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电厂”:夏季用电高峰背后的隐形保供力量与产业价值

每年夏季,随着气温攀升,我国用电需求进入高峰期,电力保供成为关系经济运行与民生保障的关键议题。近年来,在传统火电、水电等 “看得见的电厂” 之外,一批被称为 “看不见的电厂” 的新型电力调节资源,正凭借其灵活、高效的特性,成为应对夏季用电高峰的重要支撑。这些 “看不见的电厂” 并非实体发电设施,而是通过整合分散的电力需求侧资源(如工业负荷、商业楼宇、储能设备)或利用虚拟电力交易机制,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动态调节,在用电高峰时 “削峰填谷”,保障电网稳定运行。2024 年夏季,我国 “看不见的电厂” 总调节能力突破 1500 万千瓦,相当于 1.5 座大型火电厂的装机容量,在多个省份的用电高峰时段,有效缓解了电力供需紧张局面。深入解析 “看不见的电厂” 的运作机制、应用场景与发展潜力,既能把握电力系统转型的新方向,也能为新能源与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看不见的电厂”:内涵、类型与运作逻辑

“看不见的电厂” 本质是电力系统从 “供给侧单向调节” 向 “供需双侧互动” 转型的产物,通过对分散资源的聚合与调度,将原本被动的电力需求转化为主动的调节能力,其核心在于 “资源聚合 + 智能调度 + 市场机制” 的协同运作。

(一)核心内涵:从 “实体发电” 到 “虚拟调节” 的范式转变

传统电力保供依赖新增火电、水电等实体电厂的装机容量,而 “看不见的电厂” 则通过挖掘电力需求侧的柔性潜力,以 “减少用电” 或 “优化用电时序” 的方式替代 “新增发电”,实现对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例如,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如 14:00-18:00),“看不见的电厂” 可通过引导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商业楼宇降低空调负荷、储能设备释放电能等方式,减少电网的实时用电压力,其效果等同于为电网新增了发电容量,但无需建设实体电厂,具备 “零占地、零排放、响应快” 的优势。

(二)主要类型:三类核心资源构成调节主力

当前,我国 “看不见的电厂” 主要由需求响应资源、虚拟电厂(VPP)、分布式储能与微电网三类资源构成,不同类型资源通过差异化的运作模式,共同支撑电力系统稳定。

1. 需求响应资源:用户侧负荷的 “柔性调节池”

需求响应资源是 “看不见的电厂” 最基础的组成部分,通过激励机制引导用户在用电高峰时主动削减或转移用电负荷,形成可调节的电力资源。这类资源覆盖工业、商业、居民等多个领域:

  • 工业领域:高耗能企业(如钢铁、化工、水泥)通过调整生产时序,将高用电负荷的生产环节(如冶炼、轧制)转移至用电低谷时段(如 22:00 - 次日 6:00),在高峰时段仅维持必要的生产负荷,单家大型工业企业的高峰时段可调节负荷可达 1 万千瓦以上。2024 年夏季,全国工业需求响应资源总调节能力达 800 万千瓦,占 “看不见的电厂” 总调节能力的 53%。

  • 商业领域:大型商业综合体、写字楼通过优化空调、照明系统的运行策略,在用电高峰时段将空调温度调高 1-2℃、关闭非必要照明,单栋商业楼宇的可调节负荷约 100-500 千瓦。2024 年夏季,全国商业需求响应资源调节能力达 300 万千瓦,覆盖全国 50 余个重点城市的 2000 余栋商业建筑。

  • 居民领域:通过智能电表与电价激励(如峰谷电价、尖峰电价),引导居民在高峰时段减少大功率电器(如空调、电热水器)的使用,或选择储能设备放电替代电网供电。尽管单个居民用户的可调节负荷较小(约 1-5 千瓦),但通过聚合平台整合,2024 年夏季居民需求响应资源总调节能力仍达 100 万千瓦。

