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榜:比亚迪吉利超本田,日产首跌前十

2025 年上半年全球汽车市场格局迎来显著重构,据全球汽车产业分析机构 MarkLines 发布的最新数据,比亚迪以 228.6 万辆的全球销量位居第四,吉利以 145.3 万辆位列第七,两家中国车企均超越本田(142.8 万辆,第八位),而日产汽车则以 128.5 万辆的销量首次跌出全球前十,降至第十一位。这一榜单变动不仅是单个企业销量的此消彼长,更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 “新能源转型加速、区域市场分化、传统巨头承压” 的深层趋势,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正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与技术双突破”。

从整体市场来看,2025 年上半年全球新车累计销量达 4682.7 万辆,同比增长 3.2%,增速较 2024 年同期放缓 1.5 个百分点,主要受欧洲经济复苏乏力、东南亚市场需求波动影响。分动力类型看,新能源汽车(含纯电、混动)上半年全球销量达 1523.4 万辆,同比增长 28.7%,渗透率提升至 32.5%,较 2024 年同期提升 5.8 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球汽车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而传统燃油车销量同比下降 5.1%,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挤压,这一趋势直接影响了以燃油车为核心业务的传统车企排名。

一、榜单解析:中国车企崛起与日系车企分化的核心逻辑

2025 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榜前十依次为:丰田(412.5 万辆)、大众(328.7 万辆)、特斯拉(256.3 万辆)、比亚迪(228.6 万辆)、通用(198.5 万辆)、现代 - 起亚(185.2 万辆)、吉利(145.3 万辆)、本田(142.8 万辆)、福特(135.6 万辆)、 Stellantis(130.2 万辆)。对比 2024 年同期,比亚迪排名上升 1 位,吉利上升 2 位,本田下降 2 位,日产则从第十位跌出前十,这种变动背后是不同车企在 “新能源转型、区域市场布局、产品策略” 上的差异化表现。

(一)比亚迪:新能源全产业链优势支撑全球扩张

比亚迪能超越本田并稳居全球第四,核心在于 “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 + 全球化市场渗透” 的双重优势。2025 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201.3 万辆,占其全球总销量的 87.6%,同比增长 35.2%,其中纯电车型(115.8 万辆)与混动车型(85.5 万辆)均衡发展,覆盖从 10 万元到 30 万元的主流价格区间。

从区域市场来看,比亚迪在国内市场保持领先的同时,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

  • 国内市场:上半年销量达 158.2 万辆,其中王朝系列(汉、唐)与海洋系列(海豹、海豚)合计贡献 120 万辆,占国内销量的 75.8%;高端品牌仰望上半年销量突破 5 万辆,均价超 50 万元,成功切入高端市场,填补了中国车企在高端新能源领域的空白;

  • 海外市场:上半年销量达 70.4 万辆,同比增长 68.3%,其中欧洲市场销量 18.5 万辆(同比 + 82%),东南亚市场 15.2 万辆(同比 + 75%),拉美市场 12.8 万辆(同比 + 62%)。在欧洲,比亚迪通过在德国、法国建立 KD 工厂(全散件组装),降低关税成本,其纯电车型 ATTO 3 在欧洲紧凑型 SUV 市场的市占率提升至 8.2%;在东南亚,比亚迪针对当地路况与消费需求,推出适配右舵的元 PLUS 车型,2025 上半年在泰国、印尼的销量均突破 5 万辆,成为当地最畅销的中国新能源车型。

此外,比亚迪的 “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能力为其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提供支撑。其自研的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系统、e 平台 3.0 等核心技术,不仅确保了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还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2025 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毛利率达 22.5%,较行业平均水平高 4.8 个百分点,这一优势使其在价格竞争中具备更大弹性,例如在欧洲市场,比亚迪 ATTO 3 的售价较同级别特斯拉 Model Y 低 15%-20%,性价比优势显著。

