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似药集采启幕:300亿市场格局重塑与产业升级新路径

2025年8月,中国医药行业迎来历史性转折——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正式发布《关于开展部分单抗类生物制剂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全国生物类似药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此次集采覆盖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等8款核心单抗产品的19个品规,涉及市场规模近300亿元,覆盖风湿免疫、肿瘤治疗等重大疾病领域。这一政策不仅将重构生物药市场竞争格局,更将推动中国医药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创新”的深度转型。

一、政策背景:从化药到生物药的集采进化论

中国药品集采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完成10批国家集采,覆盖435个化学仿制药品种,累计节约医保资金超4000亿元。然而,生物药领域长期处于集采“空白区”,直至2021年胰岛素专项集采才首次将生物药纳入国采范围。此次生物类似药集采的启动,标志着集采政策向高技术壁垒、高临床价值领域的全面延伸。

政策演进呈现三大特征:

  1. 技术准备先行:2020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为集采提供质量评价标准;

  2. 区域试点突破:2022年广东联盟率先开展利妥昔单抗集采,2023年江西牵头干扰素集采,验证生物药集采可行性;

  3. 顶层设计完善:2025年1月安徽省医保工作会议明确“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形成“国家统筹+地方联动”的实施路径。

二、市场格局:300亿市场的竞争图谱

此次集采涉及的8款生物类似药,均呈现“原研药+多家仿制”的充分竞争格局:

  • 贝伐珠单抗:市场规模超百亿,罗氏原研药与齐鲁制药、信达生物等12家国内企业同台竞技;

  • 曲妥珠单抗:年销售额突破70亿元,复宏汉霖、博锐生物等5家企业占据60%市场份额;

  • 阿达木单抗:全球“药王”在中国市场遭遇围剿,百奥泰、博锐生物等6家企业将原研药年治疗费用从10万元压降至3万元以下。

企业竞争策略呈现分化:

  • 头部企业:齐鲁制药凭借贝伐珠单抗57%的市场份额构建渠道壁垒;

  • 创新型企业:复宏汉霖通过“生物类似药+创新药”双轮驱动,汉曲优(曲妥珠单抗)2024年销售额达26.9亿元;

  • 出海布局者:百奥泰、复宏汉霖等企业加速美国FDA认证,通过国际市场对冲集采风险。

三、集采规则:温和降价与质量优先的平衡术

与化学药集采相比,生物类似药集采呈现三大差异化特征:

  1. 降幅预期可控:参考胰岛素集采48%的平均降幅及广东联盟利妥昔单抗59%的降幅,预计此次集采整体降幅将维持在30%-50%区间。国家医保局近期明确“优化价差计算锚点”,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2. 报量规则革新:企业需填报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全渠道销量,覆盖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等终端,通过“全口径数据”精准摸底市场需求,解决化药集采中报量不实的问题。

  3. 分组竞价机制:针对生物类似药临床可替代性弱的特点,可能采用“原研药一组、生物类似药一组”的差异化竞价规则,保障临床用药连续性。

四、产业影响:从价格博弈到价值重构

此次集采将引发产业链深度变革:

  • 患者端:生物药可及性显著提升。以贝伐珠单抗为例,集采后年治疗费用有望从5万元降至2万元以下,惠及超50万肿瘤患者。

  • 企业端:加速行业洗牌。预计市场份额将向具备成本优势(如齐鲁制药)和技术优势(如复宏汉霖)的企业集中,中小企业面临转型压力。

  • 产业端:倒逼创新升级。集采节省的医保资金将通过“腾笼换鸟”机制,支持CAR-T、双抗等创新疗法发展。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方案已明确“新增创新药谈判准入通道”。

五、未来趋势:集采常态化下的战略选择

面对集采新常态,企业需构建三大核心能力:

  1. 成本管控能力:通过连续流生产、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等技术降低单位成本;

  2. 创新迭代能力:从生物类似药向ADC、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转型;

  3. 全球化运营能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东南亚、中东市场,复宏汉霖汉曲优已在40个国家获批上市。

政策层面,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指出:“生物类似药集采的本质是建立医保支付标准体系,通过‘量价挂钩’引导企业合理布局管线,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一政策导向与《“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中“推动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目标高度契合。

探索产业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大健康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 深度聚焦医药政策解读、创新药研发策略、资本运作模式等核心议题,汇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医学院等顶尖机构专家资源,通过“政策研判+案例解析+企业参访”三维教学模式,助力企业把握集采时代的战略转型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