2. 虚拟电厂(VPP):分散资源的 “智能聚合器”

虚拟电厂通过数字化平台,将分散的分布式电源(如分布式光伏、小型风电)、储能设备、需求响应资源聚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 “虚拟发电单元”,并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或提供电网辅助服务,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调节。虚拟电厂的核心价值在于 “聚合分散资源、提升调节效率”,其运作逻辑可分为三个环节:

  • 资源聚合: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分布式电源的发电数据、储能设备的充放电状态、用户负荷的用电数据,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资源整合为 “统一调度的虚拟资产”。例如,某虚拟电厂平台整合了 1000 户居民的分布式光伏(总装机 5 万千瓦)、50 座工商业储能(总容量 10 万千瓦时)与 20 家工业企业的需求响应资源(总调节能力 2 万千瓦),形成总调节能力达 15 万千瓦的虚拟电厂。

  • 智能调度:基于电网的实时供需情况与电价信号,通过 AI 算法制定最优调度策略 —— 在用电高峰时段,优先调用储能设备放电、引导用户削减负荷;在用电低谷时段,组织分布式电源发电、为储能设备充电,实现 “削峰填谷”。2024 年夏季,我国已投运的虚拟电厂达 50 余个,总调节能力突破 300 万千瓦,在江苏、广东、浙江等用电大省的高峰时段,单次调度可削减负荷 50-100 万千瓦,有效缓解电网压力。

  • 市场变现:虚拟电厂通过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如调峰市场、备用市场)或电力现货市场,将调节能力转化为收益。例如,在广东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虚拟电厂提供调峰服务的价格约为 0.5-1 元 / 千瓦时,某 10 万千瓦调节能力的虚拟电厂,夏季高峰时段每月可获得收益 100-200 万元,为资源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参与积极性。

3. 分布式储能与微电网:局部电力的 “自主平衡器”

分布式储能(如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与微电网通过 “本地发电 + 本地存储 + 本地消纳” 的模式,减少对大电网的依赖,在用电高峰时可独立为局部区域供电,或向大电网反馈电能,成为 “看不见的电厂” 的重要补充。

  • 分布式储能:工商业企业在厂区内建设储能设备,在用电低谷时段充电(利用低价电),在高峰时段放电(替代高价网电),既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又减少电网高峰负荷。2024 年夏季,全国工商业储能总装机容量突破 2000 万千瓦时,高峰时段日均放电量达 500 万千瓦时,相当于为电网减少 500 万千瓦的实时负荷。

  • 微电网:在工业园区、大型社区、海岛等区域,构建由分布式光伏、风电、储能与负荷组成的微电网,在用电高峰时可与大电网并网运行,向电网输送电能;在电网故障时,可独立运行保障关键负荷供电。2024 年夏季,我国已建成微电网项目超 1000 个,其中深圳前海工业园区微电网、海南三亚海岛微电网等项目,在高峰时段向大电网输送电能均超过 1 万千瓦,成为区域电力保供的重要支撑。

二、夏季用电高峰中的关键作用:从 “应急保供” 到 “常态支撑”

随着 “看不见的电厂” 调节能力的提升,其在夏季用电高峰中的作用已从早期的 “应急补充” 转变为 “常态支撑”,在缓解供需紧张、降低保供成本、促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缓解电力供需紧张,保障电网稳定运行

夏季用电高峰的核心矛盾是 “短时用电需求激增与电网供电能力不足” 的错配,而 “看不见的电厂” 凭借其快速响应能力,可在短时间内削减大量负荷,有效缓解供需缺口。2024 年夏季,我国多个省份出现用电紧张,“看不见的电厂” 成为关键保供力量:

  • 江苏省:7 月下旬遭遇持续高温,最大用电负荷突破 1.4 亿千瓦,创历史新高。当地通过虚拟电厂调度工业需求响应资源与储能设备,单日最大削减负荷达 120 万千瓦,相当于新增一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的供电能力,保障了电网频率稳定在 50±0.2 赫兹的安全区间。