(二)吉利:多品牌矩阵与技术输出双轮驱动

吉利能超越本田并跻身全球第七,关键在于 “多品牌协同 + 技术输出 + 海外并购整合” 的战略落地。2025 上半年,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89.6 万辆,占总销量的 61.7%,同比增长 42.3%,其中极氪(高端纯电)、几何(主流纯电)、银河(混动)三大新能源品牌形成互补,覆盖不同细分市场。

吉利的增长亮点集中在 “技术输出” 与 “海外市场深耕”:

  • 技术输出与合作:吉利与沃尔沃联合研发的 SEA 浩瀚纯电平台,不仅支撑极氪品牌发展,还对外输出至 smart(吉利与奔驰合资品牌)、Polestar(极星)等品牌,2025 上半年基于 SEA 平台的车型合计销量达 45.2 万辆,平台规模化效应显著;同时,吉利的混动技术(雷神 8848)向雷诺、日产等车企授权,2025 上半年技术授权收入达 12.5 亿元,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 海外市场布局:吉利通过 “本土生产 + 品牌并购” 拓展海外市场,2025 上半年海外销量达 48.3 万辆,同比增长 55.6%。在欧洲,通过收购的莲花汽车推出纯电车型 Emira EV,上半年销量突破 3 万辆;在东南亚,吉利与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合作建设的工厂投产,推出右舵版银河 L7 混动车型,上半年在马来西亚销量达 8.5 万辆,市占率提升至 12.3%;在拉美,吉利收购的巴西沃尔沃工厂投产,上半年销量达 6.2 万辆,同比增长 78%。

(三)本田:新能源转型滞后与区域市场失守

本田从 2024 年同期的第六位降至第八位,销量被吉利超越,核心问题在于 “新能源转型节奏缓慢 + 中国市场份额下滑”。2025 上半年,本田新能源汽车销量仅 38.5 万辆,占其全球总销量的 26.9%,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2.5%),且主要依赖混动车型(28.2 万辆),纯电车型销量仅 10.3 万辆,同比增长 25.8%,增速低于比亚迪、吉利等中国车企。

从区域市场来看,本田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直接拖累全球排名:

  • 中国市场:作为本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25 上半年销量仅 58.3 万辆,同比下降 12.5%,其中燃油车销量下降 20.3%,新能源车型因 “产品竞争力不足” 增长乏力 —— 其纯电车型 e:NS1、e:NP1 上半年合计销量仅 3.2 万辆,较比亚迪同级别车型(元 PLUS,上半年销量 18.5 万辆)差距显著;混动车型 CR-V 锐・混动销量 12.5 万辆,同比增长 8.2%,但增速低于吉利银河 L7(15.8 万辆,同比 + 65%)、比亚迪宋 PLUS DM-i(28.3 万辆,同比 + 32%);

  • 海外市场:美国市场是本田的第二大市场,上半年销量 42.5 万辆,同比增长 3.2%,主要依赖燃油车型(如 CR-V、思域),新能源车型销量仅 5.8 万辆,占比 13.6%;东南亚市场销量 25.8 万辆,同比下降 8.3%,被比亚迪、吉利等中国车企挤压市场份额。

(四)日产:燃油车依赖与新能源布局失误致跌出前十

日产首次跌出全球前十,是 “长期依赖燃油车 + 新能源布局失误” 的必然结果。2025 上半年,日产全球销量 128.5 万辆,同比下降 7.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仅 22.3 万辆,占比 17.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纯电车型仅 8.5 万辆,同比增长 18.2%,增速在主流车企中排名垫底。

日产的核心问题集中在 “产品策略保守” 与 “技术迭代缓慢”:

  • 产品结构失衡:日产全球销量中,燃油车占比仍达 82.7%,且主要依赖轩逸、奇骏等老旧燃油车型,这些车型在新能源车型的冲击下,销量持续下滑 ——2025 上半年轩逸全球销量 28.5 万辆,同比下降 15.2%,奇骏销量 18.2 万辆,同比下降 12.8%;

