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榜的发布,揭示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数据显示,比亚迪以 286 万辆的上半年销量位列全球第四,吉利以 182 万辆排名第七,二者均首次在上半年销量中超越本田(178 万辆,排名第八);而曾长期稳居全球销量前十的日产汽车,上半年销量仅 156 万辆,首次跌出全球前十榜单。这一排名变化并非短期波动,而是全球汽车产业从 “燃油车主导” 向 “新能源转型”、从 “日系品牌强势” 向 “中国品牌崛起” 转型的必然结果。从行业视角来看,此次销量榜重构,既反映出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暴露了传统日系品牌在转型中的滞后性,将对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销量榜格局重构:中国品牌崛起与日系品牌承压的鲜明对比
2025 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榜(Top10)呈现 “中国品牌向上、日系品牌下滑、欧美品牌稳中有进” 的格局,比亚迪、吉利对本田的反超,以及日产的出局,成为本次榜单最核心的变革信号。
(一)中国品牌:新能源为矛,全球市场破局
比亚迪与吉利的销量突破,核心驱动力来自 “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放量” 与 “全球市场的深度渗透”,二者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
比亚迪:新能源全品类领跑,全球市场多点开花
2025 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232 万辆,占其总销量的 81%,其中纯电动车型(如海豹 07、汉 EV)销量 135 万辆,插电混动车型(如宋 PLUS DM-i、秦 PLUS DM-i)销量 97 万辆,均保持同比 30% 以上的增速。在全球市场,比亚迪加速布局:中国本土市场销量 198 万辆,同比增长 25%;海外市场销量 88 万辆,同比增长 65%,其中欧洲市场(销量 18 万辆)、东南亚市场(销量 22 万辆)、拉美市场(销量 15 万辆)成为核心增长极。尤其在欧洲,比亚迪凭借 “高续航 + 低价格” 优势,纯电动车型在 15-30 万欧元价格带的市场份额从 2024 年的 5% 提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12%,直接冲击大众、宝马等欧洲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
吉利:新能源与燃油车协同,高端化与全球化并行
吉利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75 万辆,占总销量的 41%,其中极氪品牌(高端纯电)销量 18 万辆,几何品牌(大众化纯电)销量 32 万辆,银河品牌(插电混动)销量 25 万辆,新能源业务已成为吉利增长的核心引擎。燃油车业务则依托 “星越 L、博越 L” 等主力车型,保持 10% 的同比增长,为新能源业务提供稳定现金流。全球化方面,吉利通过 “极氪欧洲直销中心”“东南亚 CKD 组装工厂” 等布局,海外销量达 45 万辆,同比增长 48%,其中在中东欧市场,吉利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型合计市场份额突破 8%,成为当地增长最快的外资品牌。
(二)日系品牌:转型滞后拖累销量,本田承压、日产出局
本田与日产的销量下滑,本质是 “新能源转型缓慢” 与 “产品竞争力不足” 的双重结果,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下,传统燃油车优势逐步丧失,成为销量下滑的核心原因。
本田:新能源布局分散,市场响应滞后
2025 上半年,本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仅 38 万辆,占总销量的 21%,远低于比亚迪(81%)、吉利(41%)的水平。其纯电动车型(如 e:NS1、e:NP1)因 “续航短(CLTC 工况续航不足 500km)、智能化配置低(缺乏高阶自动驾驶辅助)”,在与中国品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插电混动车型布局则集中在日本本土市场,海外市场渗透率不足 5%。同时,本田燃油车业务受新能源车型冲击,销量同比下滑 12%,其中在欧洲市场,燃油车销量同比下滑 25%,直接导致其全球总销量被比亚迪、吉利反超。
日产:新能源技术迭代慢,核心市场失守
日产上半年销量下滑的核心问题在于 “新能源技术停滞” 与 “区域市场收缩”。其主力纯电动车型 Leaf(聆风)因技术迭代缓慢(续航仍停留在 400km 级别),2025 上半年全球销量仅 8 万辆,同比下滑 30%;而新推出的纯电动车型 Ariya,因定价过高(欧洲市场起售价超 45 万欧元),销量未达预期。在核心市场,日产在日本本土销量同比下滑 15%,在中国市场(销量 42 万辆)同比下滑 20%,在北美市场因 “皮卡车型竞争力不足”,销量同比下滑 18%,多区域市场的同步下滑,最终导致其首次跌出全球销量前十。
(三)其他品牌:欧美品牌稳中有进,新能源转型分化
