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海归女博士李雪:拿下国内侵入式脑机最大笔融资,开启神经科技产业化新篇

在全球脑机接口技术从 “实验室走向临床” 的关键节点,一则来自中国的融资消息引发行业震动 ——90 后海归女博士李雪创办的脑机接口企业 “脑陆科技”,于 2025 年 8 月完成 15 亿元 B 轮融资,这是目前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规模最大的单笔融资。本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高瓴创投、IDG 资本跟投,资金将主要用于侵入式脑机接口核心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推进与产业化落地。

这一融资事件不仅打破了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的融资纪录,更标志着中国在这一 “下一代人机交互核心技术” 领域,已涌现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本土团队。李雪及其团队的崛起,背后是中国脑机接口行业 “政策支持、技术突破、资本涌入” 的三重驱动,也折射出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 “从技术到产业” 的落地路径,为神经科技领域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样本。

一、行业背景:侵入式脑机接口成 “全球技术必争之地”

脑机接口(BCI)是指通过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通信通道,实现 “大脑信号读取与指令输出” 的技术,按侵入程度可分为非侵入式(如头戴式 EEG 设备)、半侵入式(如耳道内电极)与侵入式(如植入大脑皮层的微电极阵列)。其中,侵入式脑机接口因 “信号精度高、控制维度多” 的优势,被视为治疗重症瘫痪、渐冻症、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 “终极解决方案”,也是全球科技巨头与资本争夺的核心赛道。

从全球格局来看,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已进入 “技术加速迭代、资本密集涌入” 的阶段:

  • 国际层面:埃隆・马斯克旗下 Neuralink 是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标杆企业,2024 年完成首例人类临床试验(为渐冻症患者植入 “Link V2” 设备,实现 “意念控制电子设备”),2025 年宣布完成 50 亿美元 C 轮融资,估值突破 300 亿美元;美国另一家企业 Kernel 则聚焦 “神经疾病治疗”,其侵入式脑机设备已进入 Ⅱ 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2025 年融资规模达 20 亿美元。

  • 国内层面: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数据,2024 年国内脑机接口市场规模达 87 亿元,其中侵入式占比约 15%(13 亿元),预计 2027 年侵入式市场规模将突破 5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60%。政策层面,《“十四五” 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将 “脑机接口设备” 列为 “重点发展的高端医疗装备”,2025 年国家卫健委出台《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为技术临床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然而,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长期面临 “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融资规模小” 的问题。此前国内该领域最大单笔融资为 2024 年某企业的 8 亿元 A 轮融资,且多集中于 “实验室技术验证” 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临床试验。李雪团队 15 亿元 B 轮融资的落地,不仅填补了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 “大额产业化融资” 的空白,更标志着国内企业已具备 “从技术研发向临床落地” 的跨越能力。

二、李雪团队:从 “海外科研” 到 “本土产业化” 的创业路径

李雪的创业历程,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投身 “硬科技” 产业化的典型缩影。其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全球顶尖技术积累 + 本土化临床落地能力”,通过 “产学研医协同” 模式,快速突破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核心技术壁垒。

(一)学术背景:深耕侵入式脑机接口核心技术

李雪作为典型的 “90 后海归精英”,拥有深厚的神经科学与工程学交叉背景:

  • 教育经历: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神经科学专业,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师从全球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权威专家克里希纳・谢诺伊(Krishna Shenoy)教授。谢诺伊团队是全球首个实现 “猴子通过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进食” 的研究团队,为 Neuralink 的技术提供了重要学术基础;

  • 科研成果:博士期间,李雪主导 “柔性微电极阵列” 研发,突破传统硅基电极 “硬度高、生物相容性差” 的缺陷,研发出厚度仅 10 微米的 “石墨烯 - 聚酰亚胺柔性电极”,信号采集精度较传统电极提升 3 倍,植入大脑后生物排异反应发生率降低 80%。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被业内视为 “侵入式脑机接口电极技术的重要突破”;