  • 新能源技术滞后:日产纯电车型 Leaf(聆风)自 2010 年推出后,技术迭代缓慢,2025 款车型在续航(400 公里)、智能配置(缺乏高阶辅助驾驶)上落后于中国车企同级别车型(如比亚迪元 PLUS 续航 510 公里,配备 L2 + 级辅助驾驶),上半年 Leaf 全球销量仅 5.2 万辆,同比下降 8.3%;

  • 区域市场失守:中国市场作为日产重要市场,上半年销量仅 38.5 万辆,同比下降 18.5%,新能源车型销量仅 3.2 万辆,占比 8.3%,远低于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38.5%);东南亚市场销量 22.8 万辆,同比下降 10.2%,被比亚迪、吉利等中国车企通过高性价比新能源车型抢占市场份额。

二、全球汽车产业趋势:新能源主导、区域分化与竞争重构

2025 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榜的变动,并非短期偶然,而是全球汽车产业长期趋势的集中体现,这些趋势将进一步重塑未来 3-5 年的全球汽车竞争格局。

(一)新能源转型成车企排名 “分水岭”

从榜单前十车企的新能源表现来看,新能源转型的速度与质量直接决定了排名走势:

  • 转型领先者:特斯拉(新能源销量占比 100%)、比亚迪(87.6%)、吉利(61.7%)排名均实现上升,其中特斯拉凭借 Model 3/Y 的持续热销,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 32.5%,稳居全球第三;

  • 转型追随者:丰田(新能源销量占比 28.5%)、大众(35.2%)、通用(25.8%)排名相对稳定,但新能源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丰田上半年新能源销量 117.6 万辆,同比增长 22.5%,低于全球新能源平均增速(28.7%),若不加快转型,未来排名面临被比亚迪进一步拉开差距的风险;

  • 转型滞后者:本田(26.9%)、日产(17.3%)排名下滑,尤其是日产,因新能源转型严重滞后,成为前十中唯一销量同比下降的车企,最终跌出前十。

这一趋势表明,全球汽车市场已进入 “新能源主导” 的新阶段,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将持续萎缩,传统车企若不能加快新能源产品布局与技术迭代,将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

(二)区域市场分化加剧,新兴市场成增长关键

全球汽车市场的区域分化日益显著,中国、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增长引擎,而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增长乏力,这种分化直接影响车企的全球销量表现:

  • 新兴市场高增长:2025 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685.3 万辆,同比增长 30.2%,市场渗透率 42.5%;东南亚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85.2 万辆,同比增长 65.8%,渗透率 18.5%;拉美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62.5 万辆,同比增长 72.3%,渗透率 12.8%。比亚迪、吉利等中国车企凭借对新兴市场的深耕,实现销量快速增长;

  • 成熟市场低增长:欧洲上半年汽车销量达 825.6 万辆,同比增长 1.2%,其中新能源销量 325.8 万辆,同比增长 20.5%,但受能源价格上涨、经济复苏缓慢影响,整体市场增长乏力;日本上半年汽车销量 235.8 万辆,同比下降 3.2%,新能源渗透率仅 15.2%,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拖累本田、日产销量的重要因素。

对于车企而言,能否在新兴市场占据优势,将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关键。中国车企凭借 “高性价比 + 本地化生产”,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市占率持续提升,而日系车企因 “燃油车依赖 + 新能源产品竞争力不足”,在新兴市场的份额正被中国车企挤压。

(三)竞争焦点从 “规模” 转向 “技术与生态”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全球汽车竞争的焦点已从 “规模扩张” 转向 “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

