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电厂” 顶住夏季用电高峰:新型电力调节体系的崛起与价值

在 2025 年夏季全国范围内持续高温的背景下,我国用电需求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电网数据显示,7 月下旬全国单日最高用电负荷突破 13.2 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 8.5%,多个省份(如江苏、浙江、广东)出现区域性用电紧张。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夏季并未出现大规模 “拉闸限电”,电力供应始终保持平稳。这一现象背后,除了传统火电、水电、新能源发电的稳定出力外,被业内称为 “看不见的电厂” 的新型电力调节资源,正成为保障用电高峰的关键力量。

“看不见的电厂” 并非实体发电设施,而是指通过整合分散式能源(如分布式光伏、储能)、需求侧响应资源(如工业负荷、居民用电设备)、虚拟电厂(VPP)等,形成的柔性电力调节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 “削峰填谷”—— 在用电高峰时,通过降低非必要负荷、释放储能电量、调用分布式电源出力,替代部分传统电厂的发电压力;在用电低谷时,则通过充电、储能等方式吸收多余电能,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25 年夏季,我国 “看不见的电厂” 累计提供调峰能力超 8000 万千瓦,相当于 4 座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为应对用电高峰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看不见的电厂” 的核心构成:多元资源协同发力

当前我国 “看不见的电厂” 已形成 “分布式能源 + 储能 + 需求侧响应 + 虚拟电厂” 的多元构成体系,不同类型资源在夏季用电高峰中承担着差异化的角色,共同构建起柔性、高效的电力调节网络。

(一)分布式能源:分散式发电的 “补能尖兵”

分布式能源(如分布式光伏、小型风电、生物质发电)凭借 “靠近负荷中心、发电灵活” 的特点,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成为重要的 “补充电源”。2025 年夏季,我国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 4.2 亿千瓦,占光伏总装机容量的 45%,在用电高峰时段(10:00-16:00)的发电量占全国用电负荷的 12%,有效缓解了电网供电压力。

从应用场景来看,分布式光伏的贡献集中在工商业与居民领域:

  • 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在江苏苏州、广东东莞等制造业密集地区,大量工厂屋顶安装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在夏季高温时段(用电高峰与日照高峰高度重合)可满足工厂 30%-50% 的用电需求。例如,苏州某电子厂 2024 年安装的 10 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2025 年 7 月发电量达 120 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该厂从电网购电 15%,既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又减轻电网负荷;

  • 居民分布式光伏:在山东、河南等农村地区,居民屋顶光伏的普及度显著提升,2025 年夏季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 40%。山东某村庄通过 “整村光伏” 模式,安装的 500 户居民光伏系统,在用电高峰时段可向电网反向输电 200 千瓦,成为区域电网的 “微型电源”。

此外,分布式能源与储能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调节能力。例如,浙江某工业园区的 “分布式光伏 + 储能” 项目,在午间用电高峰时,不仅光伏全额发电,还释放储能电量(储能容量 2 兆瓦时),单次放电可满足园区 1 小时的应急用电需求,有效避免了因电网负荷紧张导致的生产中断。

(二)储能系统:电力系统的 “缓冲水库”

储能系统作为 “看不见的电厂” 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夏季用电高峰中承担着 “削峰填谷” 的关键作用。2025 年夏季,我国已投运的储能装机容量达 1.8 亿千瓦,其中电化学储能占比 75%,在用电高峰时段累计放电量超 15 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火电开机容量 500 万千瓦。

从应用场景来看,储能的调节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

  • 电网侧储能:在江苏、广东等用电大省,电网侧储能电站(如江苏盐城 200 兆瓦 / 800 兆瓦时储能电站)在用电高峰前(8:00-10:00)完成充电,高峰时段(10:00-16:00)持续放电,单次放电时长可达 4 小时,有效平抑电网负荷波动;

  • 用户侧储能:工商业用户安装的储能系统,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电价较高)释放储能电量,减少从电网购电,既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又为电网减负。例如,广东某数据中心安装的 50 兆瓦 / 100 兆瓦时储能系统,在 7 月用电高峰时段,日均放电 100 万千瓦时,减少电网购电 20%,单日节省电费超 20 万元;

