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低空经济作为涵盖 “低空飞行、无人机应用、航空物流、空中交通管理” 的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2024 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同比增长 45%,预计 2025 年将达 4800 亿元,2030 年有望突破 2 万亿元,成为万亿级新增长极。然而,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 “空域管理机制僵化、基础设施薄弱、标准体系缺失、区域发展不均衡” 等问题,亟需通过构建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结合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实现因地制宜发展。从行业视角来看,政策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区域适配性,将直接决定低空经济能否从 “试点探索” 迈向 “规模化落地”,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一、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价值与当前瓶颈: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低空经济的崛起并非偶然,其在 “拓展空间资源、赋能传统产业、保障应急安全” 等方面的战略价值显著,但当前发展瓶颈也凸显了政策支持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战略价值:多维度激活经济增长与社会服务潜力
从经济增长维度来看,低空经济能够带动 “制造、运营、服务” 全产业链发展。上游的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制造,涉及航空材料、精密机械、智能控制等高端产业,2024 年相关制造业产值达 1200 亿元,带动上下游就业超 50 万人;中游的低空交通管理、通信导航服务,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如低空雷达、5G 低空通信网络)建设,2024 年基础设施投资超 800 亿元;下游的应用场景(如低空物流、空中游览、应急救援),能够提升传统产业效率,例如无人机物流可使偏远地区快递配送时效提升 3 倍,空中游览为文旅产业带来年均 20% 的营收增长。
从社会服务维度来看,低空经济在应急救援、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2024 年,全国利用无人机开展森林灭火、地震救援等应急任务超 2000 次,挽救经济损失超 50 亿元;在城市治理中,无人机巡检使电力线路、油气管道的巡检效率提升 5 倍,故障排查准确率达 98%;在公共服务领域,无人机医疗转运为偏远地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2024 年累计完成紧急医疗转运超 3000 次。
(二)当前瓶颈:制约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四大障碍
尽管低空经济潜力巨大,但当前发展仍面临多重瓶颈,亟需政策破局:一是空域管理机制僵化,低空空域(通常指 1000 米以下)审批流程复杂、周期长,部分地区仍实行 “一事一批” 制度,难以满足无人机常态化、规模化飞行需求,2024 年因空域审批问题导致的飞行任务延误率超 30%;二是基础设施薄弱,低空通信导航网络(如低空 5G 基站、差分 GPS 系统)覆盖率不足,仅在京津冀、长三角等试点区域实现重点覆盖,全国范围内覆盖率不足 20%,导致无人机飞行安全性与可控性受限;三是标准体系缺失,无人机生产、运营、维护等环节缺乏统一标准,不同企业的产品兼容性差,2024 年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设备故障占比达 15%;四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经济基础与政策试点优势,低空经济产值占全国比重超 60%,而中西部地区因基础设施滞后、应用场景不足,发展速度显著滞后。
二、构建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从国家到地方的协同发力
低空经济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决定了政策支持需构建 “国家统筹、地方细化、园区落地” 的多层次体系,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协同,破解发展瓶颈。
(一)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定方向,破除制度性障碍
国家层面的政策聚焦 “制度创新、标准统一、跨区域协同”,为低空经济发展划定框架、破除障碍。2024 年,国家发改委、民航局联合发布《低空经济发展规划(2024-2030 年)》,明确三大核心任务:一是优化空域管理机制,建立 “分类管理、动态调整” 的低空空域使用制度,将 1000 米以下空域划分为 “管制空域、监视空域、报告空域”,其中报告空域实行 “报备即飞”,大幅简化审批流程;二是完善标准体系,成立 “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无人机生产制造、飞行安全、通信导航等 20 余项国家标准,2025 年将实现核心环节标准全覆盖;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规划建设 “全国低空通信导航骨干网络”,2025 年前在全国建设 5000 个低空 5G 基站、300 个差分 GPS 基准站,实现重点区域覆盖率超 60%。
