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重塑市场生态:资本市场迈向 "放活" 与 "管住" 的动态平衡

发布日期:2025-09-29

9 月 26 日晚间,山东美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已退市的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同步发布公告,披露因涉嫌财务造假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两家企业已收到地方证监局送达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这两起案例的密集曝光,成为监管部门持续强化市场治理的最新注脚,也印证了资本市场生态重塑进入深水区的鲜明特征。

从制度构建到执法落地,从投资者保护到立体追责,监管体系的全链条升级正在改写市场运行逻辑。证监会主席吴清在近期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态,将坚持依法从严监管,突出 "打大、打恶、打重点" 的执法导向,在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上塑造 "放得活、管得住" 的市场秩序,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这场以制度为骨、执法为刃、投保为盾的生态革命,正推动资本市场实现系统性重塑。

制度筑基:监管框架的系统性升级

资本市场 "四梁八柱" 式法规体系的构建,为严监管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期货和衍生品法等一系列基础性法律的出台实施,从立法层面大幅提升了违法成本。2024 年 4 月新 "国九条" 发布后,证监会牵头出台 60 余项配套规则,涵盖发行上市、交易结算、退市监管等关键领域,使监管底层逻辑实现全方位重构。

执法力度的持续加码更显监管决心。"十四五" 期间,证监会累计作出行政处罚 2214 份,罚没金额达 414 亿元,较 "十三五" 时期分别增长 58% 和 30%,对康美药业、紫晶存储等重大财务造假案件的查处形成强力震慑。针对新型违法行为,监管部门探索出穿透式监管路径:对中核华原钛白定增融券行为罚没 2.25 亿元,剑指 "以局部合规掩盖整体违法" 的行业潜规则;在越博动力、大唐高鸿等案件中同步追责第三方配合造假主体,逐步破除造假 "生态圈"。

退市环节的监管闭环同样关键。秉持 "退市不免责" 原则,自 2024 年至 2025 年 8 月,证监会已查处 67 家退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向司法机关移送 33 家退市公司涉嫌犯罪线索,彻底打破 "退市即脱身" 的幻想。2025 年以来,已有超 80 家上市公司收到立案告知书,其中八成涉及信息披露违规,显示监管触角正持续向市场各环节延伸。

专家多维透视:严监管下的生态进化逻辑

产业经济研究专家:制度适配性决定产业周期迭代质量监管体系的完善本质上是为产业资本划定合规边界,只有当制度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才能实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价值。从美尚生态财务造假案的查处过程可见,监管不仅要追责企业主体,更要深挖产业链条中第三方机构的配合造假行为,这类 "全链条追责" 模式已覆盖 30 余个细分行业。2025 年 5 月,深圳市中级法院对美尚生态案作出裁定,确认 33324 名投资者为适格原告,通过听证程序明确专业机构投资者不纳入特别代表人诉讼保护范畴,这种精细化处理既维护了中小投资者权益,又为产业资本树立了清晰的行为准则。该观点基于其在《2025 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白皮书》中的案例分析。

资本市场研究专家:国际对比下的流动性溢价重构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正经历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的转型,严监管是重构资本流动性溢价的核心抓手。美国 SEC 对财务造假案件的民事赔偿金额通常可达涉案金额的 2-3 倍,而我国通过特别代表人诉讼机制,已在康美药业案中实现 24.6 亿元赔付,紫晶存储、泽达易盛案赔付金额分别达 10.9 亿元和 2.8 亿元,赔偿力度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但从资本流动性看,当前 A 股市场优质资产的长期估值溢价率仍低于标普 500 成分股平均水平,这与违法成本尚未完全覆盖违法收益直接相关。只有通过 "行政追责 + 民事赔偿 + 刑事惩戒" 的三维联动,才能真正修复市场信任,提升优质企业的资本流动性溢价。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全球资本市场峰会上的主题演讲。

宏观政策研究专家:政策传导机制优化释放市场活力严监管绝非抑制市场活力,而是通过政策传导机制的优化实现 "放活" 与 "管住" 的平衡。2024 年 9 月以来,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持续深化,科创板 "1+6" 政策组合与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落地,使未盈利创新企业的上市包容性显著提升,截至 2025 年 6 月,已有 42 家未盈利科创企业通过新规实现上市融资,直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约 1.2 个百分点。这种 "监管筑防线、改革促创新" 的政策组合,既通过 60 余项配套规则堵住监管漏洞,又通过并购重组机制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等举措激活市场动能,形成政策传导的正向循环。该观点基于其对新 "国九条" 配套政策落地效应的跟踪研究。

市场估值研究专家:优质资产价值重估依赖监管确定性监管环境的稳定性是估值底部区域确认的核心前提,持续有效的严监管正在重塑市场估值逻辑。2025 年二季度,A 股沪深 300 指数成分股中,财务透明、信披规范的企业估值溢价率较一季度提升 4.3 个百分点,而存在信披瑕疵的企业估值折价率扩大至 15% 以上,这种 "合规溢价、违规折价" 的分化态势日益明显。从长期资金配置看,险资、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 A 股优质资产的持仓比例已从 2023 年的 18% 提升至 2025 年二季度的 24%,这与监管部门压实中介机构 "看门人" 责任、完善股份减持规则直接相关。监管确定性的增强正在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为优质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提供支撑。该观点来自其《A 股估值体系重构研究报告(2025)》。

投保升级:从事后追偿到全链条保障

投资者保护体系的迭代升级成为生态重塑的重要支撑。制度层面,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证监会印发《关于完善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深入推进诉源治理的工作方案》,从司法与行政两个维度夯实投保基础。实践中,特别代表人诉讼机制的常态化运行成效显著,2025 年初,美尚生态、金通灵两案同步启动特别代表人诉讼,通过 "默示加入、明示退出" 机制,实现对适格投资者的全覆盖,且案件不预交受理费,大幅降低了维权成本。

"大投保" 格局的构建更体现系统性思维。监管部门将投资者保护嵌入发行、上市、交易全流程,明确 "申报即担责" 要求,建立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评价体系,在量化交易、融券等领域完善监管规则,形成 "事前预警、事中保障、事后追偿" 的全链条防护网。投服中心作为专业保护机构,已在多起案件中接受投资者授权,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损失赔偿落地,成为连接监管与投资者的关键纽带。

立体追责:协同机制破解监管难题

行政、民事、刑事的协同追责正在形成监管合力。制度层面,证监会联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印发《关于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配合检察机关出台财务造假犯罪案件办理解答,与最高法联合发布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起立体化追责的制度框架。执法层面,监管部门与公安部门建立联合情报导侦机制,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案件查办效能,五年来累计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线索超 700 件,一批责任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协同机制仍有优化空间。当前案件查处仍以监管部门为主导,行政调查与刑事侦查的同步介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跨区域、跨行业的复杂案件存在追责周期过长的问题。对此,监管部门正探索建立第三方配合造假线索通报处理机制,将线索及时移交相关主管部门处置,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综合惩防体系。

从多专家视角综合来看,资本市场的生态重塑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制度体系的完善、执法力度的加强、投保机制的创新与追责机制的协同,共同推动市场从 "野蛮生长" 向 "规范发展" 转型。随着科技赋能监管的深化、中介机构责任的压实以及投资者保护的细化,资本市场将进一步释放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在 "放活" 与 "管住" 的动态平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