  • 新能源配套储能:为解决新能源发电 “间歇性、波动性” 问题,我国要求新建风电、光伏项目配套储能(通常为装机容量的 15%-20%,储能时长 2 小时以上)。2025 年夏季,新能源配套储能在用电高峰时段的放电量占储能总放电量的 40%,有效提升了新能源发电的 “可调度性”,例如青海某光伏电站配套的 100 兆瓦储能系统,在午间用电高峰时可稳定输出电力,避免因云层遮挡导致的光伏出力骤降。

(三)需求侧响应:可调节负荷的 “隐形产能”

需求侧响应是指通过价格信号(如峰谷电价、尖峰电价)或政策激励,引导用户在用电高峰时段主动减少非必要用电,将负荷转移至用电低谷时段,从而实现 “削峰填谷”。2025 年夏季,我国需求侧响应参与用户达 120 万户(含工商业用户与居民用户),可调节负荷容量超 5000 万千瓦,在用电高峰时段累计削减负荷 800 万千瓦,相当于 3 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的出力。

从参与主体来看,需求侧响应的贡献主要来自工商业用户:

  • 高耗能行业:钢铁、化工、水泥等高耗能企业,通过调整生产计划(如将高负荷生产环节转移至夜间),在用电高峰时段减少负荷。例如,江苏某钢铁企业在 7 月用电高峰时段,每日 10:00-16:00 暂停高炉炼铁,削减负荷 20 万千瓦,同时享受电网企业给予的 “需求响应补贴”(每千瓦时补贴 0.3 元),单月获得补贴超 300 万元;

  • 商业建筑:商场、写字楼等商业建筑,通过调整空调温度(夏季从 24℃上调至 26℃)、关闭非必要照明,在用电高峰时段减少负荷。例如,上海某商场在 7 月用电高峰时段,通过上述措施削减负荷 500 千瓦,单月节省电费 15 万元,同时提升了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 居民用户:通过 “智能电表 + APP 提醒”,居民用户可实时查看电价变化,在尖峰时段(如 12:00-14:00,电价为平段的 2 倍)主动减少大功率电器(如空调、洗衣机)的使用。2025 年夏季,参与需求侧响应的居民用户超 100 万户,累计削减负荷 50 万千瓦,虽占比不高,但体现了 “全民参与” 的电力调节理念。

(四)虚拟电厂:资源整合的 “智慧大脑”

虚拟电厂(VPP)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分布式能源、储能、需求侧响应等分散的电力资源整合起来,实现 “统一调度、协同优化”,成为 “看不见的电厂” 的 “智慧大脑”。2025 年夏季,我国已投运的虚拟电厂项目达 87 个,覆盖 28 个省份,整合资源容量超 3000 万千瓦,在用电高峰时段的调度响应准确率达 95%,为电网提供了稳定的调峰能力。

虚拟电厂的核心价值在于 “资源聚合与智能调度”:

  • 资源聚合: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虚拟电厂可接入不同类型的分散资源(如某虚拟电厂接入 100 个分布式光伏项目、50 个用户侧储能系统、200 家工商业用户),形成 “虚拟发电容量”,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电网调度;

  • 智能调度: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虚拟电厂可实时预测用电负荷与新能源出力,制定最优调度策略。例如,在预测到次日午间将出现用电高峰且光照充足时,虚拟电厂会提前指令分布式光伏全额发电、储能系统充满电,同时通知工商业用户做好削减负荷准备;在用电高峰来临时,通过 “发电 + 储能放电 + 负荷削减” 的组合方式,为电网提供调峰支持;

  • 市场参与:虚拟电厂可代表整合的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如辅助服务市场、电能量市场),为资源所有者获取收益。例如,某虚拟电厂在 7 月通过参与江苏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为电网提供调峰服务,单月获得收益超 2000 万元,再按比例分配给参与的用户与资源所有者,形成 “多方共赢” 的模式。

