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加快,普惠金融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纪元里,精准创新与融合发展成为了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日,在2024银行家金融创新论坛上发布的《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普惠金融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而精准创新与差异化发展则成为破局的关键。
普惠金融成就斐然,迈向新阶段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已达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连续五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时,融资成本也持续下降,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4.42%,较2019年下降了230个基点。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普惠金融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为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创新:破解普惠金融难题的密钥
然而,随着普惠金融业务的不断下沉和深化,金融机构也面临着收入与成本、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等难题。在此背景下,精准创新成为了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商业银行纷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优化产品设计、提升风控能力、改善客户体验,赋能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发展。
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的交易行为、信用记录等信息,商业银行能够构建精准的客户画像,为智能风控和精准营销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线上贷款“秒批秒贷”的实现,也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了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普惠金融产品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差异化发展: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在普惠金融迈向新阶段的过程中,差异化发展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需求各异。因此,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深渗透的金融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普惠主体的多元化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商业银行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禀赋和区域经济特色,开发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中小银行可以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将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符合当地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构建“信贷+”综合服务体系,增强产品的多样性和普惠性,也是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优化环境:共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生态
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我国银行业普惠金融风险共担机制作用发挥仍不充分,机构资金用途调查和监管手段有限。因此,需要多措并举,持续优化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
一方面,应扩大全社会层面的数据信息共享,推进数据标准化管理,加强平台间信息整合和互联互通。这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和风控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应继续完善征信体系,扩大征信覆盖范围、提升征信信息质量,弥补金融服务市场中的信息缺失。此外,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也应同向发力,共同推动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地实施和持续优化。
普惠金融新篇章正待开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普惠金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精准创新与差异化发展将引领普惠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包容、高效、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将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为广大小微企业和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