  • 产业经验:博士毕业后,李雪曾在 Neuralink 担任高级工程师,参与 “Link V1” 设备的电极阵列优化与生物相容性测试,积累了 “技术研发 - 临床试验 - regulatory(法规)” 全流程经验,这为其归国创业规避 “技术弯路” 与 “法规风险” 奠定基础。

(二)创业定位:聚焦 “重症医疗”,避开 “消费级红海”

2022 年,李雪放弃 Neuralink 的高薪职位,回国创办 “脑陆科技”,其核心定位是 “聚焦侵入式脑机接口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避开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消费级应用(如游戏、冥想)” 的红海竞争,选择 “医疗级刚需场景” 作为突破口。

这一定位的背后,是李雪团队对国内市场需求的精准判断:

  • 需求痛点:中国有超 200 万重症瘫痪患者(如脊髓损伤、渐冻症)、超 5000 万抑郁症患者,传统治疗手段(如药物、康复训练)效果有限,侵入式脑机接口可通过 “读取运动皮层信号控制外部设备”“调节神经环路治疗精神疾病”,具备巨大的临床需求;

  • 政策红利:医疗级脑机接口设备可纳入 “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临床试验周期可缩短 30%-50%,且未来有望进入医保目录,具备商业化可持续性;

  • 竞争壁垒:医疗级侵入式脑机接口涉及 “神经科学、材料工程、临床医学” 多学科交叉,技术壁垒远高于消费级产品,先发企业可通过 “专利布局 + 临床数据” 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目前,脑陆科技已形成 “三大核心技术管线”:

  1. 运动功能重建管线:针对重症瘫痪患者,开发 “植入式运动皮层脑机接口系统”,通过植入柔性微电极阵列读取大脑运动意图,控制机械臂、外骨骼机器人或计算机,目前已完成动物实验(猴子通过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完成 “抓握 - 放置” 动作),计划 2026 年启动 Ⅰ 期临床试验;

  1. 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管线:针对抑郁症、帕金森病,开发 “闭环神经调控脑机接口系统”,通过电极阵列实时监测大脑异常神经信号,并反馈调节(如深部脑刺激),目前已与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合作,开展 “抑郁症治疗” 的预临床研究;

  1. 感官功能修复管线:针对失明、失聪患者,开发 “视觉 / 听觉皮层植入设备”,通过电极阵列刺激相关脑区,重建感官功能,目前处于 “核心技术研发” 阶段,已申请 12 项发明专利。

(三)团队配置:“产学研医” 协同的豪华阵容

李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 “产学研医” 协同的团队配置,为技术临床转化提供保障:

  • 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多来自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北京大学等顶尖院校,涵盖神经科学、材料工程、电子工程等领域,其中博士学历占比达 40%,拥有平均 8 年以上的脑机接口研发经验;

  • 临床合作:与国内 10 家顶级三甲医院建立 “临床研究合作基地”,包括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全国第一)、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全国第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由院士级专家牵头临床试验设计,确保技术符合临床需求;

  • 产业顾问:聘请斯坦福大学谢诺伊教授、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担任首席科学顾问,为技术研发与临床落地提供指导;同时引入前 Neuralink regulatory 负责人、前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审评专家,确保产品符合国内外法规要求。

三、融资解析:15 亿元 B 轮背后的 “资本逻辑” 与 “产业化规划”

脑陆科技 15 亿元 B 轮融资的落地,并非偶然,而是 “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资本偏好” 三者共振的结果。从融资细节与资金用途来看,本轮融资将推动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从 “技术验证” 迈向 “临床产业化” 新阶段。

(一)资本逻辑:为何选择押注李雪团队?

