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90 后海归女博士李雪拿下国内侵入式脑机最大笔融资 —— 技术突破与行业变革信号

在全球脑机接口产业从 “实验室走向临床” 的关键阶段,国内侵入式脑机领域迎来里程碑事件 ——90 后海归女博士李雪及其创办的脑机接口企业,成功斩获国内侵入式脑机领域最大笔融资,融资金额超 15 亿元,由国内头部创投机构红杉资本、高瓴创投联合领投,深创投、IDG 资本等跟投。这一融资事件不仅刷新了国内侵入式脑机领域的融资纪录,更标志着中国在该前沿赛道的技术实力与商业化潜力获得资本高度认可。作为曾师从国际脑机接口领域权威专家、深耕侵入式脑机技术研发超 8 年的核心研究者,李雪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其研发的 “微创植入式脑电信号采集系统” 在临床实验中展现出优异的信号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为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临床转化按下 “加速键”。从行业视角来看,此次融资事件既是个体团队技术实力的证明,更是国内侵入式脑机产业从 “技术追赶” 向 “局部领跑” 转型的缩影,将深刻影响全球脑机接口产业的竞争格局。

一、融资事件背后:技术硬实力与行业需求的双重驱动

李雪团队能拿下国内侵入式脑机最大笔融资,并非偶然,而是其在核心技术突破、临床场景适配、团队背景优势三方面形成的综合竞争力,与当前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 “技术渴求、临床急需” 的需求形成共振的结果。

(一)核心技术突破:破解侵入式脑机的 “稳定性与安全性” 痛点

侵入式脑机接口因需将电极植入大脑皮层,核心痛点集中在 “脑电信号采集稳定性” 与 “生物相容性” 两大领域,李雪团队的技术突破恰好针对性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其研发的 “微创植入式脑电信号采集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 “柔性微电极阵列” 技术,电极厚度仅 20 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 1/3,植入时对大脑组织的损伤面积较传统刚性电极减少 80%,术后炎症反应发生率从传统技术的 35% 降至 5% 以下,显著提升了生物相容性。

在信号采集稳定性方面,该系统通过 “多通道协同降噪算法”,将脑电信号信噪比提升至 45dB,远超行业平均 30dB 的水平,可稳定采集来自大脑运动皮层、语言皮层等关键区域的神经电信号,且信号稳定传输时长突破 18 个月,较国际同类产品(平均 12 个月)提升 50%。在 2024 年开展的临床实验中,该系统成功帮助 3 名重度瘫痪患者通过脑电信号控制外部设备(如轮椅、机械臂),实现自主进食、简单交流等基础生活功能,临床效果得到国内神经外科领域权威专家的认可,这成为资本青睐的核心技术支撑。

(二)行业需求爆发:医疗场景刚需推动商业化加速

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核心价值在于为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与 “残障人士功能重建” 提供全新解决方案,当前国内相关医疗需求正处于爆发前夜,为行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从医疗场景来看,国内因脑卒中、脊髓损伤、渐冻症等导致的重度残障患者超 2000 万人,其中超 300 万人面临 “无法自主行动、无法语言交流” 的困境,传统康复手段效果有限,而侵入式脑机接口为这类患者提供了 “神经功能重建” 的可能。例如,通过植入脑机设备,渐冻症患者可借助脑电信号直接控制计算机、辅助沟通设备,恢复基本交流能力;脊髓损伤患者可通过脑机接口控制外骨骼机器人,实现站立与行走。

同时,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侵入式脑机接口展现出巨大潜力。国内癫痫患者超 900 万人,其中约 30% 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李雪团队正在研发的 “闭环神经调控脑机系统”,可实时监测癫痫发作前的脑电异常信号,并自动释放电刺激抑制癫痫发作,在动物实验中已实现癫痫发作抑制率超 90%,预计 2026 年进入临床实验阶段。这种 “诊断 - 治疗 - 监测” 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有望填补国内神经系统疾病精准治疗的空白,市场规模预计超 500 亿元,巨大的临床需求成为资本加码的重要动因。

(三)团队背景优势:国际化视野与产学研协同能力

李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还体现在 “国际化技术视野” 与 “高效产学研协同” 能力上。作为 90 后海归博士,李雪曾在斯坦福大学脑机接口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参与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脑机接口项目,深度掌握国际前沿的侵入式脑机技术研发路径与临床转化经验。回国后,她联合国内神经外科领域顶尖专家(如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组建核心团队,形成 “技术研发 + 临床落地” 的双轮驱动模式。

