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航空:持续盈利领跑国内航司,低成本模式的韧性与突破

在 2025 年国内航空业 “分化复苏” 的复杂格局中,春秋航空以 “逆势盈利且利润规模居首” 的表现引发行业关注。据公司披露的 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春秋航空实现营收 186.5 亿元,同比增长 12.8%;归母净利润 28.3 亿元,同比增长 15.2%,不仅连续 8 个季度保持盈利,更以超过南方航空(19.2 亿元)、中国国航(15.8 亿元)的净利润规模,成为国内 “最赚钱航司”。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春秋航空深耕 “低成本航空” 模式数十年的战略定力,也是其在 “航线优化、成本管控、服务创新” 上持续突破的结果,为后疫情时代航空业的盈利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行业背景来看,2025 年上半年国内航空市场呈现 “需求回暖但成本高企” 的特征。据中国民航局数据,上半年国内客运量达 3.8 亿人次,同比增长 18.5%,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112%;但国际油价(布伦特原油均价 85 美元 / 桶)同比上涨 12%,叠加人民币汇率波动(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 3.2%),国内航司平均燃油成本同比上升 15%,不少全服务航司仍面临 “增收不增利” 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春秋航空凭借 “低成本、高周转” 的模式优势,成为行业盈利的 “领跑者”,其盈利逻辑与发展路径具有鲜明的行业代表性。

一、盈利拆解:三大核心优势支撑利润领跑

春秋航空能在行业成本压力下实现利润领跑,核心在于 “精准的航线布局、极致的成本管控、差异化的服务模式” 三者形成的协同效应,从 “增收” 与 “降本” 两端共同推动盈利增长。

(一)航线布局:聚焦 “高需求、高收益” 市场,避开同质化竞争

春秋航空的航线策略始终围绕 “需求匹配度高、竞争压力小” 的细分市场,避免与全服务航司在干线枢纽航线展开直接竞争,形成差异化优势:

  • 国内市场:深耕三四线与旅游目的地:上半年国内航线营收 138.2 亿元,同比增长 10.5%,占总营收的 74.1%。其国内航线主要聚焦两类市场:一是三四线城市间的短途航线(如盐城 - 泉州、绵阳 - 宁波),这类航线需求稳定且全服务航司覆盖较少,春秋航空凭借 “高频次、低票价” 占据主导,平均客座率达 92.5%,高于行业平均的 85%;二是热门旅游目的地航线(如上海 - 三亚、广州 - 西双版纳),这类航线在旅游旺季需求爆发,春秋航空通过 “动态定价”(旺季票价上浮 30%-50%)提升收益,上半年旅游航线平均客公里收益(每客公里收入)达 0.65 元,同比增长 8%;

  • 国际市场:聚焦周边短途,快速恢复盈利:上半年国际航线营收 48.3 亿元,同比增长 22.8%,占总营收的 25.9%,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动力。其国际航线以 “日韩、东南亚短途市场” 为主(占国际航线的 85%),这类市场具有 “航程短、燃油成本低、客源稳定” 的优势。例如,上海 - 济州、广州 - 曼谷等航线,上半年平均客座率达 90.2%,净利润率达 18%,远高于国内航线的 12%;同时,春秋航空通过与当地旅行社合作推出 “机票 + 酒店” 套餐,提升客单价,上半年国际航线客单价同比增长 15%,达 2860 元;

  • 航线网络优化:减少中转,提升周转效率:春秋航空坚持 “点对点” 航线布局,减少枢纽中转带来的时间与成本损耗,飞机日利用率达 11.5 小时,高于行业平均的 9.8 小时,相当于每天比其他航司多运营 1.7 个航班,大幅提升了单机盈利效率。

(二)成本管控:极致压缩全链条成本,打造行业 “成本洼地”

低成本模式的核心是 “成本管控”,春秋航空通过对 “燃油、人力、运营” 全链条的精细化管理,将成本控制在行业最低水平,为盈利提供坚实基础:

  • 燃油成本:通过 “锁价 + 节油” 双管齐下:燃油成本是航司最大的单项成本,春秋航空通过两大措施控制燃油支出:一是 “长期锁价”,2025 年上半年提前与石油公司签订 60% 的燃油采购量,锁价区间为 78-82 美元 / 桶,低于上半年 85 美元 / 桶的均价,节省燃油成本约 3.2 亿元;二是 “技术节油”,通过优化飞行路线(如利用卫星导航缩短航程)、采用轻量化机型(机队以空客 A320neo 为主,较旧机型节油 15%)、加强飞行员节油培训,上半年单耗(每客公里燃油消耗)降至 0.28 千克,同比下降 5%,节省燃油成本约 2.8 亿元;

