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蓝海” 迈向 “红海” 的 2025 年,又一位 “跨界玩家” 高调入局 —— 以智能清洁设备起家的追觅科技,宣布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计划推出首款纯电动中型 SUV,预计 2026 年四季度开启预售。这一消息在行业内引发广泛讨论:在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小米、华为等科技巨头已深耕多年的背景下,追觅作为造车 “后来者”,其敢于入局的底气究竟来自何处?
从行业背景来看,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 “规模扩张与竞争加剧并存” 的特征。据 EV Volumes 数据,2025 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780 万辆,同比增长 25%,但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CR10(前 10 名企业市场份额)达 78%,较 2024 年提升 5 个百分点。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门槛与资金门槛持续抬高,单款车型的研发投入普遍超 10 亿元,年产销突破 10 万辆成为企业实现盈利的 “生死线”。在此背景下,追觅选择跨界造车,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自身 “技术积累、生态协同、资本支持” 的综合考量,其底气的形成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
一、技术底气:从 “智能清洁” 到 “智能汽车” 的技术迁移
追觅科技自 2017 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 “智能硬件” 领域,在清洁机器人、吹风机等产品上积累了深厚的智能控制、电机驱动、传感器融合技术,这些技术与智能汽车的核心需求存在高度契合,为其跨界造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核心技术:电机与智能控制的 “同源优势”
电机技术是追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自主研发的 “SPACE 8.0 高速无刷电机”,最高转速达 22 万转 / 分钟,效率超过 95%,这一技术水平在全球消费级电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转向电机、制动电机等核心部件,与消费级电机在 “高效能、低噪音、小型化” 的技术需求上高度一致。追觅已将电机技术应用于汽车驱动系统研发,其首款车型计划搭载的 “追觅自研扁线电机”,最大功率达 250kW,峰值扭矩 450N・m,百公里加速时间预计小于 6 秒,电机效率达 97%,性能参数已接近特斯拉 Model Y 的驱动电机水平。
在智能控制领域,追觅多年来深耕 “SLAM 算法(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多传感器融合” 技术,这些技术已成熟应用于清洁机器人的 “自主导航、避障、路径规划” 功能。在智能汽车领域,这些技术可直接迁移至 “自动驾驶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 环节。例如,追觅研发的 “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可整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数据,实现厘米级定位与实时避障,目前已在其自动驾驶测试车上实现 L2 + 级辅助驾驶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自动泊车等,测试里程已超 10 万公里。
(二)供应链协同:消费级供应链与汽车供应链的联动
追觅在消费级智能硬件领域已构建起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与全球顶尖的芯片、传感器、电池供应商(如高通、索尼、宁德时代)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种供应链资源可在造车过程中实现 “协同复用”:
芯片领域:追觅与高通在智能硬件芯片上的合作,可延伸至汽车智能座舱芯片领域,高通骁龙 8295 座舱芯片已确定搭载于追觅首款车型,该芯片具备强大的 AI 算力与多屏交互能力,可支持车载语音助手、AR 导航等功能;
电池领域:追觅与宁德时代在消费级锂电池(如吹风机、扫地机器人电池)上的合作,为其获取汽车动力电池资源提供了便利。据行业消息,追觅首款车型计划采用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续航里程预计超 70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充电 10 分钟可补充 400 公里续航;
制造领域:追觅在江苏、广东拥有多个智能工厂,具备 “自动化生产线、精益化管理” 经验,这些制造能力可为汽车生产提供参考,目前追觅已与安徽某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达成代工合作,规避了自建工厂的高额投入,同时借助代工厂的制造经验快速实现量产。
二、生态底气:“智能家居 + 智能汽车” 的场景协同
追觅造车的另一大底气,在于其可构建 “智能家居 + 智能汽车” 的生态闭环,通过场景协同提升用户粘性,这是传统车企与部分科技跨界车企难以复制的优势。
(一)用户基础:存量用户的 “需求迁移”
截至 2025 年 6 月,追觅科技全球累计销量突破 3000 万台,拥有超 1500 万注册用户,这些用户以 “年轻、高学历、高消费能力” 为主要特征,对智能科技产品的接受度高,且普遍存在 “智能家居与智能汽车的协同需求”。例如,追觅清洁机器人用户可能希望 “汽车与家庭设备实现联动”,如通过车载语音助手控制家中的扫地机器人、空调、灯光,在回家前启动清洁与温控功能;追觅吹风机、美发仪等美妆家电用户,可能更关注汽车智能座舱的 “个性化舒适配置”,如座椅加热、香氛系统、美妆镜等。
追觅计划通过 “账号体系互通、数据协同” 实现这种场景联动。用户可通过追觅 APP 绑定汽车与智能家居设备,实现 “车 - 家” 场景的无缝衔接。例如,当用户驾驶追觅汽车离家时,系统可自动关闭家中灯光、启动扫地机器人;当用户接近家门时,系统可自动打开家门、启动空调,这种场景协同将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帮助追觅汽车快速获取存量用户的认可。
(二)品牌协同:“科技 + 高端” 的品牌认知延伸
