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榜解析:比亚迪吉利超本田、日产跌出前十背后的产业重构

2025 年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榜的发布,揭示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在新能源转型加速、消费需求迭代与区域市场分化的多重作用下,榜单呈现出 “中国品牌强势崛起、日系品牌增速放缓、新能源车型主导增长” 的鲜明特征。其中,比亚迪与吉利两大中国车企上半年销量分别超越本田,跻身全球销量榜前列;而日产则首次跌出全球前十,成为日系品牌阵营中首个掉队的传统巨头。这一变化不仅是单个企业销量的波动,更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正从 “日系主导” 向 “中系与欧美系多元竞争” 的新格局演进。深入解析榜单背后的销量逻辑、企业战略与产业趋势,既能把握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脉络,也能为车企的全球化布局提供参考。

一、2025 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榜:格局重塑与核心数据

2025 上半年,全球新车总销量达 4500 万辆,同比增长 5%,其中新能源汽车(纯电 + 插混)销量突破 1800 万辆,同比增长 35%,渗透率提升至 40%,成为拉动全球汽车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从销量榜前十来看,格局较 2024 年发生显著变化:

  • 头部阵营(前三) :丰田以 520 万辆销量仍居榜首,但同比增速仅 2%,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不足 20%;大众以 480 万辆位居第二,同比增长 4%,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达 30%;比亚迪以 450 万辆跃居第三,同比增长 25%,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 100%,成为前三中唯一实现高增长的车企。

  • 中间阵营(第四至第九) :特斯拉以 380 万辆位居第四,同比增长 18%,纯电车型销量全球领先;通用以 350 万辆位居第五,同比增长 3%,北美市场表现稳健;吉利以 320 万辆位居第六,同比增长 22%,首次超越本田;本田以 310 万辆位居第七,同比下降 5%,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仅 15%;福特以 300 万辆位居第八,同比增长 6%,北美与欧洲市场新能源车型销量翻倍;宝马以 280 万辆位居第九,同比增长 8%,高端新能源车型需求旺盛。

  • 掉队者 :日产以 260 万辆位居第十一,同比下降 8%,首次跌出全球前十,成为前十榜单中变化最显著的车企。

从区域贡献来看,中国市场仍是全球汽车销量的核心增长极,上半年销量达 1600 万辆,同比增长 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 55%;欧洲市场销量达 1000 万辆,同比增长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45%;北美市场销量达 900 万辆,同比增长 4%,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30%;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销量合计 1000 万辆,同比增长 6%,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至 15%。中国品牌在本土市场的高渗透率(比亚迪、吉利在华销量占比分别达 60%、70%)与海外市场的快速扩张,成为其销量跃升的关键支撑。

二、比亚迪与吉利超越本田:中国品牌的增长逻辑与战略支撑

比亚迪与吉利作为中国车企的代表,上半年销量超越本田,并非短期市场波动的结果,而是长期在新能源技术、产品矩阵、全球化布局与成本控制上持续投入的必然结果,展现出中国品牌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中的核心竞争力。

(一)比亚迪:新能源全产业链优势与全球化扩张双轮驱动

比亚迪上半年 450 万辆的销量中,纯电车型占比 60%(270 万辆),插混车型占比 40%(180 万辆),新能源全品类布局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求,核心增长逻辑可概括为 “技术壁垒 + 全球化放量”。

  • 全产业链技术优势 :比亚迪凭借 “电池(刀片电池、麒麟电池)+ 电机 + 电控 + 车规级芯片” 的全产业链自研能力,构建了难以复制的成本与性能优势。以刀片电池为例,其能量密度达 160Wh/kg,较同级别三元锂电池成本低 15%,且具备更高的安全性,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海豹等车型,在全球多个市场的碰撞测试中获得最高安全评级。2025 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车型的平均毛利率达 25%,高于行业平均的 18%,为产品定价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空间。

