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产品”到“投资本”:中国建材出海进入战略升级新阶段

海外市场成新增长极

受国内房地产深度调整影响,建筑建材需求持续下滑,而澳大利亚、沙特、阿联酋等地正掀起新一轮基建热潮。据澳大利亚住房工业协会(HIA)数据,该国住房缺口超30万套,本土建材成本高企、施工效率低下,为中国模块化、高性价比的建材提供了替代空间。同时,中东国家未来十年基建投入预计突破1.5万亿美元,中国光伏建材、绿色混凝土、智能幕墙等产品凭借技术成熟、产能稳定,成为EPC项目首选。

中国建材联合会调研显示,72%的规模型建材企业将澳大利亚和中东列为未来三年重点出海市场。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全球基建格局的变化,也标志着中国建材企业出海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出海模式从“贸易输出”转向“资本驱动”
过去,中国建材企业主要依靠出口产品获取国际市场订单。如今,随着竞争加剧和客户需求升级,仅靠产品已难以构建长期竞争优势。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探索以投资建厂、并购整合、股权合作等方式深入当地市场,推动从“卖产品”向“提方案+投资本”的综合能力跃迁。

例如,在澳大利亚、中东等地,部分头部企业已设立本地仓储中心、研发中心和售后服务团队,通过股权投资或代理合作形式与当地机构建立共生关系。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响应速度,也有助于规避政策壁垒和文化冲突。

本地化适配成为核心挑战
尽管海外市场需求旺盛,但建材企业在落地过程中面临多重障碍。调研显示,68%的企业认为“本地化适配能力不足”是最大瓶颈,包括标准认证复杂、供应链管理困难、营销策略水土不服等问题。例如,澳大利亚对建筑材料有严格的“澳标”认证体系,流程繁琐且周期较长,许多中小企业因缺乏经验而错失商机。

此外,管理模式上的文化差异也常导致团队协作低效。不少企业虽建立了本地销售团队,但在管理理念、沟通方式上仍沿用国内做法,未能真正实现“属地化运营”,最终影响业务拓展效果。

融资与风控难题制约扩张节奏
在跨境经营中,金融风险成为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数据显示,49%的受访企业表示面临“金融风控缺失”的困境。中美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物流成本上升、跨境融资审批周期长等因素叠加,使企业现金流承压明显。

数贸融(深圳)科技公司董事长王凯鸽指出,中国企业出海需建立更灵活的金融支持机制,包括本地银行授信、跨境资金池建设以及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同时,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供需撮合、降低交易成本,也成为提升出海效率的重要手段。

迈向产业生态共建的新时代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建材企业正在由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布局。通过构建“产品+服务+投资”三位一体的全球化能力,企业不仅提升了市场渗透力,也为自身打造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正如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所言,未来的国际化竞争不再依赖单一产品的输出,而是要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协同与生态共建,形成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

对于希望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增强组织韧性、实现稳健发展的企业管理者而言,【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高端平台。课程围绕中国复杂市场环境设计,助力企业管理者掌握战略制定与执行的核心方法,提升应对变革与不确定性的综合能力。更多详情,请访问这里。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唯有主动转型、系统布局,才能让中国建材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