红杉资本、高瓴创投等头部机构之所以斥巨资押注李雪团队,核心基于三大判断:

  1. 技术领先性:团队核心技术 “柔性微电极阵列” 具备 “全球竞争力”。据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该电极的信号采集精度(信噪比≥40dB)与 Neuralink 的 Link V2 相当,而生物相容性(植入 6 个月后组织炎症反应面积≤0.1mm²)优于 Link V2(0.3mm²),且成本仅为其 1/3,具备 “技术对标国际、成本本土化” 的优势;

  1. 临床落地进度:团队是国内首个进入 “预临床研究收尾阶段” 的侵入式脑机企业。目前其运动功能重建管线已完成恒河猴实验,实现 “95% 的动作指令识别准确率”,计划 2026 年提交 Ⅰ 期临床试验申请,较国内同行快 1-2 年;

  1. 商业化潜力:医疗级侵入式脑机接口具备 “高单价、高粘性” 的商业化特性。参考 Neuralink Link V2 的定价(约 10 万美元 / 套),国内产品预计定价约 50 万元 / 套(含植入手术与术后维护),若 2030 年实现年销量 1 万台,可实现营收 50 亿元,净利润率预计达 30%(高于传统医疗器械的 20%),具备良好的投资回报前景。

此外,李雪团队的 “海外经历 + 本土资源” 整合能力,也是资本看重的重要因素。团队既熟悉国际顶尖技术路线,可避免 “重复研发”,又能快速对接国内顶级医院与政策资源,加速临床落地,这种 “全球化视野 + 本土化执行” 的能力,在国内硬科技创业团队中较为稀缺。

(二)资金用途:聚焦 “技术迭代、临床推进、产能建设”

根据脑陆科技披露的信息,15 亿元 B 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三大方向,构建 “研发 - 临床 - 生产” 的产业化闭环:

  1. 核心技术迭代(5 亿元)

  • 升级柔性微电极阵列,将厚度从 10 微米降至 5 微米,进一步提升生物相容性与信号采集密度(从 1024 通道增至 4096 通道);

  • 研发 “无线供电与信号传输模块”,解决现有侵入式设备 “需植入导线供电” 的缺陷,实现 “全植入式” 设计,降低感染风险;

  • 开发 “AI 信号解码算法”,提升大脑信号的实时识别准确率(目标从 95% 提升至 99%),缩短 “意念 - 设备响应” 延迟(从 100 毫秒降至 50 毫秒)。

  1. 临床试验推进(6 亿元)

  • 启动运动功能重建管线的 Ⅰ 期临床试验(计划纳入 20 例脊髓损伤患者),与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合作,开展 “安全性与有效性” 验证,预计 2027 年完成 Ⅰ 期,2028 年启动 Ⅱ 期;

  • 推进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管线的预临床研究,针对抑郁症患者开展 “小样本探索性研究”(10 例),验证 “闭环神经调控” 的治疗效果;

  • 建设 “临床研究数据平台”,整合患者的神经信号数据、临床疗效数据,为后续产品迭代与医保谈判提供数据支撑。

  1. 产业化能力建设(4 亿元)

  • 建设 “GMP 级柔性电极生产线”,年产能达 1000 套,满足临床试验与初期商业化需求,生产线采用 “自动化组装 + 无菌生产” 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一致性;

  • 组建 “临床服务团队”,包括神经外科医生、康复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为医院提供 “植入手术培训 + 术后维护” 服务,解决 “医疗设备落地最后一公里” 问题;

  • 布局 “专利与知识产权”,计划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 50 项,构建 “电极材料 - 设备系统 - 算法软件” 的全链条专利壁垒,避免技术侵权风险。

四、行业挑战:侵入式脑机接口的 “产业化拦路虎”

尽管李雪团队取得阶段性突破,但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仍需跨越 “技术、临床、商业化、伦理” 四大核心挑战,这些挑战也是所有入局者必须面对的 “拦路虎”。

(一)技术挑战:长期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待验证

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核心技术痛点在于 “长期稳定性”—— 电极植入大脑后,会引发 “生物排异反应”(如大脑组织包裹电极、炎症反应),导致信号采集精度随时间下降。目前全球最先进的 Neuralink Link V2,其电极信号稳定期约为 2-3 年,而临床需求是 “10 年以上的稳定工作”,李雪团队的柔性电极虽在动物实验中实现 6 个月稳定,但长期稳定性仍需人体临床试验验证。