  • 全球化市场放量 :比亚迪近年来加速海外布局,2025 上半年海外销量达 180 万辆,同比增长 60%,占总销量的 40%。在欧洲市场,比亚迪通过与本地经销商合作,推出针对欧洲消费者需求的车型(如调整车身尺寸、优化充电接口),上半年销量达 50 万辆,同比增长 80%,其中比亚迪汉在欧洲中高端纯电市场的份额达 12%;在东南亚市场,比亚迪与印尼当地企业合作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投产,本地化率达 70%,上半年销量达 30 万辆,同比增长 120%;在拉美市场,比亚迪通过收购当地车企工厂快速切入,上半年销量达 25 万辆,成为拉美市场增长最快的外资品牌。

  • 产品矩阵全覆盖 :比亚迪构建了覆盖 “10 万 - 30 万元主流区间 + 30 万以上高端区间” 的产品矩阵,从秦 PLUS、宋 PLUS 等走量车型,到汉、海豹等中高端车型,再到仰望系列高端车型,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2025 上半年,宋 PLUS 系列全球销量达 80 万辆,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新能源 SUV;仰望 U8 销量达 5 万辆,成功打开高端市场,为品牌溢价奠定基础。

(二)吉利:多品牌协同与新能源转型加速

吉利上半年 320 万辆的销量中,新能源车型销量达 120 万辆,同比增长 50%,渗透率提升至 37%,较 2024 年提升 15 个百分点,核心增长逻辑在于 “多品牌协同 + 新能源技术突破”。

  • 多品牌矩阵差异化竞争 :吉利通过 “吉利 + 领克 + 极氪 + 沃尔沃” 的多品牌布局,覆盖不同细分市场。吉利品牌聚焦 10 万 - 15 万元主流市场,上半年销量达 180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 30%;领克品牌聚焦 15 万 - 25 万元中高端市场,上半年销量达 60 万辆,新能源车型占比 60%,领克 08 插混车型在欧洲市场销量突破 5 万辆;极氪品牌聚焦 25 万 - 40 万元高端市场,上半年销量达 40 万辆,极氪 001、极氪 X 等车型凭借设计与性能优势,成为年轻消费者首选;沃尔沃品牌上半年销量达 40 万辆,新能源车型占比 45%,XC60 RECHARGE 插混车型全球销量突破 10 万辆。

  • 新能源技术快速迭代 :吉利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 上半年研发费用达 80 亿元,同比增长 30%,重点突破 “800V 高压平台、固态电池、智能驾驶” 等核心技术。搭载 800V 高压平台的极氪 007,充电 10 分钟可续航 400 公里,上半年销量达 12 万辆;吉利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400Wh/kg,预计 2026 年量产,将进一步提升车型续航竞争力;智能驾驶方面,吉利的 “银河智驾” 系统已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搭载该系统的车型上半年销量达 30 万辆,用户渗透率达 25%。

  • 海外市场精准布局 :吉利通过 “技术输出 + 本地合作” 的模式拓展海外市场,上半年海外销量达 80 万辆,同比增长 45%。在欧洲市场,领克品牌通过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与体验店,实现本地化运营,上半年销量达 15 万辆;在东南亚市场,吉利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后,推出本地化车型,上半年销量达 20 万辆,宝腾 X70 新能源车型成为马来西亚最畅销的 SUV;在中东市场,吉利与当地经销商合作,推出定制化车型,上半年销量达 10 万辆,同比增长 80%。

(三)本田的增速困境:新能源转型滞后与产品竞争力不足

与比亚迪、吉利的高增长形成对比,本田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 5%,新能源车型销量仅 46.5 万辆,占比 15%,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40%,核心问题在于 “新能源转型滞后 + 产品同质化”。