团队还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例如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联合研发 “柔性电极制造工艺”,解决了传统电极量产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将单套设备成本从国际同类产品的 50 万美元降至 20 万美元以下;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开发 “脑电信号解码算法”,提升神经信号向运动指令的转化效率,使设备响应速度从 200 毫秒缩短至 100 毫秒,接近健康人的动作反应速度。这种 “国际化技术 + 本土化落地” 的团队优势,大幅降低了技术转化风险,增强了资本对项目的信心。

二、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现状:中国从 “跟跑” 到 “局部领跑” 的转型

李雪团队的融资事件,放在全球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格局中看,折射出中国在该领域已从 “技术跟跑” 进入 “局部领跑” 的关键阶段,与国际巨头(如马斯克的 Neuralink)形成 “差异化竞争” 态势。

(一)全球格局:国际巨头领跑,中国加速追赶

当前全球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呈现 “美国领跑、中国追赶、欧洲跟进” 的格局。以 Neuralink 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凭借先发优势与资本加持,在技术研发与临床推进上处于领先地位 —— 其最新一代脑机设备 “Link V2” 可植入 1024 通道电极,支持无线信号传输,已开展多例人体临床实验,帮助瘫痪患者实现打字、控制电子设备等功能。此外,美国同步科技(Synchron)的 “Stentrode” 设备通过血管介入方式植入电极,避免开颅手术,2024 年获得美国 FDA 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临床转化进度领先。

中国在侵入式脑机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显著加快。除李雪团队外,国内已有多家企业与科研机构布局该领域:北京脑陆科技聚焦 “运动功能重建”,其研发的侵入式脑机设备已进入临床前实验阶段;浙江大学脑机接口团队在 “语言解码” 领域取得突破,通过脑电信号可实现文字输出准确率超 85%。截至 2025 年,国内侵入式脑机相关专利申请量达 1200 余项,较 2020 年增长 300%,其中 “柔性电极”“信号解码算法” 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跻身全球前三,技术追赶速度超出市场预期。

(二)中国优势:临床资源丰富与政策支持加码

中国在侵入式脑机领域的优势,集中体现在 “海量临床样本” 与 “政策强力支持” 两方面。国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群体,仅三甲医院每年收治的脑卒中、脊髓损伤患者超 500 万人次,为脑机接口的临床实验提供了充足的样本资源。李雪团队的临床实验之所以能在 1 年内完成 30 例患者入组,远超国际同类实验 2-3 年的入组周期,正是得益于国内丰富的临床资源。

政策层面,侵入式脑机接口被纳入 “十四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到 2027 年,实现侵入式脑机接口关键技术突破,推动 2-3 款产品进入临床应用” 的目标。同时,国家药监局针对创新医疗器械推出 “优先审批通道”,将侵入式脑机设备纳入 “突破性医疗器械审查范围”,审批周期从传统的 3-5 年缩短至 1-2 年。地方政府也纷纷加码,例如上海将脑机接口纳入 “张江科学城重点扶持产业”,对相关企业给予最高 2 亿元的研发补贴;广东设立 “脑机接口产业基金”,总规模达 50 亿元,为行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差异化竞争:聚焦医疗刚需,规避技术红海

与 Neuralink 侧重 “消费级应用”(如脑机接口与智能手机、VR 设备联动)不同,国内企业(包括李雪团队)普遍选择 “聚焦医疗刚需场景” 的差异化路径,规避与国际巨头在消费级市场的直接竞争。李雪团队的核心目标是 “解决残障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与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这种定位既符合国内医疗需求,也更容易获得临床审批与政策支持。

例如,Neuralink 在 2024 年宣布计划开发 “脑机接口 + VR” 的消费级产品,试图抢占未来人机交互入口,而李雪团队则将资源集中在 “渐冻症患者沟通辅助”“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重建” 等医疗场景,这类场景需求明确、商业化路径清晰,且技术难度与伦理争议相对较低。截至 2025 年,国内侵入式脑机企业的研发投入中,80% 集中在医疗领域,仅 20% 涉及消费级应用,这种 “医疗优先” 的差异化策略,成为中国在该领域快速突破的重要原因。

三、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侵入式脑机接口的 “破局之道”

