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五粮液集团旗下子公司推出首款精酿啤酒产品“五粮液仙林精酿”,引发行业对传统酒企跨界啤酒赛道的广泛关注。这一动作并非孤立事件:茅台早在2022年便通过“茅台冰淇淋”试水年轻消费市场,泸州老窖2023年联合钟薛高推出“断片雪糕”,洋河股份2024年初上线低度果味酒“微分子”……传统白酒企业集体突破品类边界的背后,是中国酒业从“渠道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过程中,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消费习惯迁移与品牌老化危机的战略抉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白酒行业产量为671万千升,较2016年峰值(1358万千升)下降50.6%,而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仅增长9.7%(2016年为10.4%),呈现“量跌利增”的分化格局。这一矛盾背后,是白酒消费场景的结构性变化:
政务商务场景收缩:反腐倡廉与经济增速放缓导致高端政务商务用酒需求减少,2023年政务消费占比从2012年的40%降至5%;
家庭自饮场景崛起:年轻群体“微醺文化”盛行,低度酒、果味酒等“轻负担”产品需求激增,2023年低度酒市场规模达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渠道红利消退:传统经销模式依赖的“囤货-涨价”循环难以为继,2023年白酒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平均延长至120天(2019年为60天),渠道压货风险加剧。
白酒在年轻群体中的渗透率持续走低:
消费频次下降:腾讯营销洞察(TMI)调研显示,18-30岁人群中仅38%每月饮用白酒1次以上(2018年为52%),而啤酒、预调酒的月均消费频次分别达62%、45%;
价格敏感度提升:95后白酒消费者中,60%选择单价低于200元的产品,与白酒行业“高端化”战略形成错配;
文化认同缺失:75%的年轻受访者认为白酒“口感辛辣”“饮用场景正式”,与自身“休闲社交”“个性化表达”的需求不符。
这种代际消费断层直接威胁白酒企业的长期增长:若无法吸引年轻消费者,行业将在10-15年内面临需求断崖式下滑的风险。
面对年轻化转型的紧迫性,白酒企业的跨界策略呈现差异化特征,核心逻辑可归纳为“低风险试水-高价值渗透-全场景覆盖”的三阶段模型。
典型案例包括:
茅台冰淇淋:2022年5月推出,通过“白酒+乳制品”的跨界组合降低消费门槛,首年销售额突破2.6亿元,验证了“白酒+快消品”模式的可行性;
泸州老窖×钟薛高:2021年联合推出“断片雪糕”,以“52度白酒注入雪糕”的猎奇概念引爆社交媒体,单日销量超10万支,但复购率不足5%,暴露了“概念营销”的局限性;
江小白×蒙牛:2022年推出“酒心巧克力”,试图复制“白酒+甜品”模式,但因口感争议未达预期效果。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低投入、高曝光、快迭代”,企业通过联名产品测试年轻消费者对白酒元素的接受度,同时积累跨界运营经验。
随着市场教育深化,企业开始推出独立子品牌,强化品类认知:
洋河股份“微分子”:2024年1月上线,定位“低度果味酒”,酒精度仅3.5%vol,包装采用马卡龙色系,瞄准女性及年轻群体,首月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五粮液仙林精酿:2024年8月推出,主打“纯粮酿造+精酿工艺”,定价15-20元/瓶,切入精酿啤酒细分市场,试图以“白酒基因+啤酒场景”吸引尝鲜人群;
古井贡酒“佰色”:2023年下半年推出预调酒系列,包含青梅、白桃等口味,通过便利店、电商等渠道渗透年轻消费场景。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品类创新+场景绑定”,企业通过独立品牌规避主品牌老化风险,同时以差异化产品满足特定场景需求(如聚会、独酌)。
头部企业正尝试通过数字化工具重构消费生态:
茅台i茅台APP:2022年上线,集成“产品销售+文化传播+用户运营”功能,截至2024年6月注册用户超6000万,其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达40%,成为年轻消费者接触茅台品牌的核心入口;
泸州老窖“百调”小程序:2023年推出,通过“DIY调酒+社交分享”功能,将低度酒消费转化为个性化表达工具,用户生成内容(UGC)占比超60%;
五粮液“数字酒证”:2024年试点,利用区块链技术将白酒产品转化为可交易、可收藏的数字资产,吸引科技爱好者与收藏投资者。
这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是“从产品供应商升级为生活方式服务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消费-社交-投资”的价值闭环。
尽管跨界为白酒企业提供了年轻化突破口,但实际运营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五粮液仙林精酿推出后,部分消费者质疑“白酒企业能否做好啤酒”,反映出品牌资产迁移的困难。应对策略包括:
子品牌隔离:如洋河“微分子”独立运营,避免与主品牌形成认知冲突;
技术背书强化:五粮液强调仙林精酿采用“五粮酿造工艺+德国精酿设备”,以技术差异化消解质疑;
场景教育渗透:通过赞助音乐节、电竞比赛等年轻活动,将产品与“活力”“潮流”场景绑定。
白酒生产周期长(优质酱香酒需5年),而啤酒、预调酒等品类要求快速迭代(精酿啤酒SKU更新周期仅3-6个月)。企业需:
柔性化改造:如泸州老窖投资建设智能化预调酒生产线,支持小批量、多批次生产;
供应链协同:与啤酒原料供应商(如啤酒花、麦芽)建立战略合作,缩短原料采购周期;
数据驱动预测: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数据预测需求,实现“以销定产”,降低库存风险。
白酒企业依赖的经销商体系(占比超70%)与年轻消费者偏好的电商、便利店渠道存在利益冲突。解决方案包括:
渠道分层运营:主品牌维持传统经销渠道,子品牌重点布局电商、新零售(如盒马、罗森);
经销商赋能:为经销商提供数字化工具(如扫码溯源、动销数据分析),帮助其转型为“区域服务商”;
利益共享机制:对跨界产品采用“线上定价高于线下”策略,保护经销商利润空间。
白酒企业的年轻化转型,本质是从“产品中心主义”向“用户中心主义”的范式转移,需在三个维度构建核心能力:
用户洞察能力:通过DTC(Direct-to-Consumer)模式直接触达年轻消费者,利用大数据分析其偏好(如口味、包装、价格敏感度);
敏捷创新能力:建立“小步快跑”的研发机制,将新品上市周期从12-18个月缩短至3-6个月;
生态整合能力:与餐饮、娱乐、科技等跨界伙伴共建消费场景,如五粮液与喜茶联名推出“白酒奶茶”,将产品植入年轻社交场景。
对于企业营销负责人而言,年轻化转型的核心是“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对话”。首席营销官(CMO)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 聚焦“Z世代消费洞察”“品牌年轻化方法论”“数字化营销工具”等模块,通过“行业案例拆解+实战工作坊”模式,帮助学员掌握年轻化品牌建设、社交媒体运营、私域流量转化等关键能力,助力企业在消费代际更迭中实现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