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 月 13 日武汉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IFF)与武创院联合举办的科技金融委员会暨首届科技金融圆桌会议上,IFF 顾问、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剖析了我国科技金融领域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路径。
李东荣指出,科技金融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进程中占据关键地位,是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的核心纽带,更是我国迈向金融强国、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随着科技金融的深入发展,我国在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方面愈发精准,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也日益丰富,科创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持续优化。目前,我国已初步搭建起包含信贷、债券、股权、创投、科技保险以及融资担保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科技服务体系。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24 年末,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长幅度达到 13%,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接近 50%。资本市场在服务科技型企业方面成效显著,科创板、创业板与北交所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计 1767 家,占比高达 93.9%。
尽管我国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成绩斐然,但李东荣强调,金融业仍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比如,当下银行对科创企业的服务能力存在短板。科技信贷与传统信贷存在显著差异,它更侧重于依据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实力以及市场前景等因素,对企业的科技属性和创新潜力极为看重,这无疑对金融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尚未针对科创企业构建完善的信用评价与风险管理体系,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以及贷后管理等环节均缺乏足够的服务能力。此外,科技创新信贷产品的研发也相对滞后,导致市场供需不匹配的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在企业经营面临困境时,获取资金支持变得尤为困难。
再者,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庞大,却存在适配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的耐心资本短缺问题。国有背景资本因风险考量以及保值增值的压力,往往倾向于投资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对初创企业的投资态度较为谨慎。
李东荣进一步指出,新型科技企业难以形成大量有形资产,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量化与评估,给金融业带来了全新挑战,这也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科技金融需要着力攻克的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李东荣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完善金融机构服务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健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构建专门的科技企业信贷评价体系,并积极开展信息共享。同时,要加强容错机制建设,细化尽职免责政策,适度提高对科技企业贷款的不良容忍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大力推进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要素基础,强化对数据的运用与挖掘,以此推动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在发展直接融资层面,要进一步健全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挥私募机构和风险投资在专业能力与价值发现方面的优势,提高直接融资在整体融资结构中的占比,改善融资结构,为初创型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支持。同时,要打通“募、投、管、退” 全链条的政策堵点,拓宽退出渠道。
李东荣总结道,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目前主体仍以银行信贷为主,间接融资是主要方式。未来,应在巩固间接融资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发力,为科技创新注入更为充沛的金融活力,助力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