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医保局最新工作部署,生物类似药专项集中采购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启动。这一政策落地标志着我国医药集采从化学药向生物药领域的战略延伸。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涉及抗肿瘤坏死因子、胰岛素类似物、单克隆抗体等8大治疗领域,其中抗CD20单抗和HER2单抗两类产品就占据市场份额的45%。
企业梯队分化明显
头部企业如复宏汉霖、信达生物等已形成5-7个在研产品管线,其贝伐珠单抗类似物市场份额合计达62%。而第二梯队企业多聚焦1-2个细分领域,正通过差异化策略争夺剩余市场空间。
价格体系重构预期
参考化学药集采平均降幅53%的历史数据,业内预测生物类似药首轮集采可能产生30-45%的价格折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物药生产工艺复杂,预计不会出现化学药集采中的极端低价现象。
国际厂商战略调整
原研药企如罗氏、诺华已启动"原研+类似药"双轨策略,安进公司则选择与本土企业合作开发新一代生物改良药(biobetter)。
上游影响:细胞培养介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等关键耗材需求预计增长25%
临床端变化:三级医院用药结构将向集采中标产品集中,未中标品种可能转向民营医院市场
研发趋势:企业研发投入向创新生物药和生物类似药改良型新药(Biosimilar 2.0)转移
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头部企业成本优势
差异化适应症布局企业的市场突围能力
CDMO企业在产能承接中的业务增量机会
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空间
行业人士建议关注**《大健康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课程详情),系统把握生物医药产业变革中的投资逻辑与创新路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