尽管李雪团队的融资事件为国内侵入式脑机行业注入信心,但行业仍面临 “技术瓶颈、伦理风险、商业化难题” 三大挑战,未来需通过技术迭代、政策规范、生态构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挑战:三大 “拦路虎” 制约行业发展

  1. 技术瓶颈待突破:目前侵入式脑机接口仍存在 “长期稳定性不足”“信号解码精度有限” 等问题。李雪团队的设备虽将信号稳定传输时长提升至 18 个月,但要实现 “终身植入” 仍需突破 —— 大脑组织对电极的排异反应、长期使用后的电极性能衰减,仍是尚未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此外,脑电信号解码精度仍需提升,当前对 “运动意图” 的解码准确率约 85%,但对 “语言意图” 的解码准确率仅 60%,难以满足患者复杂交流需求。

  1. 伦理与安全风险:侵入式脑机设备涉及 “大脑隐私”“神经信号归属” 等伦理问题。例如,脑电信号包含个人思维、情绪等隐私信息,如何防止数据泄露与滥用;神经调控技术可能影响患者的认知与情绪,如何界定技术应用的边界。同时,手术风险也不容忽视,开颅植入电极可能导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尽管李雪团队将并发症发生率降至 5% 以下,但仍无法完全规避。

  1. 商业化成本高企:当前侵入式脑机设备的研发与生产成本极高,李雪团队的设备虽将成本降至 20 万美元 / 套,但仍远高于普通医疗器械,难以实现大规模普及。此外,临床转化成本也居高不下,单例临床实验的费用超 100 万元,企业面临 “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 的盈利压力,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市场。

(二)未来趋势:三大方向引领行业升级

  1. 技术迭代:向 “微创化、高精度、长寿命” 演进:未来侵入式脑机设备将向 “微创植入” 方向发展,例如通过血管介入、内镜手术等方式替代传统开颅手术,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在信号采集上,电极通道数将从当前的数百通道提升至数千通道,实现对大脑更精细区域的信号采集;在设备寿命上,通过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如可降解电极、抗菌涂层)的应用,实现设备 “终身植入”,预计 2030 年可实现这一目标。

  1. 临床转化:从 “单一功能” 到 “多场景覆盖”:初期侵入式脑机设备主要聚焦 “运动功能重建”“沟通辅助” 等单一场景,未来将向 “多场景协同” 拓展。例如,为脑卒中患者提供 “运动康复 + 语言康复 + 认知康复”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癫痫患者提供 “发作监测 + 自动调控 + 康复评估” 的闭环治疗系统。同时,临床应用将从 “重度残障患者” 向 “轻中度功能障碍患者” 延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1. 生态构建:“产学研医资” 协同发力:侵入式脑机行业的发展需要 “技术研发、临床应用、资本支持” 的全生态协同。未来,高校与科研机构将聚焦基础研究(如脑电信号解码算法、神经调控机制),企业负责技术转化与产品研发,医院提供临床实验与患者资源,资本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形成 “基础研究 - 技术突破 - 临床转化 - 商业落地” 的完整生态链。李雪团队此次融资后,计划与国内 10 家三甲医院建立 “临床研究中心”,同时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等机构成立 “脑机接口联合实验室”,正是生态构建的重要实践。

四、资本视角:侵入式脑机领域的投资逻辑与课程价值

李雪团队的融资事件,反映出资本对侵入式脑机领域的投资逻辑已从 “技术概念炒作” 转向 “技术落地能力 + 临床价值 + 商业化潜力” 的综合考量。对企业而言,要在该领域获得资本青睐,需具备 “核心技术壁垒、清晰的临床路径、高效的产学研协同能力” 三大要素,而掌握资本运作与并购技巧,将帮助企业更好地整合资源、加速发展。

对于希望在脑机接口、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实现资本突破与产业布局的企业而言,系统的资本运作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提升融资策略制定、并购决策、投后管理能力,可关注资本运作与并购企业家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www.bjs.org.cn/cc/16514/705.html)。该课程由资深投行专家、医疗科技领域投资人、企业并购顾问联合授课,涵盖前沿科技领域投资逻辑、融资方案设计、跨境并购实务、投后整合等核心内容,结合李雪团队融资案例、Neuralink 的技术商业化路径等实战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行业机遇,规避资本风险,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在前沿科技赛道的竞争中占据先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