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奈雪的茶在新加坡义安城门店创下日销 3 万元的业绩,喜茶伦敦摄政街店的 “芝士莓莓” 成为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时,中国新茶饮企业的出海之路已悄然度过野蛮生长阶段,进入以精细化运营换取可持续增长的收获期。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茶饮海外市场营收突破 80 亿元,同比增长 65%,其中头部企业海外门店的单店盈利能力首次超过国内部分区域市场。这种转变背后,是从 “跑马圈地” 到 “精耕细作” 的战略调整 —— 不再单纯追求门店数量扩张,而是通过产品本土化、供应链优化、数字化运营等手段,在海外市场构建起真正的竞争壁垒。
一、战略转向: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底层逻辑
新茶饮企业出海初期的 “快速拓店” 策略,本质上是国内成功经验的复制与市场先发优势的争夺。2018-2022 年间,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以年均 50% 以上的速度在海外扩张,截至 2022 年底,海外门店总数突破 500 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日韩及欧美一线城市。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完成品牌认知渗透,通过高密度开店形成视觉冲击,例如蜜雪冰城在越南胡志明市的核心商圈,3 公里范围内布局 8 家门店,迅速成为当地年轻人认知中的 “中国茶饮代表”。
但规模扩张的隐忧在 2023 年集中显现。部分企业因对海外市场消费习惯判断失误,出现单店日均客流不足 200 人的情况,新加坡某品牌门店因租金过高(月租金达 8 万新元)与营收失衡,开业半年后被迫关闭。数据显示,2023 年新茶饮海外门店的闭店率达 28%,远高于国内市场 12% 的水平。这种 “扩张 - 亏损 - 收缩” 的循环,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出海策略,将核心指标从 “开店数量” 转向 “单店坪效”“复购率” 等质量型指标。奈雪的茶 2024 年海外战略调整后,将单店回本周期从 18 个月压缩至 12 个月,复购率提升至 35%,验证了精细化运营的可行性。
消费市场的差异化是战略转向的根本诱因。欧美消费者对糖分的接受度低于国内,喜茶伦敦店将饮品糖分标准下调 30%,并推出 “零卡糖” 选项,使产品适配度提升 40%;东南亚市场对价格敏感度高,蜜雪冰城通过本地化供应链将海外产品均价控制在 3 美元以内,较国内仅高 15%,远低于同类竞品 50% 的溢价。这些调整表明,海外市场无法简单复制国内的产品与定价体系,必须建立基于本地消费洞察的运营逻辑。某咨询机构调研显示,2024 年实施本土化改造的新茶饮门店,其消费者满意度较标准化运营门店高 25 个百分点。
二、运营深化:产品、供应链与数字化的协同创新
产品的 “本土化创新” 是精细化运营的核心抓手,既要保留品牌基因,又要融入本地元素。奈雪的茶在马来西亚推出的 “拉茶芝士奶盖”,将东南亚传统拉茶与中国芝士奶盖工艺结合,成为当地门店的 TOP3 产品;喜茶在日本市场开发的 “宇治抹茶黑糖啵啵”,选用京都产抹茶与冲绳黑糖,兼顾本土原料与品牌经典元素,上市首月销量突破 10 万杯。这种 “70% 标准化 + 30% 本土化” 的产品策略,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满足了本地消费者的文化认同需求,2024 年采用该策略的门店,新品成功率达 80%,远高于全本土化研发的 50%。
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为精细化运营提供基础支撑。头部企业已构建起 “区域中心仓 + 本地供应商” 的混合模式:在东南亚,喜茶建立新加坡中央工厂,负责茶汤、奶盖等核心原料的标准化生产,配送半径覆盖马来西亚、泰国等周边国家,使原料成本降低 20%;在欧美市场,与本地乳制品企业合作定制芝士原料,既符合当地食品安全标准,又缩短了供应链响应时间,将原料新鲜度保质期从国内的 48 小时延长至 72 小时。供应链的成熟度直接体现在产品价格上,2024 年头部品牌海外产品的价格带与国内基本持平,打破了 “中国品牌海外必贵” 的刻板印象。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提升了运营效率与消费体验。喜茶海外门店的 “小程序点单 + 会员系统” 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消费者可通过手机完成点单、支付、取餐提醒等操作,使门店人效提升 30%。更重要的是,数字化系统积累的消费数据为运营优化提供依据 —— 通过分析伦敦消费者的点单偏好,发现下午 3-5 点的 “下午茶时段” 对小份装甜品需求旺盛,据此推出 “双人分享套餐”,使该时段客单价提升 15 元。奈雪的茶在东南亚市场的 “社群运营” 同样见效,通过 WhatsApp 群组维护核心用户,定期推送新品试喝邀请,使社群用户的复购率达 45%,是普通用户的 2 倍。
