供应、安装和售后服务困难重重。许多中国企业因缺乏对当地法规和商业文化的深入理解,在本地化进程中遭遇挫折。如部分企业照搬国内管理模式,忽视地域文化差异,导致团队管理混乱、营销策略失效。
产品端也面临新考验。随着全球主要市场对绿色建筑标准日益严苛,中国建材企业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端绿色建材转型时,既要突破技术壁垒,又需投入大量成本进行工艺改进和材料升级。
面对多重挑战,建材企业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行业逐步从单打独斗转向构建产业生态共同体,通过股权投资、代理合作等方式,与当地机构建立优势互补的伙伴关系。某头部建材企业通过参股澳大利亚当地经销商,快速打开市场渠道,同时借助对方的本土化运营经验,有效解决认证和服务难题。
数字化解决方案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建立 “全球采购中心”,立足中国汇集全球主流市场需求,通过智能撮合实现中外供需精准匹配,提升出海效率;设立出海服务中心,开展海外考察、产品推介、政企对话等活动,并邀请国际采购团来华实地考察,促进订单合作。
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表示,建材行业单靠产品、网点式、成套技术装备 “走出去”,已无法满足国际化发展需求,必须以投资或并购作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切入点。当前,我国建材企业 “走出去” 正迈向资本化阶段,这不仅是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调整,更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建材企业出海的模式变革与挑战应对,展现出战略规划与落地执行的重要性。若你希望深入学习如何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制定并落实企业战略,【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将是你的优质选择。该课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 AMP 课程联合打造,为期 1 年,面向企业 CEO、高级管理人员等,通过培养战略思考与实践能力,助力管理者在全球化浪潮中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培育领军人才,找到应对市场挑战的有效之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