追觅在消费级智能硬件领域已建立 “科技、高端” 的品牌形象,其产品定价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如追觅高端吹风机售价超 3000 元,扫地机器人售价超 5000 元),但凭借技术优势与产品品质,仍获得了市场认可,2024 年全球营收突破 120 亿元,同比增长 45%。这种 “科技 + 高端” 的品牌认知,可自然延伸至智能汽车领域,帮助追觅汽车规避 “低端品牌” 的认知陷阱,直接切入中高端市场(首款车型预计定价 25-35 万元)。
为强化品牌协同,追觅计划在汽车设计、功能配置上延续其消费级产品的 “科技基因”。例如,在外观设计上,追觅汽车将采用 “极简科技风”,与追觅清洁机器人的设计语言保持一致;在智能座舱上,将搭载追觅自研的 “智能语音助手”,该助手已在追觅智能家居设备上积累了丰富的用户交互数据,可实现 “跨设备语音控制、个性化语音识别”,进一步强化品牌辨识度。
三、资本底气:充足的资金储备与多元化融资渠道
造车是典型的 “重资产、长周期” 行业,充足的资金储备是企业存活与发展的关键。追觅科技凭借其在消费级市场的良好表现与资本市场的认可,已具备支撑造车业务的资金实力。
(一)存量资金:消费业务的盈利支撑
追觅科技 2024 年实现营收 120 亿元,净利润 15.6 亿元,毛利率达 38%,高于消费电子行业平均水平(25%)。截至 2025 年 6 月,追觅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 58 亿元,这些资金可为造车业务的初期研发、测试、市场推广提供支撑。同时,消费业务的持续盈利将为造车业务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补充,避免因造车业务初期亏损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
(二)外部融资:资本市场的积极支持
追觅科技自成立以来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红杉资本、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2024 年完成的 D 轮融资估值达 350 亿元。据行业消息,为支持造车业务,追觅计划在 2026 年启动 Pre-IPO 轮融资,融资规模预计 50-80 亿元,主要用于汽车研发、供应链建设、市场推广。目前已有多家主权基金、汽车产业基金表达了投资意向,资本市场对追觅 “智能家居 + 智能汽车” 的生态战略普遍看好。
此外,追觅还可借助股东资源获取资金支持。例如,小米集团作为追觅的早期投资方与重要合作伙伴,不仅为追觅提供了资金,还在供应链、渠道等方面给予支持,未来不排除小米通过战略投资进一步支持追觅造车业务,形成 “小米汽车 + 追觅汽车” 的协同效应。
四、挑战与风险:“后来者” 的突围难题
尽管追觅具备技术、生态、资本三重底气,但作为造车 “后来者”,其仍面临 “市场竞争激烈、汽车行业经验不足、盈利周期长” 三大核心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影响其造车业务的成败。
(一)市场竞争:中高端市场已成 “红海”
追觅首款车型计划切入的 25-35 万元纯电中型 SUV 市场,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最激烈的细分领域之一,竞争对手包括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唐 EV、小鹏 G6、理想 L6 等,这些车型已具备成熟的产品力、庞大的用户基础与完善的渠道体系。2025 年上半年,该细分市场销量达 85 万辆,CR5(前 5 名车型市场份额)达 65%,新进入者需具备 “差异化产品力” 才能突围。追觅若不能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场景生态上形成显著优势,可能面临 “上市即滞销” 的风险。
(二)行业经验:汽车制造与合规的 “门槛”
汽车行业的 “安全性、合规性” 要求远高于消费电子行业,涉及 “车辆安全、电池安全、自动驾驶安全” 等多个维度,且需符合全球不同市场的法规标准(如中国的 C-NCAP、欧洲的 Euro NCAP、美国的 IIHS)。追觅作为汽车行业的 “新手”,在 “整车集成、底盘调校、安全测试、法规认证” 等方面缺乏经验,可能导致产品研发周期延长、测试成本增加,甚至因合规问题影响上市时间。
例如,汽车的底盘调校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与大量的路试数据,传统车企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技术沉淀,而追觅需依赖外部团队(如聘请传统车企的底盘专家)或与代工厂合作,这可能导致产品的 “驾驶质感” 与传统车企存在差距,影响用户体验。
(三)盈利周期:长期亏损的 “压力测试”
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 “量产即亏损、规模后盈利” 的规律,多数车企需实现年产销 10 万辆以上才能实现单车盈利。追觅首款车型预计 2026 年四季度预售,2027 年正式量产,初期年产能预计 5 万辆,难以实现盈利。据测算,追觅造车业务可能面临连续 3-5 年的亏损,累计亏损规模可能达 50-80 亿元,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与股东耐心是巨大的 “压力测试”。若消费业务盈利不及预期或外部融资受阻,追觅可能面临 “缩减造车投入” 甚至 “终止造车业务” 的风险。
五、行业启示与课程引导:战略落地决定 “后来者” 成败
追觅造车的案例,为 “跨界进入成熟行业” 的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具备技术、生态、资本等基础条件的同时,能否制定清晰的战略并高效落地,是决定 “后来者” 能否突围的关键。对于追觅而言,需在 “产品定义、供应链管理、市场推广” 等环节精准发力,将 “底气” 转化为 “市场竞争力”;对于更多跨界企业而言,如何将自身优势与行业需求结合,如何应对行业挑战,如何实现战略的有效落地,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联合国内顶尖战略管理专家,围绕 “战略制定、执行落地、风险管控” 三大核心模块,通过实战案例教学(如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战略规划、传统车企转型的经验教训)、小组模拟演练、企业实地参访等形式,帮助企业管理者掌握战略落地的底层逻辑与实操方法。例如,课程将深入剖析 “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如何构建跨界业务的供应链体系”“如何应对行业竞争与盈利压力” 等关键问题,引导管理者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科学的战略落地方案。
通过学习该课程,企业管理者能够提升战略思维能力与执行能力,学会在复杂的行业环境中找准定位、整合资源、规避风险,推动企业跨界业务从 “概念” 走向 “落地”,从 “底气” 走向 “成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与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