  • 广东省:8 月中旬受台风影响,部分沿海火电厂、风电场停机,用电缺口达 80 万千瓦。通过调用商业楼宇需求响应资源(如关闭非必要照明、调高空调温度)与分布式储能放电,4 小时内完成 80 万千瓦负荷削减,填补了供电缺口,未出现拉闸限电情况。

  • 浙江省:针对午后(14:00-16:00)的用电高峰,建立 “看不见的电厂” 常态化调度机制,每日调度调节能力约 100 万千瓦,占该时段用电缺口的 60%,有效降低了火电企业的调峰压力,减少了机组启停次数,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二)降低电力保供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传统电力保供依赖新增火电装机或启动备用机组,不仅建设成本高(新建一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成本约 50 亿元),而且备用机组的利用率低(年均运行时间不足 1000 小时),导致保供成本居高不下。“看不见的电厂” 通过挖掘现有资源的调节潜力,大幅降低了保供成本:

  • 从建设成本来看:“看不见的电厂” 无需新建厂房与设备,仅需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单位调节能力的建设成本约为 500-1000 元 / 千瓦,远低于火电厂的 5000 元 / 千瓦,成本优势显著。以江苏省 120 万千瓦调节能力的 “看不见的电厂” 为例,建设成本约 10 亿元,仅为新建同等规模火电厂的 20%。

  • 从运行成本来看:“看不见的电厂” 的运行成本主要为用户补贴与平台运维费用,单位调节成本约 0.3-0.8 元 / 千瓦时,而火电备用机组的单位发电成本约 0.5-1.2 元 / 千瓦时(含燃料成本、机组启停成本)。2024 年夏季,全国 “看不见的电厂” 累计提供调节服务约 10 亿千瓦时,较依赖火电备用机组,节省运行成本约 2-4 亿元。

(三)促进新能源消纳,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我国新能源(光伏、风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但新能源发电具有 “间歇性、波动性” 的特点(如夏季午后光伏出力高峰与用电高峰部分重叠,夜间风电出力高峰与用电低谷重叠),导致新能源消纳面临挑战。“看不见的电厂” 通过 “错峰用电 + 储能调节”,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新路径:

  • 提升光伏消纳能力:在夏季午后光伏出力高峰时段,“看不见的电厂” 可引导工业企业增加用电负荷(如启动高耗能生产环节),或组织储能设备充电,将多余的光伏电能储存起来,避免 “弃光”。2024 年夏季,甘肃省通过 “光伏 + 储能 + 需求响应” 的模式,光伏消纳率从 90% 提升至 98%,减少弃光电量约 5 亿千瓦时。

  • 优化风电消纳时序:在夜间风电出力高峰时段,“看不见的电厂” 可引导具备灵活性的工业企业(如数据中心、电解铝企业)错峰用电,或通过虚拟电厂将风电电能输送至需要的区域,提升风电消纳率。2024 年夏季,内蒙古通过虚拟电厂调度,将夜间风电电能输送至华北地区的储能电站,再在次日用电高峰时段放电,风电消纳率提升 7 个百分点,增加风电发电量约 8 亿千瓦时。

三、“看不见的电厂” 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尽管 “看不见的电厂” 在夏季用电高峰中表现突出,但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资源聚合难度大、市场机制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等挑战。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与技术的迭代,“看不见的电厂” 将迎来规模化发展,成为电力系统转型的核心力量。

(一)发展现状:规模快速增长,但瓶颈仍存

近年来,我国 “看不见的电厂” 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 年总调节能力突破 1500 万千瓦,较 2020 年增长 300%,覆盖全国 30 余个省份,形成了以东部沿海省份为引领、中西部省份逐步跟进的发展格局。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三大瓶颈:

