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航空业经历 “需求波动、成本高企” 双重挑战的背景下,春秋航空的盈利表现格外亮眼。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春秋航空实现营收 186 亿元,同比增长 15%;净利润达 28.5 亿元,同比增长 22%,不仅连续 8 个季度保持盈利,更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规模,成为国内最赚钱的航空公司。同期,国内三大航(国航、东航、南航)净利润合计为 12.3 亿元,仅为春秋航空的 43%;其他中小型航司中,超 60% 仍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作为国内低成本航空的领军者,春秋航空的持续盈利并非偶然,而是其 “低成本、高周转、精准定位” 商业模式的深度落地,以及在航线布局、成本控制、用户运营等方面的系统性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行业视角来看,春秋航空的盈利表现,既为低成本航空赛道树立了标杆,也为整个航空业在复杂环境下实现盈利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一、春秋航空的盈利逻辑:低成本模式的极致落地
春秋航空能在行业整体承压下持续盈利,核心在于其对低成本航空模式的极致践行 —— 从 “成本端严格管控” 到 “收入端多元拓展”,再到 “运营端高效周转”,形成了一套闭环的盈利体系,有效对冲了航空业的周期性风险。
(一)成本控制:全链条降本,打造行业最低成本结构
成本控制是春秋航空盈利的基石,其单位营业成本(每可用座位公里成本,CASK)长期保持国内最低水平,2025 年上半年为 0.38 元 / 座公里,较国内三大航平均水平(0.52 元 / 座公里)低 27%,较其他中小型航司平均水平低 18%。这种成本优势源于全链条的精细化管控:
运力采购:单一机型降低运营成本。春秋航空全系采用空客 A320 系列机型(含 A320neo),截至 2025 年 6 月,机队规模达 138 架,其中 A320neo 占比超 60%。单一机型不仅简化了飞行员培训、维修保养、零部件储备的流程,还能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 —— 例如,春秋航空的 A320neo 零部件采购成本较混合机型航司低 15%,飞行员培训成本低 20%;同时,A320neo 的燃油效率较老款机型提升 15%,2025 年上半年燃油成本同比下降 8%,占总运营成本的比重从 28% 降至 25%。
人力效率:高利用率降低单位人力成本。春秋航空通过优化人员配置与排班,提升人力效率:飞行员人均年飞行小时达 850 小时,较行业平均水平(700 小时)高 21%;乘务员人均服务航班量较行业平均高 18%;地勤人员通过 “一人多岗”(如值机 + 行李托运),人均服务旅客量提升 25%。高效的人力利用使春秋航空的单位人力成本(每座公里)仅为 0.08 元,较三大航低 33%,2025 年上半年人力成本占总运营成本的比重为 21%,低于行业平均 28% 的水平。
非航成本:细节管控压缩冗余支出。在餐食服务上,春秋航空坚持 “无免费餐食” 模式,仅提供付费餐食与免费饮用水,2025 年上半年餐食成本占总运营成本的比重仅为 1.2%,较提供免费餐食的航司低 4-5 个百分点;在机场费用上,优先选择起降费、停机费较低的二线机场(如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外,重点布局扬州泰州、宁波栎社等机场),2025 年上半年机场费用同比下降 5%;在营销费用上,聚焦线上直销(官网、APP、小程序),直销占比达 85%,较依赖 OTA 平台的航司节省 10%-15% 的佣金成本,上半年营销费用占营收比重仅为 3%,远低于行业平均 6% 的水平。
(二)收入结构:“机票 + 非航” 双轮驱动,提升盈利弹性
春秋航空并非单纯依赖低价机票,而是通过 “基础机票引流 + 非航服务增收” 的模式,优化收入结构,提升整体盈利弹性。2025 年上半年,春秋航空机票收入达 142 亿元,同比增长 12%,占总营收的 76%;非航收入达 44 亿元,同比增长 28%,占总营收的 24%,非航收入增速显著高于机票收入,成为盈利增长的重要补充。
机票定价:差异化定价覆盖不同需求。春秋航空采用 “动态定价 + 分层服务” 策略,基础机票价格保持低价优势(如上海 - 广州航线基础票价最低仅 399 元,较三大航同航线低价票低 30%),同时推出 “优选座位”(如前排、紧急出口座位)、“灵活改期” 等增值服务,满足不同用户需求。2025 年上半年,优选座位收入达 8.5 亿元,同比增长 35%;灵活改期收入达 5.2 亿元,同比增长 40%,这类增值服务的毛利率超 80%,显著高于机票业务 30% 的毛利率。
非航服务:从 “基础服务” 到 “场景化增值”。除传统的付费餐食、行李托运(20 公斤以上行李收费)外,春秋航空进一步拓展非航服务场景:一是 “目的地服务”,联合当地旅行社推出 “机票 + 酒店”“机票 + 门票” 套餐,2025 年上半年套餐销售收入达 12 亿元,同比增长 32%;二是 “会员服务”,推出 “春秋航空畅行卡”(年费 999 元,含免费改期、优先登机、积分加倍等权益),截至 2025 年 6 月,会员数达 800 万人,会员收入达 6.8 亿元,同比增长 50%;三是 “广告合作”,在机舱内、APP 端为旅游、快消品牌提供广告位,上半年广告收入达 4.5 亿元,同比增长 25%。多元化的非航服务不仅提升了收入规模,更增强了用户粘性,会员复购率达 65%,远高于整体用户 40% 的复购率。
