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协同重塑生态:资本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发布日期:2025-10-31

10 月 28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其中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的表述,为资本市场下一阶段深化改革确立了核心遵循。作为连接实体与资本的关键枢纽,投融资的动态平衡不仅关系市场自身韧性,更直接影响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效能。

融资与投资构成资本市场的共生体:融资端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动能,投资端为资本提供价值回报渠道,二者的协同质量决定市场资源配置效率。2025 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A 股市场累计股权融资达 8927 亿元,同比增长 12%;同期各类机构投资者净买入额超 5000 亿元,较去年同期提升 45%。这组数据印证了投融资联动的正向循环正在形成,但结构适配性不足、长期资金占比偏低等问题仍待解决。

融资端:从规模扩张到精准滴灌的制度进化

融资端改革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与产业升级适配的分层供给体系。伴随科创板 “1+6” 制度体系持续完善、科创债 ETF 成功落地,以及创业板深化改革进入实施倒计时,资本市场已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矩阵:主板聚焦大盘蓝筹企业稳定融资需求,科创板为 “硬科技” 企业打开上市通道,创业板服务 “三创四新” 企业成长,北交所则成为 “专精特新” 企业培育阵地。

政策精准性持续提升。“科技十六条” 等政策组合实施以来,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融资占比从 2023 年的 38% 提升至 2025 年三季度的 52%。10 月 28 日,3 家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标志着市场对创新型企业的包容度达到新高度。这类企业上市后首周平均换手率达 62%,较同期科创板新股平均水平高出 15 个百分点,显示市场对优质创新资产的认可度。

投资端:“长钱长投” 生态的培育与夯实

投资端的深度变革为市场注入稳定动能。2024 年 9 月中央金融办与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从考核机制、产品创新、风险对冲等维度构建政策框架,直击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障碍。政策落地一年间成效显著:截至 2025 年 8 月底,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持有 A 股流通市值达 21.4 万亿元,较 “十三五” 末增长 32%,占 A 股流通市值比重提升至 18.7%。

监管层持续加码政策供给。证监会主席吴清在 2025 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明确提出推进公募基金改革、落实长周期考核等举措,进一步明晰了 “长钱长投” 的培育路径。目前,已有 12 家保险机构完成投资考核周期调整,将短期收益考核权重从 60% 降至 30% 以下;公募基金领域新增长期封闭运作产品规模超 2000 亿元,为市场提供了稳定资金来源。

多维度专家解析生态构建的核心逻辑

资本市场研究专家:功能重构需锚定创新与财富双重目标

资本市场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激励创新与财富共享的双重机制,而非单纯的融资工具。从资产端看,科创板开市以来已培育出 62 家市值超百亿的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平均达 15.3%,远超传统制造业企业水平,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激励效应。资金端层面,全国社保基金过去十年平均收益率约 8% 的实践表明,通过制度设计可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有效匹配。构建投融资协调生态,需推动市场从 “四边形” 向 “五边形” 升级,强化法治保障与预期管理,让市场既成为创新的 “孵化器”,也成为民众分享经济增长的 “蓄水池”。该观点来自其在 “展望中国资本市场‘十五五’” 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专家:政策传导需打通实体与资本衔接堵点

投融资协调本质是政策传导机制优化的集中体现,核心在于实现金融与实体的良性循环。2025 年以来,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资本市场支持力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维持在 25% 以上,直接降低了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但当前仍存在政策落地 “最后一公里” 问题:约 30% 的中小创新企业反映融资需求与资本市场产品适配不足,部分行业长期资金占比仍低于 10%。未来需进一步细化政策工具,如针对 “专精特新” 企业设计差异化融资产品,推动保险资金等落实长周期考核,通过政策协同提升实体经济融资效率。该观点基于其对《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落地效应的专项调研。

产业经济专家:融资精准性适配产业周期迭代需求

融资端的 “精准包容” 必须与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相契合,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阶段,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本的需求呈现 “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 的特征。资本市场通过未盈利上市、科创债等工具,恰好匹配了这类产业的融资需求。2025 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行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达 1240 亿元,其中 80% 投向技术研发,推动行业全球市场份额从 35% 提升至 42%。这种企业战略与融资工具的适配性,正是投融资协调生态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支撑产业周期迭代的关键动力。该观点基于其在《2025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报告》中的研究数据。

国际金融专家:以国际对比视角完善流动性与风险对冲机制

从国际市场经验看,成熟资本市场均具备投融资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美国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占比达 45%,通过丰富的股指期货、期权等工具实现风险对冲,为融资端提供了稳定流动性支撑。我国当前中长期资金占比仍低于国际成熟水平,风险管理工具种类不足,制约了资本流动性溢价的形成。借鉴国际经验,需双管齐下推进改革:一方面持续扩大保险资金、养老金入市规模,另一方面加快推出更多适配长期投资的风险管理工具。2025 年科创 50ETF 期权上市后,相关 ETF 规模增长 30% 的案例表明,完善的风险对冲机制能有效提升资金入市意愿。该观点来自其对中美资本市场投融资结构的对比研究。

结合多位专家的分析逻辑不难发现,资本市场投融资协调生态的构建,本质是制度创新、政策传导、产业需求与资本供给的系统性适配。“十五五” 期间,随着融资端精准性持续提升、投资端 “长钱长投” 生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发挥资源配置核心功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金融动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