  • 新能源技术储备不足 :本田在纯电车型领域依赖第三方技术(如与通用合作开发 Ultium 平台),自主研发的 e:NS 系列纯电车型,续航里程(CLTC 续航 420 公里)与智能化水平(仅支持 L2 级辅助驾驶)落后于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且充电速度(快充 30%-80% 需 45 分钟)也不具备竞争力;插混车型方面,本田的 i-MMD 混动系统虽成熟,但插混版本车型推出缓慢,2025 上半年插混车型销量仅 10 万辆,远低于比亚迪的 180 万辆。

  • 产品矩阵单一 :本田在燃油车领域依赖 CR-V、思域等经典车型,但这些车型的新能源版本推出滞后,2025 上半年 CR-V 插混车型销量仅 5 万辆,较比亚迪宋 PLUS 的 80 万辆差距显著;在高端市场,本田的 Acura 品牌新能源车型缺失,无法与特斯拉、极氪等品牌竞争,导致高端市场份额持续流失。

  • 区域市场依赖度高 :本田对中国与北美市场的依赖度超过 80%,但在这两个市场均面临增长压力。中国市场上半年本田销量达 120 万辆,同比下降 10%,新能源车型销量仅 8 万辆,被比亚迪、吉利等品牌挤压;北美市场上半年本田销量达 90 万辆,同比下降 3%,纯电车型因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与续航问题,市场接受度低,销量仅 3 万辆。

三、日产跌出前十:传统巨头的转型困局与市场失守

日产作为日系三巨头之一,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 8%,首次跌出全球前十,成为传统燃油车企转型滞后的典型案例。其销量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 “新能源转型缓慢、核心市场失守、产品竞争力下降”,反映出传统车企在产业变革中的被动局面。

(一)新能源转型严重滞后:纯电车型 “断档” 与技术落后

日产曾凭借 Leaf(聆风)纯电车型在新能源领域占据先发优势,但近年来因研发投入不足,纯电车型更新缓慢,技术逐步落后于竞争对手。2025 上半年,日产纯电车型销量仅 15 万辆,同比下降 5%,其中 Leaf 车型销量达 10 万辆,仍是主力,但该车型已推出超过 10 年,续航里程(CLTC 续航 380 公里)、智能化水平(仅支持基础辅助驾驶)与比亚迪海豚(CLTC 续航 420 公里,支持 L2 + 级辅助驾驶)、特斯拉 Model 3(CLTC 续航 600 公里,支持 L3 级辅助驾驶)差距显著,市场竞争力持续下降。

在插混与混动领域,日产的 e-POWER 混动系统虽具备一定优势,但插混车型推出时间晚于中国品牌,2025 上半年插混车型销量仅 8 万辆,占总销量的 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新能源车型的 “断档” 导致日产在全球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无法抓住增长红利,销量持续下滑。

(二)核心市场全面失守:中国、北美市场双重下滑

日产的销量高度依赖中国与北美市场,上半年这两个市场的销量下滑直接导致其整体排名下跌:

  • 中国市场 :作为日产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上半年销量达 80 万辆,同比下降 15%,市场份额从 8% 降至 6%。日产在华的主力车型(轩逸、奇骏)仍以燃油车为主,轩逸纯电车型销量仅 2 万辆,同比下降 20%,无法与比亚迪秦 PLUS(上半年销量达 35 万辆)、吉利帝豪 L(上半年销量达 20 万辆)等新能源车型竞争;奇骏车型因采用三缸发动机,市场接受度低,上半年销量达 5 万辆,同比下降 30%,被本田 CR-V、丰田 RAV4 等车型挤压。

  • 北美市场 :上半年销量达 70 万辆,同比下降 10%,核心原因在于纯电车型推广受阻与皮卡车型竞争力下降。北美市场纯电车型需求快速增长,但日产纯电车型因续航短、充电慢,销量仅 2 万辆,同比下降 15%;皮卡车型作为北美市场的核心品类,日产 Titan 皮卡上半年销量达 3 万辆,同比下降 25%,被福特 F-150、通用 Silverado 等车型抢占市场份额。