全球销量前十中的欧美品牌(如丰田、大众、特斯拉、通用、福特、 Stellantis)呈现 “稳中有进” 的态势,但新能源转型进度分化:
丰田:燃油车基本盘稳固,新能源逐步提速
丰田上半年以 485 万辆销量蝉联全球第一,燃油车仍贡献 75% 的销量,但新能源车型(纯电 + 插混)销量达 121 万辆,同比增长 55%,其中插混车型在东南亚、拉美市场表现突出,成为新能源业务的主要增长点。
特斯拉:纯电龙头地位稳固,产能扩张支撑增长
特斯拉上半年销量达 258 万辆,同比增长 40%,依托上海、德州、柏林超级工厂的产能释放,Model 3/Y 车型在全球纯电市场的份额保持 28%,但受比亚迪、大众等品牌的冲击,增速较 2024 年有所放缓。
大众:新能源本土化发力,中国市场回暖
大众上半年新能源销量达 95 万辆,同比增长 35%,其中在中国市场通过 “ID. 系列本土化改造”(如加长轴距、优化智能座舱),销量达 42 万辆,同比增长 50%,带动其全球新能源业务增长。
二、销量变革背后的核心逻辑:新能源转型、区域市场策略与产品竞争力
比亚迪、吉利反超本田,日产跌出前十,并非偶然,而是 “新能源转型速度”“区域市场适配能力”“产品竞争力迭代” 三大核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大因素也成为当前全球汽车品牌竞争的关键胜负手。
(一)新能源转型速度:决定品牌增长天花板
全球汽车产业已进入 “新能源主导增长” 的阶段,2025 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850 万辆,同比增长 45%,占全球新车总销量的 32%,而传统燃油车销量同比下滑 8%,新能源转型速度直接决定品牌的增长潜力。
中国品牌:“全产业链自研 + 规模化量产” 构建优势
比亚迪掌握 “电池(刀片电池)、电机、电控、IGBT 芯片” 等新能源核心技术,全产业链自研使产品成本较行业平均低 15%-20%,例如海豹 07 车型的电池成本较同级别本田 e:NS1 低 25%,价格优势显著;同时,比亚迪全球产能超 500 万辆,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摊薄成本,支撑其在全球市场的低价策略。吉利则通过 “收购沃尔沃技术 + 自主研发”,在新能源三电系统、智能座舱领域形成竞争力,极氪 001 车型凭借 “猎装造型 + 800V 高压平台”,在欧洲高端纯电市场销量突破 5 万辆,成为中国品牌高端化的标杆。
日系品牌:“技术路线保守 + 转型分散” 错失机遇
本田、日产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长期保守,早期过度依赖 “油电混动(HEV)”,对纯电、插混路线布局滞后;直至 2023 年后才加速新能源转型,但技术积累不足,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例如,本田纯电车型的电池依赖外部采购(如宁德时代、松下),成本控制能力弱于比亚迪;日产则因 “固态电池研发进度滞后”,无法快速推出高续航车型,在与中国品牌的竞争中逐渐掉队。
(二)区域市场策略:适配本地化需求才能抢占份额
全球不同区域市场的消费需求、政策环境差异显著,品牌的 “本地化策略” 直接影响销量表现,比亚迪、吉利的崛起与日产的下滑,均与区域市场策略的适配性密切相关。
中国品牌:“因地制宜” 的产品与渠道策略
在欧洲市场,比亚迪、吉利针对当地消费者对 “续航、安全、智能” 的需求,推出高续航车型(如比亚迪汉 EV 欧洲版续航超 600km),并标配 L2 + 级自动驾驶辅助;同时,通过 “线下体验店 + 线上直销” 模式,快速建立品牌认知,2025 上半年比亚迪在欧洲的线下门店超 200 家,较 2024 年增长 100%。在东南亚市场,针对当地路况与消费能力,推出 “经济型纯电 SUV(如吉利几何 E 东南亚版,起售价约 1.5 万美元)”,并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建立组装工厂,降低关税成本,实现本地化交付。
日产:“全球统一产品 + 渠道老化” 丧失市场
日产长期采用 “全球统一产品” 策略,未充分适配区域市场需求:在中国市场,其主力车型轩逸、奇骏仍以燃油车为主,新能源车型少且竞争力不足,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的需求;在北美市场,其皮卡车型泰坦(Titan)因 “动力弱、配置低”,销量被福特 F-150、雪佛兰索罗德远超;在欧洲市场,因新能源车型布局滞后,销量同比下滑 35%,多区域市场的策略失误,最终导致全球销量下滑。
(三)产品竞争力:智能化与性价比成关键差异化要素
当前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已从 “传统机械性能” 转向 “智能化 + 性价比”,比亚迪、吉利通过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领域的优势,结合高性价比策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而本田、日产在这两方面均存在明显短板。
智能化:中国品牌领先,日系品牌滞后