此外,国家还通过 “试点示范” 推动制度创新。2024 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 10 个区域被列为 “低空经济综合试点区”,试点区域可在空域管理、审批流程、商业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例如粤港澳大湾区试点 “低空飞行一站式服务平台”,将空域审批时间从 7 天缩短至 24 小时,2024 年试点区域低空经济产值同比增长 6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地方层面:因地制宜出细则,激活区域特色优势
地方层面的政策聚焦 “区域适配、场景落地、产业培育”,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支持措施。从当前地方政策来看,呈现 “东部聚焦创新、中部侧重产业、西部挖掘特色” 的差异化格局:
在东部地区(如广东、浙江、上海),政策重点围绕 “科技创新与高端应用” 展开。广东省推出 “低空经济创新 20 条”,设立 100 亿元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支持 eVTOL 研发、低空物流网络建设,同时规划建设 “深圳 - 珠海 - 广州” 低空走廊,推动跨城市低空物流常态化运营,2024 年广东省低空经济产值达 850 亿元,占全国比重超 28%;浙江省聚焦 “无人机 + 特色产业”,在义乌试点 “无人机跨境电商物流”,实现小商品从义乌仓库直达宁波港口的空中运输,2024 年无人机跨境物流业务量突破 100 万单,物流成本降低 15%;上海市则重点发展 “低空交通与城市治理融合”,推出 “无人机 + 城市巡检”“eVTOL + 空中出租车” 等应用场景,2024 年上海空中出租车试点运营超 5000 架次,服务高端商务人群超 1 万人次。
在中部地区(如湖北、湖南、河南),政策侧重 “产业培育与基础设施建设”。湖北省依托武汉航空产业基础,出台 “低空经济产业培育计划”,建设无人机产业园,吸引 50 余家无人机制造企业入驻,形成 “研发 - 生产 - 测试 - 运营” 完整产业链,2024 年湖北省无人机制造业产值达 200 亿元;湖南省聚焦 “低空物流与农业融合”,在长沙、益阳等农业大市试点 “无人机植保、粮食无人机转运”,2024 年无人机植保面积超 1000 万亩,粮食转运效率提升 40%;河南省则利用交通枢纽优势,规划建设 “郑州低空物流枢纽”,连接周边省份,2024 年郑州低空物流枢纽货物吞吐量突破 50 万吨。
在西部地区(如四川、云南、陕西),政策重点挖掘 “特色场景与生态价值”。四川省结合应急需求,在甘孜、阿坝等山区试点 “无人机应急救援、物资空投”,2024 年累计完成山区救援任务超 300 次,空投物资超 500 吨;云南省依托旅游资源,推出 “无人机空中游览、热气球观光” 等特色产品,2024 年低空旅游收入达 80 亿元,带动文旅产业增长 15%;陕西省则聚焦 “低空考古与文化保护”,利用无人机开展秦始皇陵、丝绸之路遗址的航拍测绘与文物巡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效率。
(三)园区层面:精准服务强保障,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园区作为低空经济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政策聚焦 “精准服务、要素保障、产学研协同”,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支持。全国多地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推出 “一站式服务”:一是要素保障,园区为企业提供土地、厂房、测试场地等硬件支持,例如深圳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 “无人机测试飞行场”,配备专业的空域管理与安全保障团队,企业可 “拎包入驻” 开展测试;二是政策兑现,园区设立 “政策服务专员”,帮助企业对接国家与地方政策,确保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快速落地,例如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园实现政策申报 “线上化、无纸化”,企业平均申报时间从 1 个月缩短至 7 天;三是产学研协同,园区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 “低空经济创新中心”,例如成都低空经济产业园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共建 “低空通信导航实验室”,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024 年园区企业联合研发的技术成果转化超 30 项。
三、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区域的路径选择与案例借鉴
低空经济的发展需避免 “一刀切”,不同区域需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选择适配的发展路径,从已有案例来看,以下三类路径具备可复制性。
(一)产业基础雄厚地区:“高端制造 + 场景创新” 双轮驱动