  • 资源聚合难度大:用户侧资源分散(如数百万户居民用户、数十万家工业企业),且不同用户的用电特性、调节意愿差异大,难以实现高效聚合。例如,居民用户的调节意愿受电价激励影响显著,若补贴标准低于用户的用电成本,参与积极性较低;工业企业的调节受生产计划限制,部分连续性生产企业(如化工企业)难以实现负荷削减。

  • 市场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现货市场仍处于试点阶段,“看不见的电厂” 参与市场的路径不清晰,收益难以保障。例如,部分省份尚未将需求响应资源、虚拟电厂纳入辅助服务市场,或补贴标准偏低,导致 “看不见的电厂” 的商业可持续性不足;跨区域调度机制缺失,“看不见的电厂” 的调节能力难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 技术标准不统一:“看不见的电厂” 涉及的通信协议、数据接口、调度平台缺乏统一标准,不同企业的平台难以互联互通。例如,A 企业的虚拟电厂平台采用自主研发的通信协议,无法与 B 企业的储能设备实现数据交互,导致资源整合效率低下;调度算法的差异也导致不同 “看不见的电厂” 的调节效果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二)未来趋势:三大方向推动规模化发展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技术的进步与市场机制的完善,“看不见的电厂” 将向 “规模化、智能化、市场化” 方向发展,预计到 2027 年,全国总调节能力将突破 5000 万千瓦,成为电力系统的核心调节资源。

1. 规模化:从 “分散试点” 到 “全域覆盖”

未来,“看不见的电厂” 将从当前的重点城市、重点行业试点,逐步扩展至全国范围,实现 “全域覆盖”。一方面,政策将加大对资源聚合的支持,如出台 “看不见的电厂” 发展规划,明确 2027 年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技术将推动资源聚合效率提升,如通过 5G、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用户侧资源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度,降低聚合成本。例如,国家电网计划在 2025 年前建成全国统一的 “看不见的电厂” 调度平台,整合分散的需求响应资源、储能设备与虚拟电厂,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2. 智能化:AI 与数字技术驱动调节效率提升

人工智能(AI)、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将深度应用于 “看不见的电厂”,推动调节效率从 “人工决策” 向 “智能优化” 升级。AI 算法将实现对用电负荷的精准预测(预测准确率达 95% 以上),为调度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数字孪生技术将构建电力系统的虚拟模型,模拟不同调度方案的效果,优化调节路径;区块链技术将用于电力交易的去中心化结算,提升交易效率与透明度。例如,某虚拟电厂平台采用 AI 调度算法后,负荷预测准确率从 85% 提升至 96%,调度响应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调节效率提升 30%。

3. 市场化:完善交易机制,实现商业可持续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看不见的电厂” 的市场参与路径将逐步清晰,形成 “辅助服务市场 + 现货市场 + 绿电市场” 的多元化收益模式。辅助服务市场将扩大覆盖范围,将需求响应、虚拟电厂纳入调峰、备用服务,提高补贴标准;电力现货市场将允许 “看不见的电厂” 参与实时交易,通过 “低买高卖” 获取收益;绿电市场将为 “看不见的电厂” 中的新能源资源(如分布式光伏)提供溢价通道,提升盈利能力。例如,广东省计划在 2025 年完善虚拟电厂参与现货市场的规则,允许虚拟电厂以 “聚合商” 身份参与交易,预计可使虚拟电厂的年化收益率提升至 8%-12%,保障商业可持续性。

关联课程推荐

对于关注新能源发展、电力系统转型与低碳产业资本运作的企业家、投资者及行业研究者,可进一步学习 **新能源与低碳绿色产业资本运作与投资并购高级研修班** 。该课程深度解析新能源与低碳产业的政策导向、市场机遇与资本运作策略,结合 “看不见的电厂”“虚拟电厂” 等新兴领域的案例,系统讲解产业投资、并购整合与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方法,帮助学员把握新能源与低碳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升资本运作与产业操盘能力,为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战略布局提供专业指导。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