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破局:解锁“不可能三角”的密钥

发布日期:2024-12-25

在普惠金融的广阔舞台上,银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昔日遵循“二八定律”到如今深耕“长尾客户”,这一转变不仅深刻改变了银行业的服务面貌,更在探索中逐步逼近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可得性、风险与利率之间的平衡。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这一难题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破解曙光。

普惠金融的“三角困境”

近年来,普惠金融取得了显著成效。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3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9%。然而,随着业务下沉,银行普遍面临“不可能三角”的考验。一方面,提高信贷可得性要求银行投入更多资源进行贷前审查和贷后控制,从而推升了边际成本;另一方面,降低风险和融资成本则往往意味着要服务更优质的客户,这无疑会降低普惠群体的信贷可得性。如何在保持普惠性的同时,兼顾成本可负担和商业可持续性,成为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数字技术:破局的关键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部执行主任胡煦在2024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指出,要实现普惠金融的可得性、风险可控与利率下降,关键在于信贷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技术能够降低边际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从而破解“不可能三角”。

事实上,数字技术正在深度嵌入普惠金融的各个环节。从政策体系完善到技术平台建设,从信用信息共享到风险管理模型优化,数字技术正推动普惠金融由政策驱动和监管导向逐步升级至商业可持续模式。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通过整合税务、社保、海关等数据,构建起高效的金融服务高速公路,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数据的深度挖掘。

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新探索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普惠金融信用风险偏高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开发建设了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于今年10月25日上线试运行。该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建立了专属的资金流信用信息账户,企业可以通过身份验证登录账户,开展授权、查询、异议、咨询等业务活动,实现“我的信息我做主”。

资金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金融机构跨行共享资金流信用信息的难题,还促进了资金流信用信息的共享共用。多家银行已经依托该平台成功投放了小微企业资金流贷款。例如,广发银行佛山分行利用该平台跨行共享资金流信息,对企业经营稳定性、资金周转情况以及信用历史进行分析评估,顺利完成了广东首笔小微企业资金流贷款投放。

政府与银行协同发力

展望未来,破解普惠金融“不可能三角”需要政府与银行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政府应完善政策框架、优化激励机制,引导资源流向普惠领域;银行则应精准对接政策、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政策传导效能。双方应合力打通数据孤岛,构建统一标准、安全高效、实时共享的数据基础设施生态。

此外,随着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的整合与升级,信用信息共享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推广与应用,也将为普惠金融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普惠金融正在成为破解普惠金融“不可能三角”的重要力量。通过应用数字技术,银行业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边际成本,还实现了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未来,随着政府与银行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以及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等创新机制的推广与应用,普惠金融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普惠、高效、可持续的金融新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