二、“看不见的电厂” 的技术支撑:数字化与智能化驱动

“看不见的电厂” 之所以能在夏季用电高峰中发挥关键作用,离不开 “感知 - 通信 - 调度 - 安全” 全链条的技术支撑,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其从 “分散资源” 转变为 “可控、可调、可信赖” 的电力调节力量。

(一)感知技术:实时掌握资源与负荷状态

感知技术(如智能电表、物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是 “看不见的电厂” 的 “眼睛”,可实时采集分布式能源出力、储能充放电状态、用户用电负荷等数据,为调度决策提供基础。2025 年,我国智能电表覆盖率已达 100%,工商业用户还安装了 “负荷监测终端”,可实时采集每小时的用电数据;分布式光伏项目配备了 “发电量监测传感器”,可实时上传发电功率、辐照度等数据;储能系统则通过 “电池管理系统(BMS)”,实时监测电池电压、温度、SOC(荷电状态)等参数,确保安全运行。

例如,某虚拟电厂通过在 1000 家工商业用户安装的负荷监测终端,可实时掌握用户的用电负荷变化,当电网发出 “削减负荷” 指令时,能精准识别用户的可调节负荷(如非必要的生产设备、空调),并计算出可削减的容量,避免 “一刀切” 式的负荷削减,减少对用户生产经营的影响。

(二)通信技术:实现资源与调度中心的实时互联

通信技术(如 5G、光纤、边缘计算)是 “看不见的电厂” 的 “神经中枢”,确保分散的资源与调度中心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与指令下达。2025 年,我国电力系统已实现 “5G + 电力通信” 的全覆盖,分布式能源、储能、用户侧设备等可通过 5G 网络实时上传数据,延迟时间小于 100 毫秒,满足调度指令的实时性要求;在偏远地区(如西部风电、光伏项目),则通过 “卫星通信 + 边缘计算”,解决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例如,青海某虚拟电厂整合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分布在方圆 500 公里的区域,通过 “5G + 卫星通信” 的混合通信模式,可实时接收调度指令,在用电高峰时段按要求调整发电量,数据传输准确率达 99.9%,确保了调度的有效性。

(三)调度技术:人工智能驱动的最优决策

调度技术(如人工智能算法、数字孪生、云计算)是 “看不见的电厂” 的 “大脑”,可基于实时数据与预测模型,制定最优的资源调度策略。2025 年,我国虚拟电厂普遍采用 “深度学习 + 强化学习” 的混合算法,可实现 “负荷预测、出力预测、调度优化” 的全流程自动化:

  • 负荷预测:基于历史用电数据、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经济数据(如工业产值),预测未来 24 小时的用电负荷,准确率达 92% 以上;

  • 出力预测:基于气象数据(如辐照度、风速)、设备参数,预测分布式光伏、风电的未来 24 小时出力,准确率达 85% 以上;

  • 调度优化:在满足电网安全约束(如电压、频率稳定)的前提下,以 “调峰成本最低、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为目标,制定分布式能源发电计划、储能充放电计划、用户负荷削减计划,例如在用电高峰时段,优先调用成本较低的分布式光伏与储能放电,再引导用户削减负荷,实现 “经济高效” 的调峰。

此外,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调度的精准性。通过构建 “虚拟电力系统”(与实际电力系统实时同步),可模拟不同调度策略的效果,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如某区域负荷削减过多可能导致电压偏低),并调整策略,确保调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四)安全技术:保障电力系统与数据安全

安全技术(如加密传输、身份认证、态势感知)是 “看不见的电厂” 稳定运行的 “防护盾”,防止因设备故障、网络攻击导致的调度失效或电力系统事故。2025 年,我国电力系统已建立 “多层级安全防护体系”:

  • 设备安全:储能系统配备 “过充保护、过温保护、短路保护” 等多重安全机制,分布式光伏逆变器具备 “低电压穿越、高电压穿越” 能力,确保设备在异常工况下安全运行;