此外,“信号解码算法” 的泛化能力不足。当前算法多针对 “特定个体、特定动作”(如抓握、点击),难以适应 “不同患者的大脑信号差异” 与 “复杂动作需求”(如书写、行走)。例如,在动物实验中,猴子通过算法控制机械臂完成 “单一动作” 的准确率达 95%,但完成 “多步骤动作”(如拿起杯子 - 倒水 - 放下)的准确率仅为 70%,难以满足临床实际需求。

(二)临床挑战:审批周期长与样本量稀缺

侵入式脑机接口作为 “高风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批流程严格、周期长。根据《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产品需经过 “预临床研究 -Ⅰ 期(安全性)-Ⅱ 期(有效性)-Ⅲ 期(大规模验证)” 四个阶段,整个流程预计需 5-8 年,远长于普通医疗器械(3-5 年)。李雪团队计划 2026 年启动 Ⅰ 期,若中间出现 “安全性问题”(如感染、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试验暂停或终止。

同时,临床试验面临 “患者样本稀缺” 的问题。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需纳入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这类患者多分散在全国少数顶级医院,且需满足 “病情稳定、无其他并发症、自愿参与” 等严格条件。据北京天坛医院统计,2024 年全国符合 “脊髓损伤侵入式脑机临床试验” 条件的患者不足 100 例,难以支撑大规模临床试验需求,可能导致试验周期延长。

(三)商业化挑战:高成本与医保支付难题

侵入式脑机接口的 “高成本” 是商业化的核心障碍。从成本结构来看,单套设备的生产成本约 20 万元(含柔性电极、信号处理器、手术耗材),加上研发摊销、临床费用、销售费用,终端定价需 50 万元以上,远超普通患者的支付能力。参考国外经验,Neuralink 的设备费用需患者自费,且未纳入美国医保,导致其 2024 年全球仅完成 50 例植入手术,商业化进展缓慢。

国内医保支付体系尚未将侵入式脑机接口纳入报销范围。尽管政策鼓励 “创新医疗器械”,但医保目录调整周期长(每 2 年一次),且需考虑 “医保基金承受能力”。2024 年国内医保基金总收入约 3.8 万亿元,若侵入式脑机接口纳入医保,按 50% 报销比例、年销量 1 万台计算,需医保基金支出 25 亿元,占比 0.06%,虽比例不高,但需与其他创新药、器械 “竞争医保额度”,纳入难度较大。

(四)伦理挑战:隐私保护与技术滥用风险

侵入式脑机接口涉及 “大脑信号读取”,存在严重的隐私保护风险。大脑信号包含个人的 “思维、情绪、记忆” 等核心隐私信息,若数据泄露或被滥用,可能导致 “精神控制”“隐私侵犯” 等伦理问题。目前国内尚未出台 “脑机接口数据隐私保护规范”,如何确保 “患者数据仅用于治疗,不被商业利用”,成为行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同时,技术滥用风险不容忽视。侵入式脑机接口若技术成熟,可能被用于 “非医疗领域”(如增强正常人群的记忆力、专注力),引发 “科技伦理争议”。例如,马斯克曾表示 Neuralink 未来可能用于 “人类认知增强”,这一言论引发全球伦理学家的反对,认为可能加剧 “社会不平等”(仅富人能享受技术红利)。国内行业需提前建立 “技术应用伦理准则”,明确 “医疗用途优先,禁止非必要增强用途” 的原则。

对于关注硬科技领域投资、医疗科技企业资本运作与前沿技术产业化的企业家、投资者及行业研究者,可进一步学习 **资本运作与并购企业家高级研修班** 。该课程聚焦硬科技企业的资本运作逻辑、融资策略、并购整合与风险管理,结合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实战案例(如技术型企业的融资路径设计、临床转化阶段的资本对接),深度解析如何通过资本手段推动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帮助学员掌握资本运作的核心方法,为企业在硬科技赛道的发展提供专业指导。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