(三)运营效率:高客座率 + 快周转率,提升资产利用
春秋航空通过 “高客座率” 与 “快周转率” 的组合,最大化提升飞机资产的利用效率,摊薄单位固定成本。2025 年上半年,春秋航空客座率达 92%,较行业平均水平(82%)高 10 个百分点,其中热门航线(如上海 - 三亚、广州 - 昆明)客座率长期维持在 95% 以上;飞机日利用率达 11.5 小时,较行业平均水平(9.8 小时)高 17%,单架飞机日均飞行班次达 6.5 班,较三大航高 20%。
高客座率与快周转率的实现,源于精准的航线布局与高效的地面保障:在航线选择上,春秋航空聚焦 “热门旅游航线 + 二三线城市刚需航线”,这类航线需求稳定且竞争相对较小,例如 2025 年上半年新增的 “杭州 - 西双版纳”“成都 - 北海” 等旅游航线,客座率均超 94%;在地面保障上,通过优化登机流程(如电子登机牌普及率达 98%)、缩短过站时间(平均过站时间仅 35 分钟,较行业平均低 15 分钟),确保飞机快速周转,提升日利用率。
二、行业对比:为何春秋航空能脱颖而出?
在国内航空业中,春秋航空的持续盈利并非孤例,但能成为 “最赚钱航司”,与其在 “成本控制、市场定位、风险抵御” 等方面与其他航司的显著差异密不可分,这种差异也折射出不同航空模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适应性。
(一)与三大航对比:低成本模式 vs 全服务模式的效率差异
国内三大航(国航、东航、南航)以全服务模式为主,在航线布局(国际长航线、枢纽机场为主)、服务内容(免费餐食、行李托运、贵宾室)等方面与春秋航空形成鲜明对比,但这种模式也导致其成本高企、盈利弹性不足:
成本端:全服务导致成本难降。三大航需承担国际长航线的高燃油成本(国际航班燃油消耗较国内航班高 30%)、枢纽机场的高起降费(如北京首都、上海浦东机场起降费较二线机场高 50%)、全服务带来的高人力与餐食成本,2025 年上半年三大航平均单位营业成本达 0.52 元 / 座公里,较春秋航空高 37%,成本压力下,三大航净利润率仅为 3.2%,远低于春秋航空 15.3% 的净利润率。
收入端:国际航线恢复缓慢拖累增长。三大航国际航线占比达 25%-30%,而 2025 年上半年国际航线需求虽有所恢复,但仍未回到 2019 年水平(恢复率约 85%),且国际长航线竞争激烈(如中欧美航线面临汉莎、达美航空等国际航司的挤压),票价水平同比下降 10%,拖累整体收入增长;而春秋航空国际航线占比仅 15%,且以周边国家短途航线(如中日、中韩、中泰)为主,这类航线需求恢复更快(恢复率超 110%),票价同比增长 8%,收入增长更稳健。
(二)与其他低成本航司对比:规模化 + 精细化的优势
国内其他低成本航司(如西部航空、祥鹏航空)虽也采用低成本模式,但在规模化与精细化运营上与春秋航空存在差距,导致盈利能力不足:
规模化不足:成本优势难以体现。其他低成本航司机队规模普遍在 50 架以下,远低于春秋航空的 138 架,难以通过规模化采购、单一机型降低成本 —— 例如,西部航空单位营业成本达 0.45 元 / 座公里,较春秋航空高 18%,主要因零部件采购成本、飞行员培训成本较高。
精细化不足:收入与效率待提升。部分低成本航司在非航收入拓展上较为单一(仅依赖行李托运、付费餐食),非航收入占比不足 15%,低于春秋航空 24% 的水平;同时,在运营效率上,飞机日利用率普遍低于 10 小时,客座率低于 88%,资产利用效率不足,导致单位固定成本摊薄效果不佳,净利润率多在 5%-8% 之间,低于春秋航空 15.3% 的水平。
三、行业背景与市场环境:春秋航空盈利的外部支撑
春秋航空的持续盈利,不仅源于自身商业模式的优势,也得益于当前航空业市场环境的外部支撑,这些外部因素为其低成本模式的落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国内旅游需求复苏:短途航线需求旺盛
2025 年上半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复苏,国内旅游人次达 25.3 亿,同比增长 20%,其中短途旅游(3 天以内、半径 1000 公里以内)占比达 65%,这类需求与春秋航空的航线布局高度契合。春秋航空聚焦的国内二线城市间航线、旅游目的地航线(如三亚、西双版纳、丽江),因短途旅游需求旺盛,客座率长期维持在 90% 以上,为其高客座率提供了需求支撑。例如,2025 年五一假期期间,春秋航空上海 - 三亚航线日均客座率达 98%,机票均价同比增长 15%,收入同比增长 30%。
(二)油价与汇率相对稳定:成本压力缓解
2025 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布伦特原油)平均为 75 美元 / 桶,较 2024 年同期(85 美元 / 桶)下降 12%,航空燃油成本同比下降 8%,缓解了航司的成本压力;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平均汇率 6.9:1),较 2024 年同期波动幅度减少,航司汇兑损失同比下降 60%。对春秋航空而言,燃油成本占比下降与汇兑损失减少,直接贡献净利润约 3.5 亿元,成为盈利增长的重要外部因素。