  • 人力成本:高效的人员配置与薪酬体系:春秋航空采用 “高周转、高绩效” 的人力管理模式,人均产值远高于行业平均。上半年员工总数 1.2 万人,较全服务航司少 30%-40% 的行政与服务人员;飞行员人均年飞行小时达 850 小时,高于行业平均的 700 小时;薪酬体系与绩效强挂钩(如飞行员薪酬中绩效占比达 40%),上半年人均薪酬同比增长 8%,低于营收增速(12.8%),人力成本占营收比重降至 18.5%,低于行业平均的 25%;

  • 运营成本:从 “细节” 压缩开支:在飞机维护方面,春秋航空通过 “集中采购” 降低维修配件成本,与空客签订长期维护协议,配件采购成本较行业平均低 12%;在地面服务方面,采用 “自助值机、手机电子登机牌”,减少地勤人员投入,地面服务成本同比下降 6%;在餐食服务方面,坚持 “付费餐食” 模式(不提供免费餐食,仅提供付费选购),上半年餐食成本仅占营收的 1.2%,远低于全服务航司的 5%-8%,同时通过与餐饮企业合作推出 “地域特色餐食”(如上海本帮菜、广州早茶点心),付费率达 35%,实现餐食服务的 “成本覆盖且微利”。

(三)服务模式:差异化定位,平衡 “低成本” 与 “用户体验”

不同于传统认知中 “低成本 = 低服务”,春秋航空通过 “差异化服务设计”,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障用户核心体验,提升用户粘性:

  • 核心体验保障:准点率与安全性:春秋航空将资源集中于 “准点” 与 “安全” 两大核心需求,上半年准点率达 88.5%,高于行业平均的 82%,通过优化航班调度、减少航班延误,提升用户满意度;同时,保持连续 15 年无重大安全事故的记录,安全评级稳居全球航司前列,消除用户对 “低成本航司安全性” 的顾虑;

  • 付费增值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出 “差异化增值服务” 体系,用户可根据需求选购 “座位升级(如紧急出口座位)、行李额、优先登机” 等服务,上半年增值服务营收达 18.6 亿元,同比增长 25%,占总营收的 10%,成为重要利润补充。例如,“座位升级” 服务付费率达 20%,单座收入平均 50 元;“额外行李额” 付费率达 30%,平均每单收入 80 元;

  • 会员体系:提升用户复购:搭建 “春秋航空绿翼会员” 体系,会员总数达 2800 万人,上半年会员营收占比达 55%,复购率达 45%,高于行业平均的 30%。通过 “积分兑换机票、会员专属折扣、优先客服” 等权益,增强用户粘性,会员平均年飞行次数达 2.8 次,高于非会员的 1.5 次。

二、行业对比:为何春秋航空能超越全服务航司?

2025 年上半年,国内全服务航司(如南航、国航、东航)虽客运量恢复良好,但净利润规模均低于春秋航空,核心原因在于 “模式差异” 导致的成本与收益结构不同,凸显出春秋航空低成本模式在当前行业环境下的优势。

(一)成本结构对比:低成本模式的 “先天优势”

全服务航司因 “服务范围广、运营环节多”,成本结构难以优化,而春秋航空的低成本模式从根源上降低了成本压力:

  • 燃油成本占比:春秋航空燃油成本占营收比重为 28.5%,全服务航司平均为 35%,主要因春秋航空机型单一(均为空客 A320 系列)、航程短(平均航程 1800 公里,全服务航司平均 2500 公里),燃油消耗更低;

  • 人力成本占比:春秋航空人力成本占比 18.5%,全服务航司平均 25%,全服务航司需配备更多乘务员、地面服务人员、行政人员,且薪酬体系中固定薪酬占比高,难以灵活调整;

  • 运营成本占比:春秋航空运营成本(含维修、地面服务、餐食)占比 15%,全服务航司平均 22%,全服务航司提供免费餐食、贵宾室、中转服务等,运营成本显著高于春秋航空。

(二)收益结构对比:差异化定价带来的 “高弹性”

春秋航空的收益结构更具 “市场弹性”,能更好地应对需求波动,而全服务航司受 “品牌定价束缚”,收益调整空间有限:

  • 客公里收益:春秋航空国内航线平均客公里收益 0.58 元,虽低于全服务航司的 0.75 元,但通过 “动态定价”(旺季上浮、淡季下调),收益波动弹性更大。例如,上半年三亚旅游旺季,春秋航空上海 - 三亚航线客公里收益达 0.85 元,接近全服务航司水平;淡季则下调至 0.45 元,吸引价格敏感型旅客,保障客座率;

  • 增值服务收益:春秋航空增值服务占比 10%,全服务航司平均仅 3%-5%,全服务航司因提供 “全免费服务包”,难以通过增值服务创收,而春秋航空的 “付费增值” 模式既降低了基础票价,又增加了额外收益;