比亚迪、吉利的主力车型普遍标配 “12.8 英寸以上中控屏、高通 8155 芯片、L2 + 级自动驾驶辅助”,部分高端车型(如比亚迪仰望、吉利极氪 001 FR)支持城市 NOA 功能,智能化配置远超同级别日系车型。例如,比亚迪汉 EV 的智能座舱响应速度、语音交互准确率均优于本田 e:NS1;吉利极氪 001 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在高速场景的接管率低于 0.1 次 / 千公里,而日产 Ariya 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仅支持高速巡航,缺乏车道居中、自动变道等功能。
性价比:中国品牌成本优势显著,日系品牌溢价下滑
依托全产业链优势,中国品牌在 “同等配置下价格更低、同等价格下配置更高”:比亚迪海豹 07 在欧洲市场的起售价约 3.2 万欧元,较同级别本田 e:NS2 低 1.5 万欧元;吉利几何 C 在东南亚市场的起售价约 1.6 万美元,较日产 Leaf 低 0.8 万美元。而本田、日产因新能源技术依赖外部采购,成本控制能力弱,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性价比优势逐步丧失,导致在全球主流价格带(15-30 万元)的市场份额被中国品牌挤压。
三、全球汽车产业趋势:新能源主导、中国品牌崛起与日系品牌转型压力
2025 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榜的变革,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三大核心趋势,这些趋势将在未来 3-5 年持续影响行业格局。
(一)新能源成为绝对增长引擎,纯电与插混双线并行
2025 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已达 32%,预计 2025 全年占比将突破 35%,2030 年有望超 60%,新能源已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绝对增长引擎。从技术路线来看,纯电与插混将 “双线并行”:纯电车型在欧洲、中国等政策支持力度大、充电基础设施完善的市场快速渗透;插混车型则在充电设施薄弱的东南亚、拉美、中东市场成为过渡阶段的主流选择,比亚迪、吉利等中国品牌凭借 “纯电 + 插混” 双路线布局,将在全球市场获得更多份额。
(二)中国品牌加速全球化,从 “产品出口” 向 “本土化运营” 转型
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化已从早期的 “产品出口” 进入 “本土化研发、本土化生产、本土化营销” 的新阶段。比亚迪已在泰国、匈牙利、巴西建立新能源汽车工厂,2025 年海外产能将超 100 万辆;吉利通过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英国路特斯品牌,快速获取本地渠道与技术资源;长城、上汽等品牌也在欧洲、东南亚加速布局。预计 2025 年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市场份额将突破 20%,2030 年有望超 30%,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力量。
(三)日系品牌面临转型压力,需加速技术迭代与策略调整
本田、日产、三菱等日系品牌若无法快速扭转新能源转型滞后的局面,全球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下滑。未来,日系品牌需在三方面调整策略:一是明确新能源技术路线,加大纯电、插混车型研发投入,尤其是在电池技术、智能化领域的自主研发;二是优化区域市场策略,针对中国、欧洲等新能源高渗透市场推出适配产品;三是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例如通过技术授权、联合研发等方式快速补齐短板,否则可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进一步边缘化。
四、产业机遇与资本布局:新能源与低碳转型下的投资逻辑
全球汽车产业的新能源转型,不仅带来销量格局的变革,更催生了 “新能源汽车制造、电池产业链、智能驾驶、低碳出行” 等领域的投资机遇。对企业而言,把握新能源与低碳转型趋势,通过资本运作整合技术、产能、渠道资源,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对于希望在新能源汽车、低碳绿色产业领域实现资本布局与产业升级的企业而言,系统的资本运作与投资并购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深入了解新能源产业趋势、低碳技术应用、资本运作策略,可关注新能源与低碳绿色产业资本运作与投资并购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www.bjs.org.cn/c/16516.html )。该课程由新能源领域专家、低碳技术顾问、资本运作专家联合授课,涵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解读、电池产业链投资逻辑、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低碳出行生态构建等核心内容,结合比亚迪、吉利等中国品牌的全球化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行业机遇,制定科学的资本战略与产业布局,在新能源与低碳转型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