(三)成本控制与品牌形象老化:盈利与口碑双重压力

日产近年来因销量下滑导致规模效应减弱,成本控制能力下降,2025 上半年毛利率降至 12%,低于丰田的 18%、本田的 15%,盈利压力进一步制约研发投入。同时,日产的品牌形象老化,年轻消费者对其 “技术保守、设计陈旧” 的印象根深蒂固,在新能源车型的品牌认知上,远不及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导致年轻消费群体流失严重。调研数据显示,25-35 岁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车型时,选择日产的比例仅 3%,远低于比亚迪的 25%、特斯拉的 20%。

四、全球汽车产业趋势:新能源主导、中国品牌崛起与竞争格局重构

2025 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榜的变化,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正进入 “新能源主导、中国品牌崛起、竞争格局重构” 的新阶段,这些趋势将长期影响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方向。

(一)新能源全面主导增长:渗透率突破 40%,技术迭代加速

2025 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40%,较 2024 年提升 8 个百分点,预计 2025 全年渗透率将突破 45%,新能源汽车已从 “可选品” 变为 “必需品”。从技术趋势来看,纯电车型的 “800V 高压平台、固态电池、L3 级智能驾驶” 成为主流配置,比亚迪、特斯拉、小鹏等品牌已实现 800V 高压平台量产,充电速度较传统 400V 平台提升 50%;固态电池预计 2026-2027 年逐步量产,能量密度将突破 400Wh/kg,续航里程可达 1000 公里,彻底解决续航焦虑。插混车型则向 “长续航、高功率” 方向发展,比亚迪 DM-i 5.0 系统、吉利雷神 8848 插混系统,纯电续航均突破 200 公里,可满足日常通勤需求,成为燃油车的核心替代方案。

(二)中国品牌全球化提速:从 “本土优势” 到 “全球竞争”

中国品牌凭借新能源技术优势与成本控制能力,加速全球化布局,2025 上半年中国车企全球销量达 1200 万辆,同比增长 18%,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 27%,较 2024 年提升 3 个百分点。从布局策略来看,中国品牌采取 “差异化切入”:在欧洲市场聚焦中高端新能源车型,比亚迪汉、极氪 001 等车型通过设计与智能化优势,抢占传统豪华品牌市场份额;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聚焦 10 万 - 15 万元主流区间,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品牌的市场份额均突破 10%;在北美市场,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如比亚迪与福特合作开发电动车),规避贸易壁垒,逐步打开市场。未来,中国品牌将从 “单一车型出口” 向 “本地化研发、生产、销售” 的全链条全球化转型,全球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30% 以上。

(三)传统车企转型分化:头部企业加速,中小企业承压

全球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呈现显著分化:丰田、大众等头部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与战略合作,逐步追赶新能源趋势,丰田计划 2030 年实现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 50%,大众 2025 年新能源车型销量目标达 500 万辆;而日产、三菱、菲亚特等中小传统车企,因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薄弱,转型进度滞后,市场份额持续流失,部分企业可能面临被收购或退出市场的风险。从竞争格局来看,未来全球汽车市场将形成 “中国品牌(新能源领先)+ 欧美头部品牌(新能源转型加速)+ 日系头部品牌(缓慢转型)” 的多元竞争格局,中小传统车企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关联课程推荐

对于关注全球汽车产业趋势、新能源车企战略布局与低碳产业资本运作的企业家、投资者及行业研究者,可进一步学习 **新能源与低碳绿色产业资本运作与投资并购高级研修班** 。该课程聚焦新能源汽车、低碳产业的政策导向、市场机遇与资本运作策略,结合比亚迪、吉利等中国车企的全球化案例与日产等传统车企的转型教训,系统讲解新能源企业的融资路径、并购整合与风险管理方法,帮助学员把握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升资本运作与产业操盘能力,为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的战略布局提供专业指导。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