  • 核心技术竞争:电池技术(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电驱系统(效率、功率)、智能驾驶(辅助驾驶级别、场景覆盖)成为竞争核心。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能量密度 300Wh/kg)、特斯拉的 4680 电池(充电 15 分钟续航 250 公里)、吉利的 SEA 浩瀚平台(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均成为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 生态构建竞争:车企开始从 “卖产品” 转向 “卖生态”,构建 “车 - 能 - 路 - 云” 一体化生态。比亚迪推出 “刀片电池储能电站 + 充电网络”,截至 2025 上半年,全球建成超 20 万个充电终端;特斯拉的 Supercharger 充电网络覆盖全球超 5 万个站点,同时通过 FSD(全自动驾驶)软件服务,提升用户粘性,2025 上半年 FSD 订阅用户突破 200 万,软件收入达 35.2 亿美元;

  • 供应链竞争: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竞争更趋激烈,尤其是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比亚迪通过自建电池工厂(全球产能超 1.2TWh),确保电池供应稳定;特斯拉与宁德时代、松下合作建设电池工厂,保障电池产能;而传统车企如日产,因缺乏稳定的电池供应链,新能源车型产能受限,进一步影响销量。

三、中国车企的机遇与挑战: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

比亚迪、吉利等中国车企在全球销量榜的崛起,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已从 “规模跟跑” 进入 “技术与质量并跑” 的新阶段,但要实现从 “并跑” 到 “领跑” 的跨越,仍需应对 “高端品牌建设、全球化运营、供应链安全” 三大挑战。

(一)机遇:新能源技术领先与新兴市场红利

中国车企的核心机遇在于 “新能源技术积累” 与 “新兴市场增长红利”:

  • 技术领先优势: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驱、智能驾驶等领域已形成全球领先优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 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 45.2%,其中电池专利占比达 58.3%,智能驾驶专利占比达 42.8%;

  • 新兴市场红利: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仍较低(不足 20%),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中国车企凭借 “本地化生产 + 高性价比产品”,已在这些市场建立先发优势,例如比亚迪在泰国、印尼的工厂投产,吉利在马来西亚、巴西的工厂运营,均为后续增长奠定基础;

  • 政策支持:中国 “双碳” 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虽已退出,但地方政府通过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 等政策,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同时,中国车企出海获得 “一带一路” 政策支持,在海外市场的投资、建厂、物流等方面获得便利。

(二)挑战:高端品牌认知与全球化运营能力

尽管中国车企取得进步,但在 “高端品牌建设” 与 “全球化运营” 上仍存在短板:

  • 高端品牌认知不足:中国车企在高端市场(均价超 30 万元)的份额仍较低,比亚迪仰望、吉利极氪虽取得突破,但全球知名度远低于特斯拉、宝马、奔驰等传统高端品牌。2025 上半年,全球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均价超 30 万元)销量达 285.6 万辆,特斯拉占比 45.2%,宝马、奔驰合计占比 25.8%,而比亚迪仰望、吉利极氪合计占比仅 8.5%;

  • 全球化运营能力待提升: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面临 “文化差异、法规壁垒、本地化人才短缺” 等问题。例如,在欧洲市场,中国车企需应对严格的环保法规(如欧盟碳关税)与劳工法规;在东南亚市场,需适应当地的消费习惯(如偏好右舵车型、小型车)与供应链体系;

  • 供应链安全风险: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在芯片、高端材料等领域仍存在 “卡脖子” 风险,例如车规级 MCU 芯片(微控制单元)的国产化率不足 30%,高端正极材料(如高镍三元材料)的海外依赖度仍达 40%,若遭遇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

对于希望在新能源汽车、低碳绿色产业领域实现资本布局与产业升级的企业而言,系统的资本运作与投资并购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深入了解新能源产业趋势、低碳技术应用、资本运作策略,可关注新能源与低碳绿色产业资本运作与投资并购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www.bjs.org.cn/c/16516.html )。该课程由新能源领域专家、低碳技术顾问、资本运作专家联合授课,涵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解读、电池产业链投资逻辑、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低碳出行生态构建等核心内容,结合比亚迪、吉利等中国品牌的全球化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行业机遇,制定科学的资本战略与产业布局,在新能源与低碳转型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