  • 国际航线收益:春秋航空国际航线净利润率 18%,全服务航司平均 12%,全服务航司国际航线以长途为主(如中欧、中美航线),燃油成本高、运营风险大,而春秋航空聚焦短途国际市场,成本低且需求稳定,收益水平更高。

(三)运营效率对比:高周转带来的 “规模效应”

春秋航空的 “高周转” 运营模式,使其在相同的飞机数量下,创造更多营收与利润,运营效率显著高于全服务航司:

  • 飞机日利用率:春秋航空 11.5 小时,全服务航司平均 9.8 小时,相当于春秋航空每架飞机每年多运营 620 小时,按每小时营收 5 万元计算,单机年增收 3100 万元;

  • 客座率:春秋航空平均客座率 91.8%,全服务航司平均 85%,高客座率摊薄了单位固定成本(如飞机折旧、机组薪酬),春秋航空每增加 1 个百分点客座率,净利润可提升约 1.2 亿元;

  • 资产周转率:春秋航空总资产周转率 0.8 次 / 年,全服务航司平均 0.5 次 / 年,高资产周转率意味着春秋航空的资产利用效率更高,相同的资产规模能创造更多营收。

三、挑战与未来:低成本模式的 “边界” 与突破方向

尽管春秋航空当前盈利表现亮眼,但在行业竞争加剧、成本压力长期存在的背景下,仍面临 “航线竞争、成本天花板、服务升级” 三大挑战,其未来发展需在 “坚守低成本核心” 的同时,寻找新的突破方向。

(一)挑战:竞争加剧与成本压力的双重挤压

  • 航线竞争白热化:随着全服务航司开始 “下沉”(如南航推出 “南航快运” 低成本子品牌),以及其他低成本航司(如吉祥航空旗下九元航空)的扩张,春秋航空在三四线与旅游航线的竞争压力加大。2025 年上半年,春秋航空在上海 - 三亚、广州 - 曼谷等热门航线的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下降 2-3 个百分点,部分航线票价被迫下调 5%-8%;

  • 成本下降空间收窄:燃油成本受国际油价影响,未来若油价进一步上涨(如突破 100 美元 / 桶),春秋航空的燃油锁价策略效果将减弱;人力成本方面,随着飞行员、乘务员薪资水平的行业性上涨,春秋航空 “低人力成本” 优势难以长期维持;维修成本方面,随着机队老化(部分 A320 机型机龄超 10 年),维修支出将逐步增加;

  • 服务体验的 “天花板”:低成本模式下,春秋航空在 “座位空间、免费服务” 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满足高端旅客需求,用户群体集中于价格敏感型旅客(如学生、工薪族),高端市场渗透率不足 5%,而全服务航司通过 “高端服务” 占据商务、高端旅游市场,收益水平更高。

(二)未来突破方向:从 “低成本” 到 “高效益” 的升级

为应对挑战,春秋航空已开始布局三大战略,推动模式从 “单纯低成本” 向 “低成本 + 高效益” 升级:

  • 机队升级:引入更节油机型:计划 2025-2027 年引进 30 架空客 A321neo 机型,该机型较现有 A320neo 载客量提升 30%(从 186 座增至 242 座),燃油效率提升 10%,单机年营收可增加 2000 万元,同时降低单位成本;

  • 国际市场深化:拓展中远程低成本航线:在巩固日韩、东南亚短途市场的基础上,尝试开通 “中远程低成本航线”(如上海 - 迪拜、广州 - 悉尼),通过 “高密度座位、无免费行李额、中转联程” 模式,降低票价(较全服务航司低 30%-40%),抢占中远程低成本市场空白;

  • 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投入 10 亿元建设 “数字化航空平台”,通过 AI 优化航班调度(减少延误率)、大数据精准营销(提升增值服务付费率)、区块链技术优化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推出 “元宇宙客服”“AR 行李导航” 等数字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目标 2026 年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约超 5 亿元。

四、行业启示与课程引导:战略定力与落地能力的重要性

春秋航空的盈利案例,为航空业乃至服务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竞争激烈、成本高企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具备 “清晰的战略定位” 与 “高效的战略落地能力”—— 坚守核心模式优势(如低成本),同时通过精细化运营、差异化创新,持续优化成本与收益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盈利。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如何制定符合行业趋势与自身资源的战略,如何将战略转化为实际的运营成果,如何在市场变化中动态调整战略,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联合国内顶尖战略管理专家,围绕 “战略制定、执行落地、风险管控” 三大核心模块,通过实战案例教学(如深度解析春秋航空低成本战略的落地路径、全服务航司的转型经验)、小组模拟演练、企业实地参访等形式,帮助管理者掌握战略落地的底层逻辑与实操方法。

通过学习该课程,管理者能够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学会如何在复杂市场环境中找准定位、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成本风险,推动企业从 “规模扩张” 向 “效益提升” 转型,在行业竞争中构建可持续的核心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