对于航空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如深圳、上海、武汉),可聚焦 “高端制造” 与 “场景创新”,打造低空经济全产业链优势。深圳凭借无人机研发制造优势,培育出大疆、亿航智能等龙头企业,2024 年深圳无人机产量占全球比重超 70%,同时创新推出 “无人机 + 城市物流”“eVTOL + 空中出租车” 等场景,2024 年深圳低空经济产值突破 600 亿元,其中高端制造业占比超 50%。这类地区的核心策略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研发投入,突破 eVTOL、低空通信导航等核心技术;同时,开放城市场景资源,推动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形成 “制造 - 应用 - 迭代” 的闭环。
(二)交通枢纽地区:“低空物流 + 多式联运” 构建枢纽优势
对于具备交通枢纽优势的地区(如郑州、西安、广州),可聚焦 “低空物流”,推动 “低空运输与公路、铁路、航空” 多式联运,打造区域性低空物流枢纽。郑州依托航空港区优势,规划建设 “低空物流转运中心”,无人机将周边城市的货物运至转运中心,再通过航空、铁路发往全国,2024 年郑州低空物流枢纽货物吞吐量突破 50 万吨,降低区域物流成本 12%。这类地区的核心策略是:利用交通枢纽的集聚效应,建设低空物流基础设施(如无人机起降点、货物转运中心);出台补贴政策,吸引物流企业入驻,推动低空物流与传统物流模式融合。
(三)特色资源地区:“低空 + 文旅 / 农业 / 应急” 挖掘特色价值
对于拥有文旅、农业、应急等特色资源的地区(如云南、湖南、四川),可聚焦 “低空 + 特色产业”,挖掘差异化价值。云南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出 “无人机航拍游览、热气球观光、低空跳伞” 等产品,2024 年云南低空旅游收入达 80 亿元,带动丽江、大理等景区游客量增长 25%;湖南作为农业大省,试点 “无人机植保、粮食无人机收割转运”,2024 年无人机植保面积超 1000 万亩,节省农药使用量 15%,粮食损耗率降低 8%。这类地区的核心策略是: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开发个性化低空应用场景;加强与本地产业的协同,推动低空经济与文旅、农业、应急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 “一地区一特色” 的发展格局。
四、未来趋势与政策优化方向:持续释放低空经济潜力
随着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的落地,低空经济将进入 “规模化、规范化、融合化” 发展阶段,但政策仍需在 “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安全监管” 等方面持续优化,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
(一)空域管理:从 “静态划分” 到 “动态适配”
未来,空域管理将向 “动态适配” 升级,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空域使用效率。例如,利用 “低空交通管理平台” 实时监控空域使用情况,根据飞行需求动态调整空域划分;推行 “空域预约制”,企业可通过平台提前预约空域,系统自动匹配最优飞行路线,减少空域冲突。预计 2026 年,全国低空空域动态管理覆盖率将超 80%,空域使用效率提升 50%。
(二)基础设施:从 “重点覆盖” 到 “全域联网”
基础设施建设将向 “全域联网” 推进,国家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2025-2030 年计划在中西部建设 10000 个低空 5G 基站、500 个差分 GPS 基准站,实现全国低空通信导航网络覆盖率超 90%;同时,推动 “低空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例如将低空雷达与城市智慧交通系统联动,提升低空飞行安全性与可控性。
(三)安全监管:从 “事后处置” 到 “事前预防”
安全监管将构建 “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置” 的全链条体系。例如,建立 “无人机实名登记与追溯系统”,实现每架无人机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利用 AI 技术对飞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提前预警飞行风险;建立 “低空飞行应急救援机制”,确保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妥善处置。预计 2025 年,全国低空飞行事故率将降低至 0.1‰以下,安全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对于希望在低空经济领域把握政策机遇、实现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的企业而言,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战略规划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深入了解低空经济产业趋势、政策解读、资本运作策略,可关注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www.bjs.org.cn/cc/16516/1228.html)。该课程由低空经济领域专家、政策研究者、资本运作顾问联合授课,涵盖低空经济产业政策解读、技术创新趋势、应用场景开发、资本运作实务等核心内容,结合全国多地试点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政策方向,制定科学的产业布局与资本战略,在低空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