三、市场分化:区域特征与品牌定位的精准匹配
不同区域市场的发展阶段与运营重点呈现显著差异,头部企业已形成针对性的区域策略。东南亚市场因文化相近、成本可控,成为新茶饮出海的 “成熟区”,2024 年该区域贡献海外总营收的 55%。蜜雪冰城在印尼采用 “加盟为主、直营为辅” 的模式,通过本地化加盟商快速渗透下沉市场,目前已在印尼布局 300 家门店,单店日均营收稳定在 800 美元;而喜茶在新加坡则坚持直营模式,聚焦高端商场,通过 “黑金店” 形象吸引中高收入群体,单店月营收突破 50 万新元。
欧美市场仍处于 “培育期”,但增长潜力显著。2024 年欧美市场营收同比增长 90%,虽占比仅 25%,但客单价达国内市场的 2 倍(平均 15 美元)。该区域的运营重点是品牌文化输出与场景创新,例如喜茶纽约店设置 “茶饮实验室”,消费者可现场参与饮品配方调制,这种沉浸式体验使门店成为网红打卡地,社交媒体曝光量超 100 万次。奈雪的茶则在伦敦推出 “茶饮 + 轻食” 的复合业态,沙拉、三明治等产品占比达 30%,适配当地的 “下午茶” 场景,客单价提升至 20 英镑。
日韩市场的 “精细化竞争” 倒逼运营升级。由于本土茶饮品牌成熟,中国新茶饮企业需要在细节上突破,喜茶东京店的员工需接受日语、英语双语培训,掌握 “跪式服务” 等本地礼仪;奈雪的茶在韩国推出的 “季节限定款”,严格遵循韩国人的口味变化,春季的 “樱花草莓奶盖”、秋季的 “柿子乌龙” 均成为爆款。这种对本地文化的深度融入,使中国新茶饮在日韩市场的品牌好感度达 68%,超过欧美品牌在当地的表现。
四、未来挑战:文化壁垒与全球化组织能力的构建
新茶饮出海的深层挑战在于跨越文化认知差异,建立真正的本地化品牌认同。部分企业因对宗教文化忽视导致市场受挫,例如在中东市场未规避 “酒精成分” 提示,导致产品被下架;在欧美市场的营销活动中,因对种族议题敏感性把握不足,引发社交媒体争议。这些案例表明,品牌全球化不仅是产品输出,更是文化理解与价值共鸣。头部企业已开始组建本地化团队,喜茶海外员工中本地籍占比达 70%,营销决策由本地团队主导,2024 年伦敦店的 “圣诞节限定包装” 因融入英伦元素,使节日期间销量增长 50%。
供应链的全球化韧性面临考验。2024 年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如椰果价格上涨 30%),暴露了供应链过度依赖单一区域的风险。头部企业正通过 “多区域布局” 分散风险,奈雪的茶在越南、泰国分别建立原料基地,实现热带水果的本地化供应;喜茶与欧洲乳制品企业签订长期协议,锁定芝士原料价格。这种 “区域自主 + 全球协同” 的供应链体系,使原料成本波动控制在 5% 以内,保障了价格稳定性。
全球化组织能力的适配是长期课题。国内 “总部集权” 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海外市场的多样性,某品牌因新加坡门店的促销活动需总部审批,错失当地 “开斋节” 营销时机,导致同期营收较竞品低 20%。目前,头部企业正推行 “区域自治” 模式,赋予海外分公司产品研发、定价策略、营销活动的决策权,总部仅负责战略把控与资源协调。这种组织架构调整使决策效率提升 60%,2024 年海外市场的新品迭代速度从国内的 1 个月缩短至 2 周,更能适应本地消费需求变化。
中国新茶饮企业的出海历程,折射出中国消费品牌全球化的典型路径 —— 从简单复制到深度融入,从规模优先到质量取胜。当单店盈利能力超越国内部分市场,当本地化产品成为海外消费者的日常选择,意味着新茶饮的出海已度过 “试水期”,进入真正的收获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挑战终结,文化融合的深度、供应链的韧性、组织能力的适配,仍将决定谁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笑到最后。对于希望布局海外市场的消费品牌而言,系统学习跨文化营销与精细化运营策略至关重要,可关注首席营销官 (CMO) 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https://ss7.portal.vixue.tech/preview/441/16515/709),在全球市场的博弈中构建可持续的增长引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