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市新号角:国常会力促股市平稳,激活经济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5-04-21

4 月 18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持续稳定股市,同时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强调政策需快速直达企业与群众,确保落地见效。这一重磅部署,再次凸显了资本市场稳定对经济全局的关键意义。

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稳市机制趋向常态化

自去年9 月起,高层多次聚焦资本市场稳定,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稳住楼市股市” 已成为政策主基调。在此背景下,多部门协同推出系列举措,构建起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资金层面,中长期资金入市通道不断拓宽。人民银行两次开展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规模超千亿元;监管部门推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增量扩面,截至4 月 20 日,494 家上市公司已披露 523 单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达 1065.79 亿元。尤其在 4 月初全球股市震荡时,中央汇金果断增持 ETF 并明确类 “平准基金” 定位,央企也纷纷以真金白银稳定市场,A 股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指出,当前强调“持续稳定股市”,既是应对全球金融波动、稳定市场预期的短期策略,更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布局。股市稳定不仅能通过 “财富效应”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还能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推动产业升级,并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时,吸引国际避险资金流入。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也表示,稳定股市是稳增长政策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其稳定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另一方面,通过稳定股市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对促进消费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国常会提出的政策直达要求,标志着稳市政策从应急干预转向长效机制建设,更注重制度性改革与中长期资金引入。

完善稳市机制,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稳定股市的核心路径。近期,险资、社保基金等长线资金入市步伐加快。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取得新突破,泰康资产获批设立私募基金管理子公司,两批试点规模累计已达1620 亿元,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也从 2 家扩容至 8 家。同时,长周期考核制度即将落地,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正推进社保基金、年金基金和保险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建设,证监会也将提高公募基金长周期考核比重,以鼓励资金长期投资。

李求索认为,未来需进一步细化中长期资金考核机制,打通入市堵点。监管部门还可能优化类“平准基金” 运作,提高其稳定市场的效率,并通过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交易监管等措施,营造健康的市场生态。

章俊预计,后续增量政策将围绕三个方向展开:一是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优化退市机制,加强对控股股东减持的监管,探索差异化资本利得税政策;二是丰富政策工具箱,推动类“平准基金” 常态化运作并完善立法;三是强化内外市场协同,深化跨境监管合作,防控量化交易风险。

经济基本面支撑,中国资产价值凸显

从宏观经济看,今年一季度我国GDP 同比增长 5.4%,实现 “开门红”,为资本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上市公司财报数据也表现亮眼,截至 4 月 20 日,已披露的 2025 年一季报显示,67.31% 的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14% 的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表现尤为突出。

中央汇金等“国家队” 的增持,有效降低了市场下行风险,全市场 ETF 规模突破 4 万亿元,显示出资金对 A 股市场的信心。章俊分析,A 股中长期走势将呈现 “渐进修复、结构分化” 特点,短期在政策支撑下具备底部韧性,中长期随着经济向科技与消费驱动转型,新兴产业有望引领市场上行。

贝莱德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认为,中国资产重估逻辑依然成立。自去年政策调整以来,宏观政策灵活性增强,监管环境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和科技创新发展。今年在消费和科技领域的政策优化,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资产的吸引力和投资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