(三)政策支持:低成本航空发展环境优化
近年来,国内政策持续支持低成本航空发展:一是 “干支结合” 航线网络建设,鼓励低成本航司运营二三线城市间航线,部分机场对低成本航司给予起降费减免(如扬州泰州机场对春秋航空起降费减免 20%);二是 “差异化服务” 政策,明确允许低成本航司不提供免费餐食、行李托运,为其低成本模式提供政策依据;三是 “时刻资源倾斜”,在热门旅游机场(如三亚凤凰机场),低成本航司的高峰时刻占比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2025 年的 25%,提升了其航线运营效率。
四、未来挑战与战略调整:春秋航空如何维持盈利优势?
尽管春秋航空当前盈利表现亮眼,但未来仍面临 “行业竞争加剧、成本压力反弹、需求波动” 等挑战,需通过战略调整维持盈利优势,同时其经验也为整个航空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核心挑战:三大风险可能削弱盈利优势
行业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航司开始布局低成本领域,例如南航旗下的九元航空、东航旗下的中联航,均在加大低成本航线投入,2025 年上半年国内低成本航空市场份额从 2020 年的 18% 提升至 28%,竞争加剧可能导致票价下降,挤压利润空间。
成本压力反弹:若未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如突破 100 美元 / 桶),或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将导致燃油成本与汇兑损失增加,削弱春秋航空的成本优势;同时,随着飞行员、乘务员薪资水平上涨,人力成本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
需求波动风险:航空业受宏观经济、突发事件(如疫情、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若未来国内旅游需求出现波动,或国际航线恢复不及预期,将影响春秋航空的客座率与收入增长。
(二)战略调整:三大方向巩固盈利优势
航线网络优化:深耕国内,拓展短途国际。国内市场方面,春秋航空计划在 2025-2027 年新增 50 条国内二三线城市间航线,重点布局中西部旅游市场(如四川、云南、新疆),进一步提升国内市场份额;国际市场方面,聚焦中日、中韩、中泰等短途国际航线,2025 年计划新增 “上海 - 札幌”“广州 - 清迈” 等 10 条国际航线,国际航线占比从 15% 提升至 20%,利用短途国际航线的高需求与高票价,提升收入规模。
成本控制升级:技术赋能降本。春秋航空计划加大数字化投入,通过 AI 算法优化航班排班与机组调配,进一步提升飞机日利用率(目标 2027 年达 12 小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优化非航服务定价与推广,提升非航收入占比(目标 2027 年达 30%);同时,推进飞机轻量化改造(如采用轻质座椅、减少机舱冗余设备),降低燃油消耗,目标 2027 年单位燃油成本再降 5%。
服务升级:低成本不低体验。为应对竞争,春秋航空计划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体验:一是优化客舱环境(如更新座椅、增加腿部空间);二是提升地面服务效率(如推出 “无接触登机”“快速行李提取”);三是丰富非航服务内容(如增加目的地特色餐食、推出会员专属旅游权益),通过 “低成本 + 好体验” 的组合,提升用户粘性,避免陷入 “低价竞争” 陷阱。
(三)行业启示:航空业盈利的核心逻辑
春秋航空的盈利经验,为整个航空业提供了三大启示:一是模式聚焦是盈利基础,无论是低成本模式还是全服务模式,需明确自身定位,避免 “大而全” 导致的资源分散;二是成本管控是核心能力,航空业作为高成本行业,需通过全链条精细化管控,降低单位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三是收入多元化是盈利弹性关键,需摆脱对单一机票收入的依赖,通过非航服务、会员体系等拓展收入来源,提升盈利稳定性。
对于希望在航空业或其他高成本行业实现战略突破与盈利提升的企业而言,系统的战略规划与落地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提升战略制定、成本控制、运营效率优化能力,可关注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该课程由资深战略管理专家、航空业高管授课,涵盖行业趋势分析、战略定位、成本管控、运营效率提升等核心内容,结合春秋航空、达美航空等国内外航司的实战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行业机遇,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并有效落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盈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