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速拓店到精细化运营:新茶饮出海进入价值深耕新阶段


2024年,中国新茶饮品牌的全球化布局迎来关键转折点。奈雪的茶、喜茶、霸王茶姬等头部企业相继在海外市场实现门店数量与单店效益的双重突破,标志着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的战略转型。这一转变背后,是海外市场渗透率的提升、供应链能力的成熟以及本土化运营的深化,共同推动中国新茶饮从“输出产品”迈向“输出生态”的新阶段。

一、出海动因:国内市场饱和与海外增长潜力的双重驱动

1. 国内新茶饮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经过十年高速发展,中国新茶饮市场已从“蓝海”转向“红海”:

  • 门店密度饱和:截至2024年二季度,全国新茶饮门店总数达62.5万家,一线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4.2家门店,远超星巴克(中国)的0.8家/万人;

  • 同质化竞争加剧:头部品牌SKU重叠率超60%,价格战频发,2023年行业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12%;

  • 单店效益下滑:头部品牌加盟商回本周期从2021年的14个月延长至2024年的22个月,部分区域出现闭店潮。

2. 海外市场提供结构性增长机会

相较于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海外新茶饮市场仍处于“教育期”,具备三大优势:

  • 渗透率低:东南亚市场新茶饮门店密度仅为中国的1/5,北美市场不足1/10,潜在消费群体庞大;

  • 消费升级需求:东南亚中产阶级规模预计2025年达3.5亿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000美元,对高品质茶饮需求旺盛;

  • 文化认同基础:华裔群体及中国文化影响力为茶饮消费提供天然土壤,如马来西亚华裔占比23%,新加坡华裔占比74%。

二、发展阶段:从“规模冲刺”到“质量优先”的范式转换

中国新茶饮出海历经三个阶段,当前正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跃迁:

1. 第一阶段:试水期(2018-2020年)——以小众市场验证模式

  • 代表企业:蜜雪冰城、喜茶

  • 策略特征:通过加盟模式快速进入东南亚单点市场(如越南、新加坡),测试产品适应性;

  • 典型案例:蜜雪冰城2018年在越南河内开出首店,主打“低价+高甜度”策略,单店日均销量超800杯,验证了东南亚市场对甜味茶饮的偏好;

  • 局限性:供应链依赖国内出口,成本占比超35%,导致海外门店毛利率比国内低8-10个百分点。

2. 第二阶段:扩张期(2021-2023年)——以标准化体系复制能力

  • 代表企业:霸王茶姬、茶百道

  • 策略特征:建立区域供应链中心,实现“原料本地化+工艺标准化”,支持规模化扩张;

  • 典型案例

    • 霸王茶姬2022年在马来西亚建立中央厨房,将鲜茶、奶基底等核心原料本地化生产,成本下降18%,单店月均销售额提升至25万元人民币;

    • 茶百道2023年在新加坡推出“大空间旗舰店”,面积从国内的30㎡扩展至150㎡,客单价提升30%,验证高端化路径可行性;

  • 数据表现:2023年头部品牌海外门店数同比增长240%,单店月均销售额达18万元人民币(国内为12万元)。

3. 第三阶段:收获期(2024年至今)——以精细化运营提升价值

  • 核心逻辑:从“门店数量增长”转向“单店效益优化”,通过供应链本地化、产品定制化、数字化运营实现降本增效;

  • 典型案例

    • 喜茶2024年在美国市场推出“区域限定款”,如加州门店上线“牛油果芝士茶”,纽约门店推出“冷萃乌龙+枫糖”系列,复购率提升25%;

    • 奈雪的茶在泰国采用“动态定价模型”,根据商圈客流量、天气数据实时调整价格,高峰期客单价提升15%,平峰期订单量增加20%;

  • 成效数据:2024年头部品牌海外门店利润率达18%(国内为12%),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缩短至28天。

三、关键壁垒:供应链、产品与团队的“三角能力”构建

新茶饮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持续竞争力,依赖于三大核心能力的协同:

1. 供应链本地化: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的转型

  • 原料本地化:头部品牌在东南亚建立芒果、椰子等水果种植基地,在北美与乳制品供应商共建产能,本地采购率超60%;

  • 物流网络优化:通过“中心仓+前置仓”模式,将东南亚市场配送时效从72小时压缩至24小时,损耗率从8%降至3%;

  • 技术赋能:应用物联网设备监控原料温度、湿度,确保品质稳定性,如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仓库部署传感器,将原料变质率从5%降至1.2%。

2. 产品定制化:从“标准化输出”到“本土化创新”的升级

  • 口味适配:针对东南亚市场偏好高甜度、高果肉含量的特点,开发“杨枝甘露Pro”“榴莲芝士奶盖”等爆款,销量占比超40%;

  • 健康化转型:在北美市场推出“0糖0脂”系列,采用甜菊糖苷替代蔗糖,单款产品月均销量突破10万杯;

  • 文化融合:结合当地节日推出限定产品,如喜茶在马来西亚斋月期间推出“椰枣拿铁”,单日销量超2万杯。

3. 团队专业化: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迭代

  • 人才结构升级:海外团队中本地员工占比超70%,核心岗位(如运营、研发)引入跨国快消企业人才;

  • 数字化工具应用:通过CRM系统分析消费者偏好,如茶百道在新加坡利用会员数据优化菜单,将畅销品占比从60%提升至75%;

  • 敏捷决策机制:建立“区域-国家-门店”三级授权体系,将新品上市决策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2周。

四、未来挑战: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动态平衡

尽管新茶饮出海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长期发展仍需应对三大矛盾:

1. 标准化与差异化的矛盾

  • 问题:过度标准化可能导致产品“水土不服”,过度差异化则增加运营复杂度;

  • 解决方案:采用“70%标准化+30%本地化”策略,如喜茶在核心原料(茶底、奶基底)上保持全球统一,在辅料(水果、糖浆)上实现本地化。

2. 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的矛盾

  • 问题:快速开店可能稀释品牌价值,如部分品牌在东南亚因选址不当导致单店效益下滑;

  • 解决方案:建立“门店健康度评估模型”,从客流量、复购率、毛利率等维度动态调整开店策略。

3. 文化输出与尊重本土的矛盾

  • 问题:过度强调“中国元素”可能引发文化抵触,如某品牌在北美市场使用红色龙纹包装被指“文化刻板印象”;

  • 解决方案:采用“隐性问题本土化”策略,如霸王茶姬在包装设计上融合当地艺术元素,同时保持品牌核心视觉符号。

五、对茶饮企业的启示:出海不是“逃生通道”,而是“能力试金石”

新茶饮品牌的全球化竞争,本质是供应链管理、产品创新、组织能力的综合较量。对于企业营销负责人而言,出海战略的成功取决于三大关键能力:

  1. 跨文化洞察能力:通过本地化调研捕捉消费者隐性需求,如东南亚市场对“分享装”的偏好、北美市场对“可持续包装”的关注;

  2. 敏捷响应能力:建立“小批量试产-快速迭代”机制,将新品上市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2个月;

  3. 生态整合能力:与当地物流、支付、社交媒体平台共建生态,如喜茶在东南亚接入GrabFood配送网络,订单履约率提升至98%。

首席营销官(CMO)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 聚焦“全球化品牌建设”“本土化产品策略”“数字化营销工具”等模块,通过“跨国企业案例拆解+海外市调实战”模式,帮助学员掌握跨文化市场进入、供应链协同优化、本地化用户运营等核心能力,助力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构建可持续增长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