  • 数据安全:通过 “端到端加密传输”(如 SSL/TLS 协议)、“访问身份认证”(如区块链身份验证),保护用电数据、调度指令不被窃取或篡改;

  • 网络安全:部署 “电力专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测网络攻击行为(如恶意代码、DDoS 攻击),2025 年夏季,全国电力系统共拦截网络攻击 1.2 万次,确保了 “看不见的电厂” 调度系统的安全。

三、现存挑战:“看不见的电厂” 发展仍需突破多重瓶颈

尽管 “看不见的电厂” 在夏季用电高峰中表现亮眼,但当前仍面临 “政策机制不完善、技术成本较高、市场参与度不足、标准体系缺失” 四大挑战,制约了其规模化发展与效能提升。

(一)政策机制不完善:激励与监管体系待健全

一方面,需求侧响应与虚拟电厂的激励政策仍不健全。当前部分省份的需求侧响应补贴标准较低(如每千瓦时补贴 0.1-0.2 元),难以覆盖用户的改造成本与负荷削减损失,导致用户参与积极性不高;虚拟电厂的准入门槛、调度权限、收益分配机制尚未明确,例如部分省份未将虚拟电厂纳入电网调度体系,使其无法参与调峰;部分省份的虚拟电厂收益分配规则不透明,导致资源所有者(如居民用户、中小企业)不愿参与。

另一方面,监管机制存在空白。分布式能源与储能的接入电网标准不统一,部分项目因 “技术不达标” 导致并网困难;需求侧响应的负荷削减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存在 “虚假申报”(如用户未实际削减负荷却申领补贴)的风险;虚拟电厂的调度行为缺乏监管,可能因 “过度追求收益” 导致电网安全风险(如短时间内大量削减负荷导致电压波动)。

(二)技术成本较高:规模化应用受制约

尽管近年来储能、数字化设备的成本有所下降,但 “看不见的电厂” 的整体建设成本仍较高,制约了规模化应用:

  • 储能成本:当前电化学储能的度电成本约 0.3-0.4 元 / 千瓦时,虽较 2020 年下降 50%,但仍高于火电(0.2-0.25 元 / 千瓦时),用户侧储能的投资回收期长达 5-8 年,企业投资意愿不足;

  • 数字化成本:虚拟电厂的平台建设、感知设备安装、通信网络搭建等成本较高,一个覆盖 1000 家用户的虚拟电厂,建设成本约 5000 万元,且需持续投入运维费用(每年约 500 万元),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难以承受;

  • 改造成本:工商业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需对生产设备、用电系统进行改造(如安装智能控制器、负荷监测终端),单户改造成本约 10-50 万元,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压力放弃参与。

(三)市场参与度不足:用户与资源整合难度大

一方面,用户参与度较低。居民用户对需求侧响应的认知不足,多数用户未安装智能用电设备,难以实现负荷调节;中小企业因 “担心影响生产”“收益不明确”,参与需求侧响应与虚拟电厂的比例不足 10%;部分高耗能企业因 “缺乏替代生产方案”,无法在用电高峰时段削减负荷,导致可调节负荷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资源整合难度大。分布式能源、储能、需求侧响应资源分散在不同主体(居民、企业、园区),利益诉求差异大(如居民关注用电成本,企业关注生产稳定,园区关注能源效率),虚拟电厂难以协调各方利益,导致资源整合效率低;部分资源所有者(如大型发电企业)担心 “看不见的电厂” 影响自身利益(如减少火电发电量),不愿开放数据或参与调度,进一步增加了整合难度。

关联课程推荐

对于关注新能源发展、电力系统转型与低碳产业资本运作的企业家、投资者及行业研究者,可进一步学习 **新能源与低碳绿色产业资本运作与投资并购高级研修班** 。该课程深度解析新能源与低碳产业的政策导向、市场机遇与资本运作策略,结合 “看不见的电厂”“虚拟电厂” 等新兴领域的案例,系统讲解产业投资、并购整合与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方法,帮助学员把握新能源与低碳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升资本运作与产业操盘能力,为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战略布局提供专业指导。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