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重要会议,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会议中,创新推出债券市场 “科技板” 的部署引发金融界高度关注,这一信号不仅延续了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行行长潘功胜提出的重要方向,更预示着相关政策文件或即将密集出台,为科技创新领域注入强劲资本动能。
债券市场“科技板”:聚焦三大主体与制度创新
据潘功胜此前透露,债券市场“科技板” 将重点支持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1.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机构可通过发行债券,拓宽科技贷款、股权投资等资金来源渠道,为科技创新构建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
2. 科技型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企业,可借助发行中长期债券,将资金专项用于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及并购重组等关键环节,满足其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需求。
3.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具备丰富经验的头部私募、创投机构可发行长期限债券,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投资的积极性。
在制度设计层面,“科技板” 将围绕科技创新企业特性,深度优化发行交易机制。通过创新风险分担模式,如引入多方担保、保险等增信措施,降低企业发债成本;同时,构建灵活的条款设计与审核流程,确保资金精准、高效流向科创领域。
专家视角:多维赋能科技创新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姜富伟指出,债券市场“科技板” 的高效运行需从四个维度发力:一是通过支持多元主体发债,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尤其是为研发周期长的科技企业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二是创新债券交易制度,利用信用增级工具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三是帮助企业建立公开市场信用记录,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四是强化政策协同,形成 “债券融资 + 信贷支持 + 股权投资” 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则建议从三个方向深化设计:一是创新融资工具,引入可转债、无形资产质押等机制,完善技术价值评估体系;二是优化政策协同,简化审批流程、完善信息披露,同时推动财政贴息与风险补偿政策;三是强化资金配置效率,支持产业链整合与产业集群发展,联动产业基金形成全周期支持。
契合科技研发周期,重塑金融生态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强调,债券市场“科技板” 的推出是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关键一步。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丰富债券产品体系,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加大中长期资金供给,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市场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构建良性创新生态。
姜富伟进一步分析,“科技板” 打破了传统债券市场对财务指标的严苛要求,通过含权条款、结构化分层等创新设计,为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新路径。同时,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落地。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板” 鼓励中长期债券发行,有效规避了 “短债长投” 的风险,与科技研发的长周期特性高度契合。
田利辉认为,“科技板” 能够破解科创企业 “融资难” 痛点,通过 “贷 — 债 — 股” 联动机制,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闭环,推动金融资源与科技要素深度融合,加速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进程。
证监会加码支持,打出政策“组合拳”
在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方面,证监会持续释放积极信号。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全国两会期间明确表示,将持续完善科创债发行注册流程,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全方位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效能。
早在2025 年 2 月 7 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实施意见》中,已对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作出系统部署:包括推动科创债券高质量发展、优化做市机制与回购政策支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支持新型基础设施 REITs 发行等,通过多维度政策组合,为科技创新企业打造更优融资环境。
随着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债券市场“科技板” 正从政策蓝图走向实践落地,未来将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的重要驱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